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虚证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虚证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概况马建伟王旭(空军总医院北京100036)脾胃学说是祖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了饮食的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主运化”是脾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和核心,也是脾胃理论的...  相似文献   

2.
脾虚证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胃是脏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证候。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除理论研究探讨以及临床经验总结外,脾虚证的实验研究也积累了丰富资料,为深化脾虚证的认识提供了实验数据。现将近年来实验研究方面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drome,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有关的功能性疾病.本病属中医"泄泻"、"腹痛"、"便秘"、"郁证"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内侵、体质虚弱等,病位在大肠,发病主要与肝胆疏泄、脾胃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有关,而以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及肝旺乘脾为病机特点.1944年,自Pare首次提出IBS这一概念以来,有关IBS病因病理的现代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症状反复发作而无特异性,病因病理的研究仍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IBS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心理、情绪、社会及环境因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受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制约.因此,IBS是在特殊的基质基础上,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为中介,以社会心理因素刺激而触发的心身疾病.  相似文献   

4.
脾虚证与血循环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虚证与血循环关系研究徐重明汪自源(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200081)聂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630020)脾有消化吸收、调节体液和管理血行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根据中医学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等脏腑理论,国内已对脾虚证与血循环的关...  相似文献   

5.
脾虚证与MOT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动素是一种重要的调节胃肠运动功能的脑肠肽,又称运动激紊,体内分布广泛,除胃肠粘膜外,还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的神经组织中.脾虚证本质研究发现脾虚失健运的诸多病理生理表现均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因此本文同步地从MOT含量和MOT内分泌细胞两方面观察了脾虚模型大鼠与MOT的关系.目的:探讨"脾虚失健运"与MOT的关系.方法:用RIA法对脾虚造模7天和14天大鼠血浆、下丘脑、十二指肠、空肠中MOT含量进行测定,同时用SABC法对十二指肠粘膜和下丘脑组织中MOT内分泌细胞进行染色.结果:造模7天大鼠模型组织、血浆中MOT含量升高,Mo细胞数下降,强阳性细胞率升高,下丘脑MOT视经元数升高(P<0.01,P<0.05);造模14天组织、血浆中MOT含量下降,Mo强阳性细胞率升高,下丘脑MOT神经元数下降(P<0.01,P<0.05).结论:MOT含量及其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在脾虚证病程中呈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精华。方一证相关性理论一直对中医临床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自《伤寒论》开始的许多古典医藉都有大量的“方(汤)证”的记载。方一证相关研究是证候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深入探索临床治疗规律的重要步骤。从典型方证人手,应用现代医学方法和传统医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与MOT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28-2030
  相似文献   

8.
脾虚证候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脾”是脏象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脾胃学说的核心,研究脾胃、探讨“脾”的本质,已成为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课题。从现代研究资料分析,能这样设想,“脾”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的功能综合单位。通过临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探讨“脾”的本质,是研究工作的重要途径。脾的证治,概分虚、实两大类,然而多数单位集中于脾虚证的研  相似文献   

9.
将近10年来针灸治疗脾虚证的文献资料按穴位选择、治疗方法中的毫针、电针、灸法、水针及穴位埋线等6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以探讨针灸治疗脾虚证的研究近况.针灸对脾虚证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回顾、梳理脾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发展概况,从造模思路、模型评价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中医脾虚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汪运富  李瑞霞 《现代中医》1997,10(3):180-181
本总结了近十几年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并一一作了评价。而且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肝郁脾虚证是抑郁症的核心证候,文章从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研究、治疗研究、机制研究4个方面对肝郁脾虚抑郁症进行了简要综述,指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以肝为主论治的各项研究较为丰富,但是疗效的进一步提高依然遇到了瓶颈,以脾为主论治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可能新的方向,希望可启发读者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在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枢神经递质在脾虚证中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逐步验证到脾与脑发育及其主要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中枢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在其间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枢神经递质在脾虚证中的研究,对了解脑的高级功能以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笔者将近年来中枢神经递质在脾虚证中的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中医脾虚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60例脾虚证胃黏膜均伴有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不典型增生(AHP)患者,脾虚证分为脾气虚证(SQD)、脾阴虚证(SyinD)和脾虚气滞证(SDQS)3型和22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在CM200FEG型透射电镜(TEM)直视下,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核与线粒体采用9100/60型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仪能测定微量元素Zn、Cu;采用IBAS2000型图像分析仪测定上皮细胞核DNA;采用即用型非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切片p53、Ki67、CerbB2、P21ras表达。结果: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Zn、Cu量变和p53、P21ras、CerbB2和Ki67阳性表达率,随着SQD、SyinD和SDQS组的顺序递增;而线粒体Zn、Cu,则随着以上各组的顺序递减,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以上各项检测指标,在IMⅡb和ATP++组的变化与CA相近,无显著性差异;SDQS组与胃癌间在分子生物学上也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临床上发现SDQS慢性胃炎胃黏膜伴有ATP++、IMⅡb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5.
脾虚证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证型,其相兼症候也很多见。由于本证涉及许多疾病,且常转化为其他证候,对患者身体伤害较大,故近些年已成为中医学病证研究领域的重点脏腑证候之一。动物实验作为科研的先导,是进一步科学探索的基础。脾虚证动物模型自从197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在国内首家研制成功之后,科研工作者继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本文旨在对脾虚证动物模型常用的造模方法做一较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 -DNA结构 ,在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连续的细胞分裂 ,端粒逐步缩短 ,细胞老化死亡。端粒酶是能够延长端粒的一种特殊反转录酶 ,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细胞衰老时 ,人体均可表现中医脾虚证的症状 ,健脾方可延缓衰老 ,端粒与中医脾虚证之间很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端粒与脾虚证内在关系与外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DNA结构,在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连续的细胞分裂,端粒逐步缩短,细胞老化死亡。端粒酶是能够延长端粒的一种特殊反转录酶,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细胞衰老时,人体均可表现中医脾虚证的症状,健脾方可延缓衰老,端粒与中医脾虚证之间很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对脾虚证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脾虚证实质研究的长足发展和现代免疫学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中医药对于脾虚证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笔者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脾虚证与发锌含量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虚证与发锌含量关系探讨太原市环境卫生监测站(030012)杜银梅,刘燕太原市中医研究所杨雨田山西医学院武俊青微量元素与人类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证候,为探讨脾虚证与发锌含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太原市随机抽检脾虚证病人34名、正常...  相似文献   

20.
国内学者一般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阳虚、肝胃气滞、胃阴亏虚三型,并认为与脾、胃、肝三脏有关。但究竟哪个脏腑与本病关系最密切,各家看法尚不一致。既往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为胃阴不足。钱氏将133例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及虚寒兼气滞三型。实际只脾虚、肝胃不和二类。张氏的122例慢性胃炎,多属肝胆郁热,胃失和降。可见胃阴不足的确不太多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了经胃镜诊断的201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看出脾虚可能是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