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柴胡总皂甙对戊四氮慢性点燃大鼠痫性发作及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价柴胡有效成分中柴胡总皂甙对戊四氮(PTZ)慢性点燃大鼠痫性发作及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等分为6组,即空白组、生理盐水组、丙戊酸钠(VPA)组和柴胡总皂甙高、中、低3种剂量组,除空白组不做处理外.其他组采用腹腔注射PTZ进行慢性点燃造模,造模同时给予以上不同处理因素,连续4周.在此期间记录大鼠痫性发作级别及次数,最后描记大鼠脑电图。结果 柴胡总皂甙高、中、低3个剂量组在实验2周时可以降低大鼠的痫性发作率,其中以高剂量组显著(P〈0.05),柴胡皂甙高剂量组应用4周时能明显降低PTZ慢性点燃大鼠的点燃率(P〈0.05),并明显降低痫性发作级别(P〈0.01);各组间脑电图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柴胡总皂甙可拮抗PTZ慢性点燃大鼠的痫性发作.并有一定的对抗PTZ慢性点燃作用。 相似文献
2.
戊四氮慢性点燃大鼠海马谷氨酸、γ-氨基丁酸阳性细胞变化及柴胡总皂甙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柴胡总皂甙对戊四氮慢性点燃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区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6组,即空白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丙戊酸钠组(C组)和柴胡总皂甙高、中、低3种剂量组(D组、E组、F组),除A组不做处理外,其他各组采用腹腔注射戊四氮慢性点燃造模,造模同时给予丙戊酸钠、柴胡总皂甙高、中、低剂量等不同处理因素,连续4周后取脑组织切片进行Glu、GABA免疫组化染色,从阳性细胞数、灰度值分析结果,并比较其比值的变化。结果 Glu结果显示,在海马CA1区B组Glu阳性细胞数高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海马各区阳性细胞灰度值低于其它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CA2区和DG区.B组阳性细胞数、灰度值与各组无显著性差异;GABA结果显示B组海马CA1、CA2、DG区的阳性细胞数与高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海马CA1、CA2、DG区阳性细胞灰度值低于其它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CA1和CA2区,Glu与GABA阳性细胞数比值,B组与各组差异显著(P〈0.05);Glu与GABA阳性细胞灰度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在本研究中戊四氮点燃大鼠的海马细胞内Glu和GABA表达升高,而且GABA升高显著,柴胡总皂甙可干预Glu和GABA的变化,使之趋于正常,这可能是柴胡总皂甙抗实验性癫痫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MVZ)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 用抗Fos蛋白,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三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癫痫发作1h后MVZ内反应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结果 MVZ内的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三重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关系密切,发现3种不同标记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N-ASC)”:即TH /Fos /GFAP 三标记复合体TH /GFAP /Fos-和Fos /GFAP /TH-二标记复合体。结论 MVZ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时反应强烈。可能以N-ASC作为功能单位参与癫痫发病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托吡酯对戊四氮点燃大鼠海马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对戊四氮点燃大鼠海马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胶质增生在癫(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模型组、高剂量 TPM组、低剂量 TPM组和对照组.模型组胃灌入生理盐水10 mL/kg 1 h后腹腔注射10 g/L戊四氮35 mg/kg;高、低剂量 TPM组分别胃灌注10 g/L TPM 100 mg/kg、40 mg/kg 1 h后腹腔注射戊四氮,剂量同模型组;对照组按10 mL/kg和3.5 mL/kg分别胃灌注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第2周和第4周时,每组各选取5只大鼠处死,去海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化方法检测海马GFAP蛋白的表达.结果:第2 周和第4周时,模型组、高剂量 TPM组、低剂量 TPM组GFAP蛋白阳性细胞数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高、低剂量 TPM组阳性细胞数小于模型组(P<0.05),高、低剂量TP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模型组、高剂量 TPM组、低剂量 TPM组GFAP蛋白阳性细胞数高于2周时的水平(P<0.05).结论:GFAP参与了癫(癎)的病理过程.托吡酯可抑制大鼠海马GFAP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元活化在戊四氮点燃大鼠慢性癫痫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戊四氮点燃过程中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化和胶质细胞增生与慢性癫疒间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PTZ35 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核因子κB(NF-κB)、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结果药物组大鼠注射戊四氮后在行为学未出现惊厥,脑电图未出现疒间性放电的点燃前潜伏期内,出现胶质细胞增生,以CA3区、门区明显,亦出现神经细胞活化,以齿状回、CA1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注射戊四氮后引起海马神经元活化、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可塑性是戊四氮点燃大鼠癫疒间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戊四氮点燃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巢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戊四氮点燃大鼠海马各区巢蛋白(nestin)的表达,以探讨其与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将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戊四氮点燃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痫性发作行为和脑电图表现,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各区星形细胞活化标志巢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于4周后均达到点燃状态,而对照组行为正常。2组脑电图背境电活动以a节律为主,实验组Ⅳ或Ⅴ级痫性发作时脑电图均出现典型的高波幅棘慢波、尖慢波。实验组海马各区nestin阳性星形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戊四氮点燃引起海马内nestin阳性星性细胞明显增加,提示癫痫脑组织内存在星形细胞增生和活化,这可能是癫痫脑组织胶质化及点燃维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海马区损伤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GFAP在实验性癫痫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大鼠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应用光镜及电镜技术观察大鼠点燃癫痫后海马区的病理变化,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点燃癫痫后海马区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细胞数、面积、周长和积分光密度。结果: 实验组海马区光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坏死及神经细胞脱失改变,电镜可见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有切迹、核仁偏位、线粒体肿大、嵴断裂、膜破损和基质空化等改变,随癫痫发作次数增加上述改变越明显,对照组与手术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不同组别大鼠细胞数、面积、周长、积分光密度分别作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组别间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观察到海马区GFAP免疫反应阳性的胶质细胞随海马损伤的加重而GFAP免疫反应增强。结论:点燃癫痫鼠海马区损伤越重,胶质细胞GFAP免疫反应性越强,通过检测GFAP可以推测星形胶质细胞与癫痫后脑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戊四氮(PTZ)点燃慢性癫痫模型SD大鼠脑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及谷氨酸转运体1(GLT-1)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细胞BDNF/TrkB信号通路与GLT-1的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为癫痫的防治提供靶位线索。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30只)及对照组(10只),采用PTZ点燃法制作慢性癫痫大鼠模型。运用Western技术分析SD大鼠PTZ点燃后7天海马及颞叶皮层TrkB和GLT-1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SD大鼠PTZ点燃后7天海马及颞叶皮层GFAP/TrkB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SD大鼠慢性癫痫发作后,海马及颞叶皮层TrkB和GLT-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GFAP/TrkB双标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PTZ点燃慢性癫痫SD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脑组织TrkB表达上调与GLT-1表达异常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BDNF/TrkB信号通路可能通过改变PTZ点燃慢性癫痫SD大鼠胶质细胞中GLT-1的生物效应来影响或参与癫痫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大脑海马区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设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和环磷酰胺处理组(T),以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处理组缺血后1h给予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处理组和I/R组均于缺血后2h形成再灌注,每组均分为三个时间段(24h、72h和5d)分别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脑组织不同时段以及正常脑组织中海马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5d内,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GFAP在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多,缺血24h后即有表达,缺血再灌注72h后增多,5d后表达最高;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海马区GFAP表达减少(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未见GFAP表达。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5d内GFAP在海马中的表达与缺血时间呈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用环磷酰胺处理后GFAP表达明显减少,提示环磷酰胺对缺血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成应激组和正常组 ,应激组大鼠每天捆绑 6h ,持续 2 1d ,第 2 2d采用Y迷宫测试两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海马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结果应激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P <0 .0 5 ) ,其海马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比正常组显著增多 (P <0 .0 5 )。结论提示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学习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出血区的胶质细胞反应 .方法 :大鼠纹状体内注入胶原酶造模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出血区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 (GFAP)在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 .结果 :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区有明显的GFAP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 ,且不同时间点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不同 .脑出血后早期 (3~ 5h)GFAP的表达最强 ,阳性细胞胞体肥大、突起增粗、增长 ,阳性细胞数量较多 (3h为 4 10± 4 ;5h为4 0 8± 9) ,排列密集 ;脑出血后 14和 2 4hGFAP阳性细胞数量(14h为 4 0 1± 5 ;2 4h为 4 0 2± 4 )与 3和 5h之间比较 ,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P >0 .0 5 ) ;72h后 ,GFAP阳性的细胞数量较出血早期显著减少 (35 8± 12 ) ,与 3,5 ,14和 2 4h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别 (P <0 .0 5 ) ,至脑出血 7d后阳性细胞数量 (389±5 )比 72h增加 (P <0 .0 5 ) ,但数量少于 3和 5h(P <0 .0 5 ) .在所有观察时间点非出血侧相应脑区几乎无或仅有弱的GFAP免疫反应阳性 .结论 :脑出血后病变部位存在明显的呈现独特的时间模式的胶质细胞反应 ,提示星状胶质细胞在脑出血的病理变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病变侧亚低温(32—33℃)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雄性Wisut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常温组、亚低温组和假手术组。根据缺血时间不同,每组又分为缺血3h和12h。缺血30min后应用反馈控温半导体制冷块对大鼠病变侧给予亚低温治疗,并持续至再灌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及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缺血常温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突体粗大,胞体肿胀;亚低温组GFAP表达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病变侧亚低温能明显抑制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和肥大,并能减轻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探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OHDA大鼠胃体中的表达变化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5):611-615
目的 研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6-羟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大鼠胃体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神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胃轻瘫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6-OHDA损毁大鼠中枢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PD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阳性神经元在黑质的分布,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GFAP和神经微丝蛋白(neurofilament,NF)在大鼠胃体肌层的分布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在6-OHDA模型大鼠胃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6-OHDA大鼠黑质内神经元大量丢失,并伴有TH免疫反应性明显降低;6-OHDA大鼠胃体肌层GFAP和NF免疫反应性下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6-OHDA模型大鼠胃体肌层GFAP蛋白下调。结论 6-OHDA模型大鼠胃部GFAP和NF表达降低,可能参与了胃轻瘫发病的过程,本研究可能为PD患者胃轻瘫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32例Ⅰ—Ⅳ级星形细胞瘤涂片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用显微分光光度计进行GFAP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各级肿瘤的GFAP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GFAP含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用半定量RT-PCR检测到新生鼠和成年鼠骨骼肌组织中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mRNA都有表达,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到新生鼠和成年鼠骨骼肌GFAP蛋白表达均为阳性.提示成年鼠骨骼肌可能具有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Muller cells in the mammalian retina normally express low levels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however, its expression is upregulated in response to the loss of retinal neurons. The change in expression of GFAP is one of the earliest indicators of retinal damage and is correlated with the time course of disea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time course of degener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GFAP in the retina of mer knockout mice. Methods A total of 30 mer knockout mice, aged from 15-20 days to 1 year and 32 age-matched wild type mice as controls were tested.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show the expression of GFAP in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etina of mer knockout and control mice at postnatal age of 15 days (P15d), 20 days (P20d), 4 weeks (P4w), 6 weeks (P6w), 8 weeks (P8w), 3 months (P3m), 6 months (P6m) and 1 years (P1y).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GFAP in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etina of wild type mice was limited to the retinal ganglion cell and nerve fiber layers. In the central retina of mer knockout mice, GFAP expression was upregulated at P4w and GFAP immunolabelling penetrates across the entire thickness of the retina at P8w; whereas in the peripheral retina, the GFAP expression was upregulated at P20d and GFAP immunolabelling penetrates the entire retina after P4w. Conclusions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GFAP in Muller cells of mer knockout mice occur at P20d in the peripheral retina and P4w in the central retina. GFAP expression in Muller cells appears to be a secondary response to the loss of retinal neurons.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GFAP may occur prior to any detectabl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retina.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loss of retinal neurons may begi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retinitis pigmentosa, prior to the discovery of any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retin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的脑膜脊膜病变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GFAP-A)的认识与诊治。方法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出阳性的GFAP-IgG 55例,其中28例患者完成头颅MRI的平扫和增强(25例同时完成脊髓MRI平扫和增强)。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27例AQP4-IgG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均完成头颅和脊髓MRI平扫和增强。结果纳入28例GFAP-A,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464%,13/28)、发热(571%,16/28)、脊髓炎(429%,12/28)、视觉异常(393%,11/28)、行为异常(286%,8/28)、共济失调(250%,7/28)、意识障碍(143%,4/28)、癫痫发作(107%, 3/28)、运动障碍(71%,2/28)、认知障碍(107%,3/28)和其他症状(25%,7/28)。MRI增强下15例(536%)出现脑膜和(或)脊膜的异常信号,其中脑膜异常8例(286%),脊膜异常3例(107%),脑膜与脊膜同时异常4例(143%)。两例病理资料显示脑膜增厚,慢性炎症改变。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对比显示性别比例、发热、头痛、行为异常、视觉异常、MRI放射性血管样强化、脊髓异常、长节段脊髓炎、脑膜和(或)脊膜异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脊膜异常在GFAP-A比较常见,但临床或者放射学医生可能容易忽视,需提高对GFAP-A影像学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脑组织缺血后不同时间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旨为法医实践中推断脑组织缺血时间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脑组织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组织缺血后GFAP在缺血后不同时问以及正常组的表达。结果随着脑组织缺血时间的延长,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的阳性表达逐渐增高,缺血1h,GFAP的阳性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3h与1h比较有差异(P〈0.05);6-24h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鼠脑组织缺血GFAP阳性表达呈现一定规律,与缺血时间明显相关,可作为推断较长脑缺血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在法医检案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