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温并用法源于《内经》,仲景加以发挥,成为其遣方用药的独特风格。寒温并用法,即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应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其不仅是寒热错杂一类病证的主要治则,同时也是临证用药时不可或缺的配伍技巧。仲景寒温并用法,方药组成严谨,临床效果显著,为后世制定和应用寒温并用的药方提供了理论基础。寒温并用法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尤多用于病在卫表,或半表半里,或寒热夹杂,或风温郁热、温遏热伏等证。笔者现就寒温并用法治疗外感急性发热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夏洪生教授,吉林省怀德县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学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年,为第二、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优秀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  相似文献   

3.
吾师一刘爱民教授,知名专家,致力于中医皮肤科研、教学和临床研究三十余载,体会独到,思路开阔,见解深刻,对于顽固性皮肤病有自己独特的理法方药,临床中擅取“寒温并举”之法,圆机权变而取效。今笔者将导师临证寒温并用之验案择要分述于下,以飧同道。1病案举例1.1慢性荨麻疹王某,男,35岁,2011年08月22日初诊。主诉为全身出风团,痒8年。患者8年来全身出风团,痒,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欠佳。现风团每日出,遇冷增多,痒甚,乏力,纳可,舌稍红,苔薄白,脉右弱左弦。诊断:慢性荨麻疹。辩证:卫阳不足,肝气偏旺。治法:益气温阳,疏肝祛风。方药:生黄芪30g,桂枝12g,白芍12g,柴胡9g,丹皮12g,白蒺藜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防风15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9g,15剂,水煎服。二诊:药后风团减少,仍每日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拟方生黄芪20g,桂枝12g,制附子12g,防风15g,柴胡10g,白芍15g,白藓皮30g,地肤子2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9g。15剂,水煎服。三诊:药后风团基本控制,偶有几个小风团,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稍弱。中药二诊方加栀子15g,丹皮15g,柴胡9g,22剂,水煎服。药后风团一直未出,疾病告痊愈。  相似文献   

4.
郭子光教授辨治外感发热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子光教授认为时下外感发热多为寒温合邪、合病并病,治疗上应抓住寒温二纲,阻截传变途径。  相似文献   

5.
介绍朱邦贤教授以寒温并用、分利邪正之法论治外感、内伤杂病的临床经验与用药特点,并附临床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黄文政(1941-),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一五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研究项目专家,第二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首届天津市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肾脏病临床及科研,曾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先后赴美国、法国、日本、缅甸及台湾省进行访问及学术交流,共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4部,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18名,徒弟4名,国家优秀临床人才12名。简介:  相似文献   

7.
胡代槐教授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经验丰富,尤其砷口疮、咳喘、脾胃病、瘿气等疾病的治疗有独道心得,他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衡,治疗宜寒热虚实并调。结合临床病例,介绍胡代槐教授治疗口疮、咳喘、脾胃病、瘿气等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9.
刘昆  张丽 《环球中医药》2014,(6):466-467
文章总结了安效先教授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的学术经验,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提出小儿发热时易三阳合病,故治疗当清透、凉温、泻下等诸法合用,同时应用扭转截断,并注重固护津液,灵活加减而去的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常发生于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病机复杂,治疗困难,预后较差.其证候特点常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赵进喜教授从事慢性肾病学术研究多年,学验俱丰,疗效显著.其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常应用寒温并用治法,包括解表清里、辛开苦降、清上温下、和解少阳、滋阴助阳等.  相似文献   

11.
\"寒温并用法\"是中医组方体系中重要的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脏腑疾病的辨证论治.\"寒热错杂证\"亦多见于心系疾病的领域中.方祝元从寒热错杂的独特角度探讨此类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寒热错杂与心系疾病密切相关,强调了\"寒温并用法\"治疗此类心系疾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李鑫玉;张诏 《中国中医急症》2024,(10):1838-1841+1845
陶汉华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外感持续发热大多由风湿邪气导致,湿邪长期滞留关节而局部疼痛,类似于痹证;湿滞蕴结化热形成湿热,相互搏结热势缠绵反复。陶教授治疗上早期活用截断湿热法,巧用凉血活血药;中期权衡湿热轻重,结合微汗法与利小便法,令热随湿除;后期根据个体差异养阴固气、健脾化湿。笔者从以上3个方面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用药经验和复方论治,以两则案例举例说明,以点窥面启发思维。  相似文献   

13.
1临证举例例1龙某某,男,53岁,1983年3月初诊。素体瘦弱,去冬参加兴修水利劳动后,畏寒倦怠,两下肢软弱无力,几月来逐渐步行不稳,小腿肌肉日渐萎缩,枯瘦如柴,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弱无力。证属寒湿凝滞,阳气壅遏,而致形成虚寒痿躄。治宜辛温助阳,健脾益气。方药:熟附、桂枝、防风、白术、白芍各15g,生姜、黄芪各10g,黄柏6g。5剂后,觉身暖,精神稍振,双下肢不仁不用,更方:熟附片、党参各20g,黄柏6g,黄芪30g,白术、怀牛膝各12g,白芍、熟地各15g,当归20g。10剂后,症状…  相似文献   

14.
叶景华论治外感发热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莉珍 《陕西中医》1994,15(8):363-364
<正> 发热是外感疾病的主要病症之一,见于多种疾病,如上感、肺炎,急性肾孟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炎、菌痢等。叶景华主任医师,临诊四十余载,单纯用中药治疗外感发热病症,积累了丰富绎验,现将部分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张琼 《四川中医》2006,24(2):7-8
根据顽固性咳嗽内外合邪,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的复杂病理机制,制定出辛散、苦降、酸收、甘缓并用的多向综合调节的治疗方法,并介绍虚喘用麻黄经验。  相似文献   

17.
18.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治之常法。疑难杂症,大多阴阳乖违、寒热错杂,同一机体内同时存在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素问·玉版要论》指出:“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所谓权衡相夺,即是用性能相反的药物治疗“阴阳反作”的病证。于寒热错杂之...  相似文献   

19.
外感发热为儿科最常见急症,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是中医药治疗的精髓,同病异治在儿童外感发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辨证准确,银翘散、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人参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均能在外感发热中发挥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发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究其原因,中医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本文探讨的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或疫毒邪气所致的以体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是机体抵御疾病、正邪博弈的反应。汪再舫为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汪再舫主任医师每年诊治外感发热患者无数,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