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体外观察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对须癣毛癣菌甲侵袭的抑制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浸泡过不同浓度的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及两者混合药液的健康甲片,接种须癣毛癣菌作为甲模型,27℃孵育观察不同时间甲模型真菌生长抑制现象及超微结构变化,确定各药的MIC。结果: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合药液MIC较伊曲康唑为低;联合用药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1但〈2。结论: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对须癣毛癣菌有一定抑制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干预下分离自不同部位的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方法:收集不同部位红色毛癣菌共20株,其中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各5株,采用(NCCLS)M38-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不含地塞米松与含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影响下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当地塞米松的浓度为0.05%、0.1%、0.2%时,红色毛癣菌的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081μg/mL、0.092μg/mL和0.109μg/mL,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其浓度为0.4%、0.8%时,红色毛癣菌的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196μg/mL、0.319μg/mL,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离自四个不同部位的红色毛癣菌MIC几何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地塞米松浓度为0.4%、0.8%时可显著降低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不同部位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特比萘芬能有效地治疗皮肤、甲的皮肤癣菌感染。最常见的皮肤副作用为皮疹、瘙痒和荨麻疹。曾报告4例特比萘芬相关的全身性脓疱型药疹。也有人提出,该药可加重或诱发银屑病。作者首次报告了1例特比萘芬引起伴白细胞显著增高的脓疱型银屑病样药疹。 患者,男,白人,60岁。因患甲真菌病,培养为红色毛癣菌,服用特比萘芬250mg/d。治疗7天后,下肢出现红斑,迅速播散全身,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本地区红色毛癣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依据CLSIM38-A2方案的微量稀释法,对本地区浅部感染分离的103株红色毛癣菌进行5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测定,每株菌每个药物浓度均同时重复2孔.结果: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红色毛癣菌对5种药物表现出良好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其中特比萘芬(G...  相似文献   

5.
不同方案国产特比萘芬治疗头癣随机双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国产特比萘芬治疗头癣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最佳给药方案。方法:头癣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连服2周,B组连服4周,C组连服1周后间隔2周再连服1周,4周治疗中不口服特比萘芬时给安慰剂,按体重给药,于第8周末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76例可评价患者分离的病原菌主要包括犬小孢子菌48株(62.3%)、须癣毛癣菌24株(31.2%)。于8周末评价时,治愈率分别为64%、88.9%和83.3%。只见轻微副作用。结论:口服国产特比萘芬治疗头癣疗效高、安全性好、患者耐受性好,连服药1周间隔2周再连续服药1周,为我们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6.
MTT微量稀释法检测头癣分离株对抗真菌药的MIC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敏感而可靠的丝状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我们用 MTT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 38株皮肤癣菌头癣分离株对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 MIC值。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受试菌种:犬小孢子菌( M.canis) 17株,须癣毛癣菌( T.mentagrophyte) 15株,红色毛癣菌( T.rubrum) 4株,紫色毛癣菌( T.violaceum) 2株。皆分离自头癣患者,纯化后做小培养,根据菌落和显微镜下特征、玉米粉吐温琼脂试验、尿素酶试验等鉴定菌种,置 4℃冰箱保存备用。 2.药物:特比萘芬原粉由齐鲁制药厂药物研究所提供,批号 98- 05- 10。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7.
真菌感染日益增多,抗真菌新药不断推出,耐药菌株也不断出现,真菌药敏试验亟需统一和推广。准确定量接种是获得可靠药敏试验结果的前提,而丝状真菌定量接种较为困难。本实验选用须癣毛癣菌就丝状真菌药敏试验定量接种问题作一探索。材料与方法1.菌种须癣毛癣菌(Tm)1株,为购于协和医科大学南京皮肤病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的标准株。2.药物特比萘芬(瑞士山德士制药厂生产)。蒸馏水溶解特比萘芬,将特比萘芬溶液加入新鲜制备沙堡琼脂培养基中,使其药物浓度为0.1ug/ml,首次稀释10倍,再倍比稀释4次,高压灭菌,得浓度…  相似文献   

8.
报道罕见由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共同感染引起的面癣1例。患者女性,70岁,反复左面部红斑伴瘙痒1年。取皮损鳞屑直接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培养分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给予口服特比萘芬及外用抗真菌软膏3周后治愈。随访3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儿童毳毛面癣常见致病菌种及易感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就诊的73例儿童毳毛面癣患儿的临床资料。皮损部位刮取鳞屑及毳毛接种到沙堡弱培养基,27℃恒温培养2周,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共分离出皮肤癣菌62株,其中须癣毛癣菌 38株(61%),犬小孢子菌12株(19%),石膏样小孢子菌10株(16%),紫色毛癣菌2株(3%)。62例患儿有动物接触史,45例患儿有外用糖皮质激素史。患儿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部分患者口服特比萘芬片,治疗4~8周后均达到临床和真菌学治愈。结论:毳毛面癣的优势致病菌是须癣毛癣菌,其次依次是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发病因素与接触动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皮肤癣菌感染动物模型并评价抗真菌药物对该模型的体内疗效。方法 选择38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须癣毛癣菌感染组和犬小孢子菌感染组,用磨砂法建立皮肤癣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每组各有1只为阴性对照。每组18只感染动物再随机分为伊曲康唑治疗组、特比萘芬治疗组、未治疗组3个组。在治疗后的第8、11、14天分别对动物模型进行皮肤病变评分和真菌学检查。结果 未进行治疗的感染动物均出现明显的皮损,且真菌学检查为阳性。须癣毛癣菌感染的伊曲康唑治疗组动物皮损评分和真菌学治愈率在第8、11、14天分别为9、1、0,66.7%、83.3%、83.3%;特比萘芬治疗组分别为8、5、1,83.3%、83.3%、83.3%;未治疗组分别为48、52、40,0%、0%、0%。犬小孢子菌感染的伊曲康唑治疗组动物皮损评分和真菌学治愈率在第8、11、14天分别为3、0、0,83.3%、83.3%、83.3%,特比萘芬治疗组分别为9、2、0,83.3%、83.3%、83.3%,未治疗组分别为46、47、39,0%、0%、0%。两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伊曲康唑治疗组与特比萘芬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有良好的疗效,特比萘芬有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 评价特比萘芬超声透入治疗头癣的疗效和安全性 ,探索头癣治疗新方法。方法 : 按标准选取头癣患者 4 5例。皮损处及其周围 1cm范围剃发 ,用 1%特比萘芬霜均匀涂抹 ,用超声治疗仪透入治疗 ,超声频率 80 0kHz,声强 0 .75W cm2 ,移动法 ,15分钟 ,每周两次 ,共 4周。于 0、2、4、8周末进行临床评分和真菌学检查 ,于 8周末评价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我们 1999年做的口服特比萘芬 4周治疗头癣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  36例患者按要求完成试验 ,病原菌包括犬小孢子菌 2 9株 (80 .6 % ) ,须癣毛癣菌 7株 (19.4 % )。 4周末超声组与口服组治愈率分别为 33.3%和 5 1.9% ,χ2 =2 .18,P >0 .0 5 ;8周末超声组与口服组治愈率分别为 6 3.9%和 88.9% ,χ2 =5 .0 8,P <0 .0 5。超声透入治疗未见副作用发生 ,而口服组 2例发生轻度副作用。结论 : 特比萘芬超声透入疗法治疗头癣有较好的疗效和很好的安全性 ,但比口服特比萘芬的疗效稍差 ,超声透入疗法的最适条件、疗程和操作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人和儿童皮肤癣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中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的差异,基因型与发病部位、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随机引物OPAA11 5′-ACCCGACCTC-3′,OPD18 5′-GAGAGCCAAC-3′分别对来自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的红色毛癣菌菌株进行任意引物PCR,根据产物电泳带型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酮康唑、利拉萘酯、布替萘芬、益康唑、联苯苄唑进行体外敏感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主要致病菌都为红色毛癣菌,两种随机引物扩增出的红色毛癣菌不同株带型均稳定清楚,按随机引物 OPAA11的扩增结果,其基因型分为4型。成人中Ⅰa、Ⅲa型分别占41.94%,儿童中Ⅰa型为65.96%,基因型构成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癣、足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甲癣和股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基因型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均较低,特比萘芬的MIC最低,氟康唑的MIC值相对较高,酮康唑和氟康唑对Ⅰa、联苯苄唑对Ⅱa的活性高于其他基因型,伊曲康唑对Ⅲa型的活性略低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结论 红色毛癣菌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及成人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成人感染以Ⅰa、Ⅲa型为主,儿童感染以Ⅰa型为主。8种抗真菌药物对各基因型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酮康唑、氟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各基因型的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特比萘芬治疗甲癣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资料 39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经真菌学镜检及培养阳性确诊。男17例,女22例,年龄23~60岁,平均34.5岁,病程2月~20年,平均3.6年,受累病甲121个。34例患者指(趾)甲受损长度3~7mm,为整个指(趾)甲的1/3~2/3,属甲板型;另5例甲板明显增厚,无光泽,呈黄褐或灰黑色,个别甲床分离,属甲下型。真菌培养红色毛癣菌32例,石膏样毛癣菌7例。治疗方法 口服特比萘芬(瑞士山德士药厂生产),其中指甲癣患者采用3周疗法,即第1周250mg,每日1次口服,第2周~第7周250mg隔日1次口服,疗程42天,实际用药21天,共用药5250mg。趾甲癣患者采用6周疗法,即第1周…  相似文献   

14.
两种剂量特比萘芬治疗体癣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特比萘芬是1991年问世的最早用于口服治疗皮肤癣菌病的丙烯胺类抗真菌病,由于其对体癣的常见致病菌—红色毛癣菌在体外的MIC仅00001~001mg/L,口服后可很快分布到皮肤组织而发挥作用,故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癣菌病,尤其是体癣、股癣、手癣、足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第1周均给予特比萘芬0.25 g口服,1次/d,第2周开始,隔日1次,每次0.25g,指甲真菌病患者共服7周,总量7 g,趾甲真菌病患者及指、趾同患真菌病患者共服11周,总量10.5 g,两组患者分别于服药后的第12周和第16周复诊观察近期疗效;服药后第24周复诊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指甲真菌病患者近期治愈率为52.4%,趾甲真菌病及指、趾同患真菌病患者为35.2%,远期治愈率分别为85.7%和75.9%。结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真菌病     
961527 国产特比萘芬体外抗真菌作用的观察/信许娅…//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1).-19~20 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与酮康唑和咪康唑相比,对红色毛癣菌等20株真菌的抑菌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药,三种药物对白念珠菌均无杀菌作用。表2参3 961528 国产特比萘芬体外药效学研究/吴绍熙…//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2).-81 研究结果提示,在体外对7属12种72株常见致  相似文献   

17.
应用M38—P方案测定皮肤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 我们在国内首次应用 (NCCLS)M38 P方案测定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的药敏试验 ,以探讨该方案用于皮肤癣菌的可行性和重复性 ,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 本试验共包括 5 2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 ,其中红色毛癣菌 2 4株 ,须癣毛癣菌 14株 ,犬小孢子菌 11株 ,絮状表皮癣菌 3株 ,包括 8种抗真菌药物即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克霉唑、氟康唑、5 氟胞嘧啶、制霉菌素。方法采用M38 P方案微量稀释法 ,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结果 : M38 P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 ,其几何均数分别为伊曲康唑 0 .2 8± 0 .5 4μg ml,特比萘芬 0 .0 0 32± 0 .0 0 μg ml,益康唑 0 .3± 1.14μg ml,咪康唑 0 .31±0 .17μg ml,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 (P <0 .0 0 1)。结论 : M38 P方案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 ,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 ,未发现交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动物源性皮肤癣菌病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为动物源性皮肤癣菌病的32例患者的菌株。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测定收集的临床菌株对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对犬小孢子菌的药敏试验MIC值范围分别为0.125 0~4.000 0μg/ml、 0.031 3~1.000 0μg/ml、0.002 0~0.031 3μg/ml和2.000 0~32.000 0μg/ml,对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药敏试验MIC值范围分别为0.062 5~1.000 0μg/ml、0.0313~0.500 0μg/ml、0.001 0~0.062 5μg/ml和4.000 0~32.000 0μg/m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药敏试验MIC值范围分别为0.031 3~2.000 0μg/ml、0.062 5~1.000 0μg/ml、0.003 9~0.0625μg/ml和0.500 0~16.000 0μg/ml。结论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提示,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最好,其次为伊曲康唑和灰黄霉素,氟康唑抗真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1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下脓肿型Majocchi肉芽肿,并对国内报道的类似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学检查、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及疗效进行分析,并对1998—2012年国内报道的16例红色毛癣菌肉芽肿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为女性,23岁。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左小腿出现结节、脓肿及溃疡4个月。溃疡表面分泌物真菌镜检菌丝阳性,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红色毛癣菌。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大片坏死,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多核巨噬细胞浸润,PAS染色可见菌丝。诊断为:红色毛癣菌皮下脓肿型Majocchi肉芽肿。伊曲康唑治疗3个月皮疹消退留有瘢痕,随访3个月无复发。文献回顾发现,红色毛癣菌肉芽肿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免疫功能正常,皮损多为结节、斑块,出现皮下脓肿较少见。应用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治疗一般均有较好治疗效果。结论:红色毛癣菌致皮下脓肿型Majocchi肉芽肿较少见,及时足量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引起皮肤疣状增生 :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外伤数年后,先后在两足部,两踝部,两小腿出现皮肤疣状增生30余年,时有溃疡,治疗前皮损9次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5次阳性,可见细长分隔菌丝和(或)孢子,用沙堡培养基25℃培养,2次有黄绿色菌落生长,鉴定如絮状表皮癣菌,5次有酵母样菌落生长,用API鉴定为西弗念珠菌,治疗后2次有黄绿色菌落生长,鉴定为絮状表皮癣菌;5次有酵母样菌落生长,用API鉴定为西弗念珠菌,治疗后6次真菌学检查,均检出西弗念珠菌,而无絮状表皮癣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内可见细长分隔菌丝,角质层内可见孤立或成堆的芽孢,孢子和厚壁孢子,因此,认为皮肤疣状增生是由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混弹簧感染所致,先服用氟康唑胶囊50mg,每日1次,共5周,后服用特比萘芬片250mg,每日1次共36周和250mg,每日2次,共18周,服特比萘芬片第5周时,左小腿胫前有大块皮损脱落,以后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