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寒温合用在岭南外感热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伦荣  刘仁昌 《新中医》1994,26(10):7-8
本文根据临床实际,认为岭南虽地处亚热带,但阳气怫郁仍是其外感热病的基本病机,因而主张在外感热病治疗中,应用辛凉寒凉药物的同时宜配伍具有宣通作用的辛温之品,寒温合用,既可疏通开达,透泄邪热,又可防寒凉冰伏之弊。  相似文献   

2.
寒温并用法源于《内经》,仲景加以发挥,成为其遣方用药的独特风格。寒温并用法,即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应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其不仅是寒热错杂一类病证的主要治则,同时也是临证用药时不可或缺的配伍技巧。仲景寒温并用法,方药组成严谨,临床效果显著,为后世制定和应用寒温并用的药方提供了理论基础。寒温并用法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尤多用于病在卫表,或半表半里,或寒热夹杂,或风温郁热、温遏热伏等证。笔者现就寒温并用法治疗外感急性发热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论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成为中医治疗火热病证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实火"之"火郁"当寒温并用,"阴火"之"火郁"当补散结合.  相似文献   

4.
仲景《伤寒论》,不仅以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而称著,且遣药组方,力戒偏颇,擅长于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常将其性质与作用迥然相反的药物恰当组合,熔为一体,达到相成的治疗作用。据初步统计,《伤寒论》所列112方(除重复和佚方外),以此配伍者,竞达50余方。兹就此用药规律,作如下浅探。寒温并用“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寒温并用,清温兼施。主用于寒热错杂之症。亦可用于阴阳格拒药不得进者,在大剂温热药或寒凉药中,加入少  相似文献   

5.
寒温同用法是针对寒热错杂、正邪相交的病机,将寒凉与温热之药性相对立的药物配伍组方,使之相反相成而发挥综合治疗效应的一种治疗大法,如交泰丸、半夏泻心汤、炙甘草汤等都是体现寒温同用法的临床常用经方。心血管疾病由于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变,常出现寒热错杂、气机失调的病机,故寒温同用法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效果显著。从寒温同用法的基本概念、临床经方举隅、在心血管疾病治疗应用方面对其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6.
冯鑫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408-409
寒温并用法是张仲景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灵活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具体体现。它贯穿全部《伤寒论》,究其施治之法,体现在: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法;寒温并用,清上温下法;寒温并用,表里双解法;寒温并用,和解权变法;寒温并用,清宣郁热法;寒温并用,滋阴扶阳,通利血脉法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阴火不仅指阴中之伏火,广义上还指阳气虚、郁、下陷,表现为浊阴不降,阳入阴份,失于温 运,病邪胶着,过极化火,导致阴阳失调、寒温失宜、气机失常,而引发诸多内伤杂病,且缠绵难愈。治疗当以升清气、补阳气、降浊阴为治疗大法。笔者通过进一步探讨温胆汤之病因病机,指出温胆实则疗虚 寒,清痰热,寒温并用,温凉兼进,其病机及治疗皆体现了阴火学说的内涵,以温运阳气为主来调和阴阳, 从而达到适寒温、调阴阳、畅气机的作用,临床加减广泛运用于内伤杂病,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孙大定 《四川中医》1999,17(3):10-10
仲景〈伤寒论),不仅以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而称著,且道药组方,力戒偏颇,擅长于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常将其两种性味迎然不同的药物,有机组合,融为一体,使其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从而达到相成的治疗作。l。据初步统计,(伤寒论》所列112方(除重复和佚方外),以此配伍者,竟达50余方。兹就其配伍组方特点,浅探如次。五寒温同用阴阳并调"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寒温并用,清温兼施,阴阳并调,主用于寒热错杂之证。亦可用于阴阳格拒药不得进者,在大剂温热药或寒凉药中,加入少许药性相反的寒凉药或温热药,以起引导作用,即所…  相似文献   

9.
肿瘤仍然是当今发病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近年来中医治疗肿瘤的研究不断深化,中医的特色治疗成为一大优势。寒温并用法是以性味属性相反药物配伍进行施治的大法,经历代演变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胡守友主任在充分了解肿瘤发生的病因病机基础上,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归纳出寒温并用法治疗肿瘤的特点和规律。首先,通过辨肿瘤病期、辨病位在厥阴、辨病性有虚实、寒热、阴阳,以此分析肿瘤的发生和演变,寒温并用施治符合其机理;其次,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寒温并用可调理脾胃,后天之本平调,对肿瘤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有重要意义,与现代医学理念具有一致性且与时俱进。由此明辨医理、寒温并用、灵活处方治疗肿瘤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整理赵绍琴教授对于卫分昏迷及卫气分误用寒凉所致高热昏迷的治法及用药原则。卫分昏迷虽为出现高热昏迷的危急重症,但不可再擅用寒凉阻滞气机,治疗应以辛味宣通为主,根据寒凉凝滞的程度及郁阻原因分别选用不同的辛味药进行治疗,兼用栀子豉汤、升降散开其火郁,郁开气达而火泄;气分热炽误用寒凉而昏迷,看似属于营分,实则为寒邪所郁闭,亦不宜再使用咸寒的营分治疗法则,而应以辛味药金银花、连翘等开其郁闭,用石菖蒲、郁金急开心窍,兼顾病因,稍佐以温药破开寒闭,使热邪有出路。  相似文献   

11.
宋金时期寒温之争与河间学说的形成辽宁中医学院文献所(110032)王雅丽【关键词】寒温之争刘河间伤寒论温病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刘河间的寒凉学说如异军突起于宋元之际,后人对其学术的源流、学术背景一直未与足够的重视,使学人感到刘完素的寒凉学说缺少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凡是涉及到脾胃病的寒温并用方运用数据挖掘,找出寒温并用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出配伍的要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寒温并用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予口服寒温并用的中药汤剂;对照组32例,予口服蒙脱石散剂,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5.0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寒温并用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伤寒论〉中寒温并用方进行梳理,总结仲景寒温并用方的类型与主治证,明确寒温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运用规律.〈伤寒论〉根据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组方,结合五味特征,灵活配伍,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于治疗多种病证,体现了"方以法立,法以方传"的特点.探讨寒温并用方运用规律,对于继承和发扬仲景方证理论之精髓,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南  左俊岭  王保华  王林 《河南中医》2010,30(7):667-668
目的:观察寒温并用法对27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舌脉象特点分为表证、里证并采用以寒温并用治法为指导确立的银翘柴桂汤、白虎清解汤治疗,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症状积分、体温、退热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效24例,有效3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寒温并用法治疗甲型H1N1流感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流感病毒转阴时间,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消渴病临床表现各异,大多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与《伤寒论》中厥阴病有诸多相似或相符。作者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理论的感悟,认为消渴病病位在厥阴,其病机关键在于阴竭阳郁,阳郁化热伤津,阴阳气不相顺接,其治疗大法应以养肝生津,寒温并用,通调阴阳为核心。以乌梅丸为主方加减,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陈曦 《河南中医》2013,(12):2078-2079
汪悦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注重辨病扣辨证相结合,以寒温并用法治疗,即用寒温辛苦之方药,治疗寒热错杂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还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用药。  相似文献   

18.
李元翰 《光明中医》2004,19(6):15-16
儿科疾病的治疗用药 ,虽与成人有相似之处 ,但绝不是成人的缩影 ,有些疾病的治疗则较成人困难 ,吴鞠通《解儿难》曰“古称难者 ,莫如小儿”。然小儿之难治 ,主要在于体质柔弱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生理、病理上与成人有着明显差别 ,因此在治疗儿科疾病用药、给药途径、药量、剂型等方面有它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因此用药也和成人有异 ,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寒温用药儿童是“纯阳之体 ,热病最多”因而用药拟方多寒凉。但是小儿它又是稚阳 ,阳气容易被寒凉之品损伤 ,用药则不可过于寒凉、过于寒凉则损伤生生之气。另一方面 ,…  相似文献   

19.
寒温之辨对中医学学术流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与温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历史上和寒温之辨关系密切的学术流派有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温病学派。分析寒温关系的源起与沿革可以看出,寒温之辨的实质是医家们面对改变了的疾病谱,面对以往的经验耦合度降低的情况,迫于医疗实践的压力,对中医学学术的内部微调。  相似文献   

20.
安阿玥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认为先天禀赋异常为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的重要前提,忧、思、郁、怒等不良情志刺激为其诱因,嗜食生冷、肥甘厚味、饮食不洁致湿热疫毒之邪内侵肠道为发病最直接的原因,三者常相兼为患。诊断用药强调中西医并重,二者互补短长。治疗用药方面,UC初起或急性期主张以清热化湿、行气和血为主,病程日久以调补脾胃为主,辅以清热化湿、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寒温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局部应用康复新液灌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