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研究进展,分析其现实意义及可行性.收集、梳理2010年至今与中药寒热药性相关文献共41篇,分析中药寒热药性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结果从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发现寒热药性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基于文献角度的研究和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主要进行了基于生物学角度的研究、物理学角度的研究和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研究.结论: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的研究在不同层面均均取得一定的进展,不同的研究思路均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技术路线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进行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可按如下技术路线开展工作。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中药四性理论体系,科学界定中药四性属性)→药材基源性状研究(界定标准药材,探寻与四性属性相关的因素及其规律性)→成分系统分析(明确个药基础物质成分)→成分种类、数量、存在形式研究(寻找基础物质成分种类、数量、存在形式与四性属性的相关性规律)→组合药靶模型作用机制分析(以功效相近、四性属性相同的药物组成一类药组,针对主要功效选取观察靶点,制备药靶模型,研究与四性属性可能相关的基础成分作用机制)→数据处理→文献研究(分析评价药性界定依据)→模型验证(评价药性界定依据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寒热配伍的适用证以火郁证、湿热证和积滞证为主;根据寒热药性可采取去性存用、去用存性两种形式;寒热配伍环境可调控单味中药的具体效用发挥方向;寒热药物量比包括全方寒热药量配比、方内寒热药对(组)配比、同药异方异量三方面。临证时应根据病性,针对寒药和热药的药性和功用,合理配伍寒药和热药及调整其剂量配比,以调控药用方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基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药寒热药性循证医学数据库,为揭示中药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依据回顾性病例调查方法,制定一套规范化的中药寒热药性临床信息采集表,建立基于Java 2平台企业版(J2EE)技术体系,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MVC)三层体系架构的数据库系统。结果该数据库实现了CHB病历资料的录入、存储、修改、检索、统计、图形化显示及维护等功能。结论建立中药寒热性循证医学研究数据库,实现了个体资料、临床资料与医学研究数据的信息融合,为中医药治疗CHB的循证医学研究提供结构化、有序化、标准化、共享化的管理,为中药药性的循证医学研究顺利开展提供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5.
有人发现西药实际上也和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等中药的药性[1],笔者也有同感。下面就三个方面来谈谈抗抑郁药的“寒热”药性。1 抗抑郁药对生物胺的作用有研究证明寒证时中枢、内脏、尿内5-НТ含量增多,儿茶酚胺(CAs)降低或变化不大;热证时则相反[2]。呈现寒象的阳虚者,尿中儿茶酚胺的排出量降低,阴虚虚热者则增高[3]。因此可以认为;主要对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起作用的抗抑郁药为“热性药”;主要对5-羟色胺(5-НТ)起作用的抗抑郁药为“寒性药”。另外因为抗胆碱能药作用于人体后,表现出口干、口苦、便秘、心悸、多汗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寒热温凉药性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之一,长期以来被有效地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实践。寒热温凉药性理论的形成始于《神农草本经》,《本经》提出“药有酸咸甘辛苦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确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并在单味药项下明确标以寒热温凉。为以后历代医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寒热温凉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药寒热属性主要是指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因此认为凡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凡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1]。中药寒热属性是中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对中药物质成分-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研究层次方面,应开展基于整体层次和次级群体层次两种研究,方可全面把握其规律性。研究要点应包括初生物质成分、次生物质成分、无机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间可能存在的相关规律性三方面。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首先立足于探寻组群中药基础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性,在此基础上,逐步上升到整个研究群体;二是应分别从化学成分、组分、组分群和整体四个层次开展次生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性研究;三是进行初生物质成分研究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消化后的蛋白质肽群(小分子链糖或单糖、脂肪酸等)的研究;四是进行无机成分研究时,应将药物不同道地产地样本的无机成分含量的平均值,作为无机成分的研究数据,以减少误差,确保研究结果科学可信。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寒热药性与环境生态相关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历代文献,古人多从\"天人相应\"整体观出发,以\"法象药理\"解释药性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并逐步将中药的性能与性状区分。现代研究通过观察不同产地影响药性功效、外界环境影响药物代谢,中药药性的产生背景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同时,在生理上机体适应寒热变化,在病理上寒热变化影响着机体,药性的表达差异与机体状态的关系渐趋重要。总之,寒热药性包括了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体内、体外环境的变化对寒热药性表达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无机元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文献学的方法,研究植物类中药无机元素种类及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探寻中药寒热药性的无机物质基础,为科学表征中药药性理论提供可行性途径。方法?利用现有文献提供的信息资料,运用秩和检验、Fisher判别分析、Bayes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等多种数据统计分析与挖掘方法分析数据,研究中药寒热药性与无机元素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无机元素的种类及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密切相关。运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和Bayes判别分析方法对药物寒热药性进行判别,正确率分别为60.00%和78.75%;利用支持向量机判别药物寒热药性,正确率为95.00%。结论?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所含无机元素密切相关,提示以无机元素表征中药寒热药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三性"说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无不受相应历史时期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学术思想的影响。最早中医药理论在认识上,很大程度采用“援物比类”的方法,将寒热温凉四季气候的变化与药物的作用及所含精微物质相联系,而形成“四气”学说。并且受“一分为二”的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以阴阳为举  相似文献   

13.
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经典药物,充分体现了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入手,总结了寒热药性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在整理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有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萸黄连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药的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则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借此探讨和构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20种中药水溶性糖HPLC指纹图谱与寒热药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中药四性与其物质基础的关系。方法:选取10种寒性中药和10种热性中药,提取水溶性糖,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水溶性糖的HPLC指纹图谱,利用Fisher方法建立判别函数,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建立寒热药性的Fisher判别函数,实现了对20种中药寒热药性的准确判别,判别正确率为100%。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Fisher可以作为判别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关系的统计学工具,水溶性糖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千年健寒热药性的实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前期建立的中药寒热药性的细胞评价方法评价中药千年健的寒热药性。方法用噻唑蓝( MTT)比色法考察千年健对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千年健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分析千年健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千年健在5μg/mL(含5μg/mL)以下对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形态学观察表明千年健在5μg/mL(含5μg/mL)以下使细胞密度增加,细胞结构致密、生长旺盛。台盼蓝染色表明千年健对这2种细胞没有细胞毒作用。结论千年健药性应为温热,且对所用细胞没有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是中国历代医家的长期临床经验总结,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但长期以来只有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标准。现对当前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研究, 总结分析了中药药性量化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并提出应在“源自临床, 回归临床”的原则指导下, 开展基于专家量表评估法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我校\"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王世军课题组承担的\"寒热效应评价体系构建及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应用\"在2012年度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课题为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药性与药效关系的相关研究工作。在中医学体系中,中医和中药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中药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寒热药性反映了中药的作用趋向,其认知概念具有模糊性特征,符合模糊数学的应用范畴。本文旨在通过建立药性生物学表达的模糊判别模式并运用其分析实验数据,为整体、综合地评价寒热药性提供方法学指导。方法:首先,建立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以经典寒热复方效应作为寒热药性表达的基准方向,运用Fisher线性判别法计算寒热药性表达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进一步得到寒性表达函数和热性表达函数,并以此作为评价参数。第二,对评价模式进行实践。以姜附桂方作为经典热性复方,以三黄方作为经典寒性复方,以各系统生化指标考察药性表达,建立寒、热性表达方程。在此基础上,收集热性药肉桂、仙茅,寒性药黄柏、栀子干预正常状态,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模型的生物学实验数据,将药物干预前后机体状态的相对变化量代入评价模式,分析其药性表达特征。结果:肉桂干预正常、虚寒和虚热3个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528〉0.221、0.203〉-0.490、1.750〉-0.479;仙茅干预正常和虚寒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474〉-1.601、0.288〉-1.923,体现了药物的热性;黄柏干预正常状态和虚寒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798〉-0.870、0.194〉-0.339;栀子干预虚热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0.354〉-1.802,体现了药物的寒性。结论:运用寒热药性模糊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分析出药物的寒热药性和药性表达方式。药性相同的中药,既有共性表达,也有个性表现。寒热药性表达具有多途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性量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课题过程中,由一于中药药性没有被量化,名老中医临床处方中所含有的信息很难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