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婴幼儿期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言语认知训练、推拿治疗),观察组患儿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针刺治疗,以百会、四神聪、运动区、夹脊穴、委中、悬钟、足三里、合谷为主穴,每次针刺留针15~20 min,每日1次,1周治疗5 d,4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0 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格赛尔发展量表适应性DQ分值、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评分、内收肌及腓肠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格赛尔发展量表适应性DQ分值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均增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内收肌肌张力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腓肠肌肌张力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认知水平,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索近5年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文献,对选穴、疗效及评价量表选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方法以针刺、针灸、癌性疼痛为关键词,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选在2013-01—2017-12之间发表有关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文献,并排除重复发表的文献,未设立对照组的文献,个案、经验总结、综述类文献,理论探讨类文献。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选用的主穴共计42个,使用频次最多的5个穴位是阿是穴(15次)、足三里(14次)、合谷(13次)、三阴交(8次)、内关(7次);23篇中涉及总有效率方面比较的文献共21篇,总病例数1 65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类治疗手段)82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或其他疗法)828例,经R统计软件分析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3篇文献共选用评价量表10种,其中被选用频次最多的前6种依次为疼痛数字分级法(NRS)(12次)、视觉模拟评分法(VAS)(9次)、卡氏生活质量评分(KPS)(6次)、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3次)、抑郁自评量表(SDS)(2次)、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ZPS)(2次)。结论针刺治疗癌性疼痛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多选用阿是穴、足三里、合谷等穴进行治疗,采用NRS、VAS、KPS等评价量表对疼痛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针刺脑清穴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46例患儿随机分为脑清穴组74例与常规针刺组72例,在基础治疗(头针治疗、运动疗法)基础上,脑清穴组针刺脑清穴,常规针刺组针刺解溪、阳陵泉、三阴交.两组针刺治疗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15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足背屈角测量、综合痉挛量表(CSS)、Gesell智力测试量表进行康复评定,并于第1次针刺治疗结束后30 min进行足背屈角测量及综合痉挛量表评分以评定两组治疗方法的即时效应.结果:脑清穴组足背屈角测量、综合痉挛量表评分即时效应及3个疗程后效应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3个疗程后脑清穴组Gesell智力测试社会适应行为、个人社交能区发育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而大动作、精细运动及语言发育商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针刺脑清穴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促进其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以刘氏小儿推拿疗法为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P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Bobath疗法与针剌疗法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刘氏小儿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推拿法治疗。两组共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患儿综合功能。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刘氏小儿推拿法为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可明显改善患儿综合功能,疗效优于普通推拿法。  相似文献   

5.
针刺为主配合体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以针刺为主配合体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 4 5例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的诊断标准按 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分型标准。 4 5例中 ,男 31例 ,女 14例 ;年龄 7个月至 1岁 12例 ,1+~ 2岁 2 5例 ,2 +~ 3岁 8例。其中痉挛型 32例 ,手足徐动型 6例 ,肌张力低下型 3例 ,混合型 4例。治疗方法1.针刺疗法(1)取穴 第 1组取四神针 (百会穴左右前后各旁开 1.5寸 )、智三针 (即神庭和本神穴 )、脑三针 (即脑户和脑空穴 )、颞三针 (耳尖直上 2寸为第一针 ,其前后各 1寸分别为第二针、第三针 )、曲池、合谷、髀…  相似文献   

6.
聪脑通络法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翟伟  陈俊军  熊健  叶赞 《中国针灸》2009,29(11):868
目的:评价聪脑通络法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聪脑通络组、靳三针组、常规针刺组,每组20例.聪脑通络组取头穴线为主,配合大椎、筋缩、命门、腰阳关、合谷、内关、三阴交等穴,头针行快速捻转手法,留针30 min,腰背及四肢部腧穴行小角度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不留针;靳三针组主穴选取"靳三针"组穴中的四神针;常规针刺组腧穴配伍按照<金针灸治疗学>王启才),穴取大椎、身柱、风府等为主.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对患儿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聪脑通络组、靳三针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0.0%,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60.0%,聪脑通络组和靳三针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聪脑通络组和靳三针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聪脑通络法针刺治疗CP可明显改善患儿综合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针刺益脑十六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瘫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益脑十六穴"配合舌针、体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益脑十六穴、舌针、体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30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基本痊愈5例(16.67%),显效13例(43.33%),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结论临床观察表明,针刺"益脑十六穴"有助于改善患儿智力、语言功能,配合舌针、体针,能提高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异常姿势采取体穴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小儿脑性瘫痪异常姿势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实施常规中医康复治疗,包括中药蒸汽医疗、推拿疗法及生物肌电治疗仪、引导式训练、生物肌电治疗仪等治疗方察。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体穴针刺疗法.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为79.07%,观察组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痉挛程度分值及DQ分值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有改善,但是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性脑瘫异常姿势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体穴针刺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疗效.促进患儿痉挛程度分值降低.改善DQ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120篇文献中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P)的配穴规律,包括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在频数分析中最常用的3个穴位分别是曲池、足三里、合谷,可认为现代针刺治疗CP是以此3个穴位为主穴。且对针灸治疗CP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水针组,每组均30例.针药组采用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联合疗法,长针恢刺取阿是穴、夹脊穴、阳陵泉和委中穴治疗(1次/d,5次/周,共治疗10次),水针穴位注射取阿是穴(1次/3 d,共治疗4次);针刺组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9.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20.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