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患者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患者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的效果及对步行功能的改善。方法35例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BTX2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组(17例)和单纯物理治疗组(18例)。治疗组应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每个患者每次选择3~5块肌肉,每块肌肉总的注射剂量为50~100IU。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在注射前,注射后2周、1个月、3个月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肌张力变化,按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及步行速度评价步行能力。结果MAS评分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治疗后1、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治疗后1、3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下肢肌肉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患者的痉挛步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被纳入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和弹力悬带矫形器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带弹力悬带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由同一个治疗师对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FMA)、能量消耗指数(physical consume index,PCI)及包括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频、步长、足偏角、步基宽在内的步态时空参数进行评测,并比较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弹力悬带矫形器的作用效果。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FMA和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298,0.0225,0.025),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01,0.026);2组步频、FMA和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42、0.015,0.024,0.024,0.038),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使用弹力带矫形器可以纠正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降低能量消耗,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异常步态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踝足矫形器 (anklefootorthoses ,AFO)能否减轻偏瘫患者异常的步态模式。方法  1 0 6例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踝足矫形器使用组 (52例 )和不使用组 (54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的治疗及康复训练 ,并在康复训练前及康复训练 1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运动功能、踝关节痉挛状态、站立平衡、步行能力以及下肢功能进行详细评定 ,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 1个疗程的观察 ,患侧踝关节痉挛状态两组患者均有所降低。训练后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踝关节痉挛状态Ⅰ、Ⅰ + 级为 40例 ,Ⅱ、Ⅲ、Ⅳ级为 1 2例 ,而对照组分别为 2 7例和 2 7例 ,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 (P <0 .0 5)。两组患者双足、患侧单足站立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有所改善。训练后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行走时伴有偏瘫模式为 2 4例 ,不伴有偏瘫模式为 2 3例 ,而对照组分别为 37例和 7例 ,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 <0 .0 1 )。患侧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功能两组患者均有所提高。训练后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踝关节运动功能 1、2级为 1 5例 ,3、4、5级为37例 ,而对照组分别为 1 9例和 35例 ,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较对照组提高程度不明显 (P >0 .0 5)。结论康复训练同时配合踝足矫形器治疗可明显减轻偏瘫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前置式与后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前置组26例和后置组26例。前置组佩戴前置式踝足矫形器,后置组佩戴后置式踝足矫形器。观察指标为恢复至扶拐步行时间,恢复至独立步行时间,3个月时10m最大步行速度和Barthel指数。结果前置组恢复至扶拐步行时间(13.8±8.3)d较后置组(15.3±7.9)d快(P〈0.05)。前置组恢复至独立步行时间(27.4±14.9)d较后置组(35.9±18.0)d快(P〈0.05)。前置组10m最大步行速度(41.5士12.8)m/min较后置组(35.7±13.3)m/min快(P〈0.05);前置组与后置组3个月时Bar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置式踝足矫形器与后置式踝足矫形器相比,可加快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骨盆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骨盆控制训练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步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骨盆控制训练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盆控制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不同病程康复介入对脑损伤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不同时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患者足下垂的疗效影响.方法 对54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1个月、1~3个月、3~6个月、>6个月),将患者分为4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评定患肢的被动踝背屈角度(ROM)及腓肠肌痉挛程度(MAS).结果 康复治疗介入时间<1个月、1~3个月组的患者ROM和MAS均有显著提高(P<0.01).3~6个月组的患者,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组的患者ROM和MAS均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 系统正规的康复治疗有利于不同时期康复患者,早期康复对足下垂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3D打印膝踝足矫形器(knee ankle foot orthosis,KAFO)对脑卒中后2周~3个月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20年7月31日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及观察组,每组各10例。在常规原发病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基础上,3组患者均在站立及步行训练时全程佩戴矫形器。对照组1佩戴传统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AFO),对照组2佩戴传统KAFO,观察组佩戴3D打印KAFO。3组患者均接受4周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eter walk test,10-MWT)、6 min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下肢Fugl-Meyer运动能力评估量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估,并测量治疗前后的足间隙数值。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10-MWT、6-MWT、Fugl-Meyer运动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足间隙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的10-MWT较前缩短(P0.01),6-MWT较前增加(P0.0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增加(P0.05),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前增加(P0.05),足间隙较前增加(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2个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KAFO可以增强下肢运动能力,改善平衡功能,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而提高步行速度及耐力,优化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对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按摩组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组,每组30例。按摩组给予按摩和其他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余治疗同按摩组。2组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胫前肌表面肌电(sEMG)信号采集、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肌力测定。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对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8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另接受减重步行训练.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I-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分别评价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BI、SF-36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减重步行训练在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减重步行训练(PBWSTT)对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病程在3个月内,偏瘫肢体分级Brunstrom分级≥Ⅱ级的稳定性卒中患者122例,随机分为PBWSTT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进行康复训练;PBWSTT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PBWST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独立功能评定量表(FIM),评定2组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FAC、FMA和FIM评分分别为0.42±0.23,17.1±5.2和35.3±3.8.治疗后为2.5±1.3,23.6±7.3和67.9±9.2.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BWSTT组治疗前为0.36±0.13、16.7±6.2和35.1±3.4,治疗后为3.8±1.4、39.3±7.6和90.1±1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治疗后FAC,FMA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FI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能够独立步行者分别占44.1%、57.6%(P<0.05);PBWSTT组为34.9%、88.9%(P<0.01).治疗后对照组与PBWST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在传统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更大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引起足下垂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探讨肌电图对于足下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因足下垂就诊于我科的患者155例,连续入组,符合足下垂肌力评定标准,分析常规神经传导和针肌电图检测的结果。结果电生理显示腓神经单神经病变70例(45.2%)、坐骨神经病变9例、多发性神经病19例、腰骶丛病变9例、腰_5/骶_1神经根病变42例、运动神经元病变(MND)6例。在腓神经单神经病变患者中,腓骨小头处卡压性病变占72.8%(51/70),其他因素占27.2%(P0.05);电生理显示跨腓骨小头传导阻滞占71.4%、速度减慢2.9%、轴索损害25.7%(P0.05)。在多发性神经病、腰骶丛/根病变患者中,足下垂均为伴随表现;1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以足下垂为首发症状。结论就诊神经科的足下垂患者,虽然近半数是腓神经单神经病变所致,但鉴别诊断时,需关注下运动神经元其他水平的病变,尤其是全身性疾病的可能,这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很重要;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确定病变水平和分布,从而提示病因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偏瘫患者足底压力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ACI偏瘫患者,采用德国Zebris测力板,于治疗前、治疗后30 d进行足底压力测试,记录足底各区压力值.结果 治疗前患侧足底各区压力明显小于健侧(均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侧第1跖骨、足跟内侧、第3跖骨和足弓部压力明显升高(P<0.05~0.01).治疗后健侧足弓部压力峰值显著下降(P<0.01),而足跟内侧与治疗前比较压力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包络椭圆方向角显著改变(P<0.01),压力中心水平偏离参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轨迹总长度与轨迹包络面积的比值(1.39)比治疗前(1.65)明显下降.结论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能客观、定量地评价ACI患者站立和行走功能,全面反映ACI患者治疗后步行的动力学状况,对指导ACI康复治疗及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采取神经发育学疗法,治疗组另行运动再学习方案.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 经过8周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较治疗前除步态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步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患肢负能力进行评定,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偏瘫后易发生肩痛、肌痉挛手腕肿、足内翻等并发症,以往患者多在恢复期才开始训练,使不少患者延误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我科对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由康复医师按流程制订卧床期、离床期、步行期3个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使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效果非常好,是目前较科学有效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 )、步行能力分级(FAC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评定平衡功能、步行功能、运动功能。结果2组BBS评分、FAC分级、FMA-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检测3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MCA、ACA、PCA、VA和BA的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各动脉的PI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各动脉的血流速度在血透后有明显降低(P<0.05).血透后的脑血流速度仍高于对照组(P<0.01),但PI变化不显著(P>0.05).说明:TCD能检测尿毒症血透患者脑血管痉挛所致的血流速度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双侧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PD)的冻结足(FOG)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例合并有冻结足的PD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至少随访12个月.采用UPDRS运动评分(UPDRSⅢ)、UPDR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UPDRSⅡ)及UPDRSⅡ中的第14项"Freezing"项目的评分(FOG),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1周、术后6个月、12个月在药物治疗"开、关"期的基础评分及随访期间刺激器开启时的评分,尤其是"Freezing"项目得分多少及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3例PD患者运动功能症状改善良好,UPDRSⅢ、UPDRSⅡ评分下降显著(P<0.01).在手术后的6、12个月,刺激器开启时患者"关"期的冻结足评分明显下降(P<0.01),而"开"期的冻结足没有改善(P>0.05).结论 STN-DBS能显著改善PD患者"关"期的冻结足,而对"开"期的冻结足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由于设计及方法的差异,佩戴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步行时运动学、运动力学、能耗等各方面的影响尚未取得统一的结果。 目的:观察佩戴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步态特征的影响。 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1例具有独立步行能力的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步态分析。分别记录同一天内、同一时间段、同一种身体状态下不佩戴踝足矫形器及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每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数据,包括时间参数、运动学参数以及各参数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并进行对比。记录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作为步行能力的定性直观观察指标,对比佩戴支具前后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并做对照描述。 结果与结论:与未佩戴踝足矫形器相比,佩戴踝足矫形器使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P < 0.01)。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脑瘫儿童单足支撑期、单侧支撑期、单足摆动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值均较未佩戴矫形器时显著减少(P < 0.05)。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表现出无序的特性,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轨迹图。佩戴踝足矫形器后,足底压力中心偏移轨迹比未佩戴时有序,尖足步态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患足的足底压力偏移轨迹起始点后移。结果提示痉挛型脑瘫儿童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步态对称性改善,总体步行能力得到提高。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能以客观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表达,是评定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一种新型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步行训练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3—2013-03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0例为对象,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常规的步行训练方法,B组采用辅助工具步行训练法,C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法。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FMA和MB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评分均显著上升。治疗后C组FMA和MBL评分分别为31.92±3.31和48.79±5.01,且评分在3组患者中最高。3组治疗前ASS、FAC和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ASS评分为1.69±0.53,为3组中最低;FAC和FIM评分中,C组为3组中最高。3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步行距离均有显著提高,C组MWS在治疗前为(12.62±3.35)m/min,治疗后(78.92±8.92)m/min;TUGT从(28.92±11.62)s加速到(12.92±5.72)s,C组测定结果为3组患者中最快;治疗后3个月后A组MWS和TUGT均比B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减重步行训练法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