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呼吸体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呼吸功能和运动负荷的疗效。方法:103例COPD患者以呼吸体操为主的锻炼,进行锻炼前后呼吸功能和运动负荷比较。结果:103例患者锻炼前后呼吸功能和运动负荷试验均有改善.安静时脉搏(次/min)锻炼前为(72&;#177;11),锻炼后为(69&;#177;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P&;lt;0.05);呼吸次数(次/min)锻炼前为(20&;#177;4),锻炼后为(17&;#177;2),差异有显著意义(t=5.15,P&;lt;0.01);横膈活动幅度(cm)锻炼前左侧为(3.5&;#177;1.5),锻炼后为(6.5&;#177;1.4).差异有显著意义(t=4.7,P&;lt;0.01);锻炼前右侧为(3.6&;#177;1.5),锻炼后为(6.7&;#177;2.1).差异有显著意义(t=47,P&;lt;0.01)。结论:呼吸体操对COPD患者改善呼吸功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ing apnea syndmme,SAS)患者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及其两者的相关性。方法:63例疑似患有SAS患者,依据多导睡眠图(polygIlidance sleeping graphy,PSG)监测结果,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睡眠呼吸暂停4组,根据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血压及冠状动脉脉照影、颅脑CT等检查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分析不同程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结果: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呼吸暂停指数(apnea-hypoventilation index,AHI)、呼吸紊乱指数(respiratory disorder index,RDI)、氧减饱和度指数显著正相关(r=0.355,0.373,0.375,P&;lt;0.05);中、重度SAS组心血管病发生(心肌缺血:7/16,15/21;心绞痛:5/16,11/21;心肌梗死:4/16,10/21)明显高于正常(3/11,2/11,2/11)及轻度SAS组(5/15,3/15,3/15)(P&;lt;0.05或0.01);轻、中、重度SAS组脑卒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lt;0.05);4组患者高血脂与糖尿病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结论:睡眠呼吸暂停的程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后与心肺脑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97例,按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分为3组:A组1~5min;B组6—30min;C组31~60min。比较A、B、C组心肺复苏后的心肺脑恢复率。结果A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71.4%,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85.7%,心肺脑始终无恢复者为14.3%;B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2.9%,心跳恢复为22.8%;C组:心肺脑完全恢复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0%,心跳恢复为5.0%。A组心肺脑恢复率显著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对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1—5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rive sleep apnea,OSA)低通气患者的呼吸紊乱严重度与睡眠体位有关,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OSA患者分为体位型和非体位型两种类型。目的:比较体位型与非体位型OSA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睡眠体位与OSA患者呼吸功能的关系。设计:以OSA患者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睡眠呼吸监测中心。对象:选择1998-10/2002—05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睡眠呼吸监测室就诊并行整夜多导睡眠仪检查的患者共225例。纳入标准:①AHI≥10次/h者,②平卧位及侧卧位睡眠时间≥30min者,③年龄≥20岁者。排除标准:①年龄&;lt;20岁者,②患重大躯体疾病者。其中63例为体位型,162例为非体位型。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整夜多导睡眠仪检查,同时详询患者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应用体积描计仪进行呼吸功能测定。比较体位型与非体位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肺功能参数及多导睡眠图资料。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决定患者为体位型或非体位型的因子。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导睡眠图资料及肺功能比较。次要结局:OSA患者的分型与临床资料各项目的相关性。结果:225例OSA患者中体位型患者共63例(28%),体位组和非体位组患者体质量指数分别(27.97&;#177;3.21),(26.22&;#177;2.72)kg/m^2(t=3.977,P&;lt;0.01)。两组多导睡眠图资料比较,体质量指数匹配前除侧卧位睡眠时间、平卧位睡眠时间、侧卧位最低血氧饱和度及基础血氧饱和度外,其他项目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匹配后除两组夜间肢体运动次数差异无显著意义外,其余结果与原始组比较结果相同。两组肺功能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决定为体位或非体位患者的主要因子为AHI和体质量指数,两因子的预测能力为26.2%;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组及非体位组患者,睡眠呼吸紊乱度(AHI及血氧饱和度)与体质量指数显著相关(P&;lt;0.05或P&;lt;0.01),而在体位组,两者无相关关系(P&;gt;0.05)。结论:约1/3的OSA患者可归类为体位型,这类患者应对睡眠姿势训练治疗反应良好,可以保留足够的上气道通畅性,减轻睡眠呼吸阻塞程度,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规范综合的呼吸训练疗法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分级的改善以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1/2004-12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4例,男20例,女1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34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呼吸操训练(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吸气用鼻,呼气用嘴,第1节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10~20次;第2节以手放于身体侧面。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上移吸气,下滑呼气,10~20次;第3节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击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10~20次;第4节双腿交替抬起,屈膝90&;#176;,抬起吸气,放下呼气;第5节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和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不同,步行60~80步/min,10~15min/次,3次/d;上肢做双臂上举运动,2.0~3.0min/次,2次/d或用上肢拉力器训练,质量0.5~2.0kg,连续拉10~20次,训练时配合呼吸进行,拉起呼气)。各项指标分别于功能训练前和功能训练6个月后进行评定。活动受限主观呼吸障碍感受采用6级评定法(0级为无症状;1级为一般劳动后,有气促;2级为速度较快行走,上坡、上下楼有气促;3级为缓慢走不到百米就有所促;4级为说话、穿衣等轻微活动有气促;5级为安静状态下有气促,无法平卧)。肺功能采用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出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一氧化碳弥散量进行评定。结果:3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呼吸功能障碍分级的变化:功能训练前0级1例,1级3例,2级24例,3级3例,4级2例,5级1例。功能训练后分别为2,8,10,12,2,0例。②肺功能指标变化:功能训练后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出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呼气量、一氧化碳弥散量与功能训练前基本一致[(2.61&;#177;0.13)L,(2.58&;#177;0.12)L;(1.67&;#177;0.11)L,(1.62&;#177;0.10)L;(73.26&;#177;4.54)%,(67.71&;#177;4.15)%;(61.44&;#177;2.43)%,(61.59&;#177;2.30)%;(62.91&;#177;3.39)L,(62.05&;#177;3.42)L;(13.31&;#177;0.72)mL/(min.mm Hg),(13.75&;#177;0.82)mL/(min&;#183;mm Hg),(τ=248~1.741,P&;gt;0.05)]。结论:通过半年呼吸康复训练,患者呼吸功能障碍明显减轻,但肺功能各项指标基本无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呼吸机在治疗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中的特点。方法:经多导睡眠图确诊的老年与非老年OSAS患者分别为38例和44例。分别有17例和20例进行了nCPAP呼吸机治疗。结果:经nCPAP呼吸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指数、缺氧时间有明显好转;老年组的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显著减少(P〈0.01),最快心率也显著降低(P〈0.01),最慢心率升高(P〈0.05);非老年组0SAS患者的平均治疗压力高于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耐受性均良好。结论:nCPAP呼吸机在有效治疗OSAS的同时。能有效地减少呼吸紊乱相关性的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对呼吸机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OSA)患者的麻醉风险,预防和消除此类患者的麻醉隐患。方法对实施区域阻滞麻醉的40例OSA与890例非OSA患者以及实施全麻气管插管的35例OSA与780例非OSA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区域阻滞麻醉组需要托下颌,辅助呼吸,控制气道的百分率分别是OSA组42.5%、32.5%、15.0%;非OSA组3.0%、2.0%、0.2%。全麻气管插管组的困难插管、插管失败和拔管后需要放置口咽通气管的百分率分别是25.7%、5.7%、37.0%。非OSA组分别为:1.5%、0.1%、0.5%两组均有极显著差异。结论OSA患者的呼吸道管理难度极大,麻醉风险极高。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6岁。因腹泻、排稀水样便伴发热、全身乏力1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7.9℃,脉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1/80mmHg(10mmHg=1.33kPa)。患者神志清晰,呼吸平稳,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拟诊:急性肠炎:给予奈替米星0.4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60滴/分。静脉滴注约5min(药液约输入20mL)后.患者自诉头晕、胸闷,随后即出现心悸、气促、寒战、出冷汗、尿失禁。体格检查:体温39.6℃,脉搏触不到,呼吸28次/分,血压测不出。患者神志清晰,呼吸略急促,皮肤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心率听不到,心音遥远。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相似文献   

9.
呼吸训练对肺癌患者放射治疗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改善肺癌患者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价值,并研究其规律性。方法:选择2001—10/2003—10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75例。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肺癌患者;活动状态Kamfsky(KPS)评分≥60分。排除标准:放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原发病急剧恶化,各重要脏器出现转移者。符合上述标准患者52例,男37例,女15例。52例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放疗结束后接受了缩唇呼气法和深呼吸法的呼吸训练,放疗和呼吸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了肺功能检查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52例肺癌患者放疗后1个月时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1.02&;#177;0.05)L],用力肺活量[(2.31&;#177;0.41)L]、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46.7&;#177;18.0)%]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46.30&;#177;21.38)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2.238~2.964;P&;lt;0.05~0.01)。肺癌放疗患者呼吸训练1个疗程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均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t=0.581~0.799;P均&;gt;0.05)。呼吸训练2个疗程后,除第1秒用力呼气量(1.11&;#177;0.04)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改善(t=2.285;P&;lt;0.05)外,余项各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均&;gt;0.05)。肺癌放疗后患者呼吸训练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等指标明显低于呼吸训练前(t=2.258~3.382;P均&;gt;0.05~0.01)。结论:肺癌患者放疗后肺功能指标可出现明显下降,呼吸训练对其作用不明显,但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应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30例)和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取晚间20:00至次晨8:00监测值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的血压不降反升,其中夜间23:00至次晨5:00两组患者的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血压失去了生理性下降的规律;加强健康宣教,提高认识,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保留自主呼吸时,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和间歇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犬呼吸力学和氧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12只,全麻后用油酸制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其在机械通气前、间歇正压通气和双相气道正压通气等状态下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相比,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和间歇正压通气时的每分钟通气量、血氧分压、氧输送均显著增加(P〈0.05);每分钟通气量相同时,双相气道正压通气状态下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较间歇正压通气的相应参数值显著降低,心输出量、氧输送显著增加(P〈0.05);平均气道压相同时,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气道峰压、氧利用率较间歇正压通气显著降低;每分钟通气量、血氧分压、氧输送显著增加(P〈0.05)。结论:保留自主呼吸时,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可减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犬肺气压伤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引起高血压与睡眠分裂。长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否可改善通气功能、睡眠质量,并能够降低继发性高血压?方法:选择1997-07/2004-03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鼾症工作室明确诊断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能坚持在家长期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66例。患者呼吸紊乱指数&;gt;20,即均为中、重度患者。携带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回家,每晚使用≥6h,应用12~34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时及治疗后睡眠时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睡前及清晨血压,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指数,呼吸紊乱指数及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并调查治疗前后Epworth评分(根据患者嗜睡出现频率:从不嗜睡0分,偶尔嗜睡1分,有时嗜睡2分,经常嗜睡3分的积分判断嗜睡程度)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和日间功能。每个成分按0,1,2,3计分,各域分相加为总分越高示睡眠质量越差)。治疗时对患者随访3年。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年随访,6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Epworth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7.54&;#177;2.21),(2.85&;#177;1,56)分,(13.67&;#177;4.72),(8.61&;#177;3.75)分,P&;lt;0.01]。②多导睡眠图监测参数:治疗后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指数、呼吸紊乱指数、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P&;lt;0.05)。③最低血氧饱和度:治疗时和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lt;0.05),尤以治疗时明显(P&;lt;0.05);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时(P&;lt;0.05)。④血压: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lt;0.05)。结论:长期坚持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质量,消除睡眠时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纠正夜间低氧血症,治疗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所引起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盐酸钠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呼吸骤停进行疗效观察。方法:在院前急救中,对71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气管插管(或口咽管)后静脉注射盐酸纳洛酮0.8~8.0mg;对照组22例只行气管插管(或口咽管),畅通气道。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17例、2例恢复自主呼吸。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性。结论:盐酸钠洛酮对颅脑损伤合并呼吸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8岁。于2007年5月14日19:30分,因与爱人发生争吵后自饮纯粮白酒(52°)500ml,同时又服地西泮80片(2.5mg/片)。15min后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呼吸急促,躁动不安,即送我院,途中突然发生呼吸心跳骤停,随车医护人员立即采取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及O2吸入。既往无饮酒嗜好。体检:意识丧失,双侧瞳孔散大约5mm,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搏动测不到,血压0、ECG示直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过度通气厦其引起的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意义。方法:97例诊断明确的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肝硬化3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无肝性脑病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2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3组患者低二氧化碳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率厦严重程度。结果:①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无肝性脑病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组低二氧化碳血症发生率依次增高(P〈0.01);3组PaCO3依次降低(P〈0.01);②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无肝性脑病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组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率依次增高(P〈0.05),呼吸性碱中毒也依次加重(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的减退,吝易发生过度通气,而过度通气造成呼吸性碱中毒,进一步加重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在治疗肝硬化时应注意监测和纠正酸硷紊乱。  相似文献   

16.
颅内肿瘤患者术前的放松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颅内肿瘤患者术前的心理特征.并观察放松训练对颅内肿瘤患者焦虑程度和生命体征的影响。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09/2005-02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102例,采用便利抽样和成组匹配分组法分成放松训练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按常规治疗,另外放松训练组还于术前第3天至术晨进行放松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2次/d,30min/次,共进行6次。在入院时和术前采用特质状态焦虑问卷(共40项,20~80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重)测量2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放松训练组在实施放松训练前后、对照组在入院时和术前测量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 结果:102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2组患者术前的特质状态焦虑问卷得分均高于入院时,但放松训练组术前和入院时得分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4.83&;#177;3.50,9.32&;#177;4.33,P〈0.001)。②2组患者入院时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无差异,术晨较入院时都有升高(P=0.000);但放松训练组术晨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③放松训练组每次训练后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都显著低于训练前(P〈0.01)。 结论:放松训练能有效减轻颅内肿瘤患者术前的焦虑水平;无论是经过呼吸训练还是放松训练,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较训练前都有明显的降低,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训练效果有增加的趋势,放松训练对稳定颅内肿瘤患者术前的生命体征有一定的作用,对提高手术与麻醉的安全性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787-787
答:心脏按压有效的指征有七个:(1)按压时能摸到大动脉搏动,收缩压大于8.0kPa;(2)病人面色、口唇、甲床及皮肤色泽由灰白转红润;(3)散大的瞳孔又缩小;(4)有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5)昏迷变浅或出现反射挣扎;(6)有尿液排出;(7)心电图形改善。只要前两项指标出现,就应坚持按压心脏。  相似文献   

18.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改善疗效的因素。方法:23例ARDS患者按诱发因素分为肺内因素组(A组)和肺外因素组(B组)。选择不同呼吸机和鼻(面)罩行NIPPV,采用双相压力支持通气(BiPAP);多功能呼吸机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 呼气末正压(PEEP)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PSV PEEP。通气3—10h,不适合NIPPV的患者改建人工气道通气。结果:全程进行NIPPV治疗的患者A组5例,B组12例;NIPPV治愈A组为55.6%(5/9);B组为85.7%(12/14),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合理选择呼吸机、呼吸模式和治疗参数,并改善对NIPPV不利的影响因素,可以减少人工气道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呼吸训练改善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呼吸操训练对改善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作用。方法:将经确诊的2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康复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实验组增加呼吸操训练,20天后对两组患者的最大通气量(MVV)及1秒钟用力呼气肺活量(FEV。)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MVV及FEV.均有提高(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操训练对改善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呼吸功能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脊柱手术患者在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翻转体位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采用Drager监测仪测取42例患者于不同体位下呼吸参数(频率、潮气量)和循环参数(收缩压、心率)的变化,找出其特点和规律,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常规先实施麻醉后将患者置于俯卧位者,其循环参数和呼吸参数波动极为明显。若改为先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再注入麻醉药物,其循环和呼吸参数波动则比较平稳(P>0.05)。由此提出:①此类手术应先将患者置于手术体位,再注入麻醉药物;②对体质极差者,不应将患者安置在超过忍受限度的强迫体位上;③安置体位时应取锁骨和髂骨作为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