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周皮炎是青年妇女中常见的皮肤病,在儿童中罕有报道。作者报道了两年内(1991~1993年)所见的7例。7例患儿(女4例,男3例,年龄4~12岁)均具有口周皮炎的典型表现:面部的红斑性丘疹和丘疹脓疱。就诊前症状持续时间2~7个月。2例皮损仅局限于口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男性,50岁。1986年8月9日以胸、背部和上臂出现毛囊炎性皮损近两个月就诊。皮肤所见:胸背及上臂等处,有对称性多数、圆形或椭圆形毛囊性丘疹,有的顶端  相似文献   

3.
自1992年~1995年我科收住毛发红糠疹患者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7个月~60岁,平均21.9岁。病程2周~20年。除3例病前有化学物品接触史外,其余无明显诱因。7例先从头面部发疹,6例由肘膝部发疹。15例中有9例经病理切片证实诊断。患者头面部均有红斑及细薄的糠状鳞屑,似脂溢性皮炎样,且皮肤干燥易裂。于肘膝部、颈后等处可见特征性的毛囊性丘疹,丘疹中央可见一根毳毛。13例均有掌跖部橙色浸润伴角化性鳞屑。1例有颊粘膜损害,4例有甲板增厚,浑浊变色,横沟等变化。15例均有皮肤干燥、瘙痒。1例伴发热,5例既往有乙肝、脂肪肝等肝病史。入院…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9岁。面部多发丘疹半年,其同卵双生哥哥面部出现相同皮疹3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腋部多发红色圆顶小丘疹,密集分布。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毛囊皮脂腺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形成肉芽肿样损害,可见干酪样坏死形成,切片中可见到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的脓肿。诊断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给予甲泼尼龙片和米诺环素口服,2周后,明显好转。回顾文献分析本病可能发病机制为毛囊皮脂腺单位破坏形成肉芽肿性反应,治疗可采用抗生素如米诺环素或者甲硝唑联合他克莫司外用治疗。  相似文献   

5.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5岁.因全身反复出现毛囊性丘疹和脓疱3年余,于2007年1月9日入院.患者2003年无明显诱因胸部、颈部出现散在针尖至米粒大红色毛囊性丘疹,部分丘疹可形成脓疱,伴瘙痒.皮损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大部分可在数天内消退,但反复出现,发病时无发热和全身不适.1个月前患者饮酒后皮损增多,全身泛发小丘疹、脓疱,微痒.平素工作中接触粉尘较多.多年前有非婚性生活史(具体情况不详).否认有手术和输血史.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伴毛囊黏蛋白沉积的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3岁。右侧眉弓、上眼睑斑块、丘疹6个月,眉毛脱落4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内及毛囊、附属器周围见大量淋巴样细胞团块状浸润,部分细胞异形,部分毛囊上皮可见不典型淋巴样细胞移入,毛囊内充满黏蛋白;阿辛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显示浸润细胞主要是CD4~+T细胞。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结果为阴性。诊断:伴毛囊黏蛋白沉积的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7.
妊娠瘙痒性毛囊炎 (PFP)是一种少见的妊娠期皮肤病 ,产后能自行缓解 ,现报告 1例。患者女性 ,2 8岁 ,初次怀孕第 2个月出现发作性瘙痒性皮损。体检发现腹部、背部有红褐色毛囊性丘疹。背部见散在毛囊性脓疱。皮损不沿皮纹分布。无水疱及风团样皮损。腹部红色丘疹取材 ,组织病理显示致密的正性角化 ,真皮水肿 ,浅表及深部血管周围浸润。破裂的毛囊周围有肉芽肿样浸润灶 ,可见一些巨细胞及散在的嗜酸粒细胞和浆细胞。细菌及真菌的特殊染色均阴性。免疫荧光未见IgG、IgA、IgM及补体存在。雌激素、黄体酮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均在…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8岁。全身泛发毛囊性红色丘疹6个月,结痂伴剧烈瘙痒1个月,于2007年12月2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腰部出现少量毛囊性红色丘疹,粟粒大小,皮损迅速扩展至躯干、四肢、臀部和手掌,无明显瘙痒。1个月前皮损突然剧烈瘙痒,并于会阴、臀部及颈部出现大量黄色痂皮,伴有恶臭。  相似文献   

9.
3例病人皮损主要分布于胸、背、面、颈部至上腹部及两上臂,为散在对称性圆形毛囊性红色小丘疹,个别皮疹有细小鳞屑,伴有散在毛囊性小脓疱,互不融合,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直接镜检找到圆形孢子及菌丝。治疗方法:先润湿皮损部位,取适量采乐洗剂涂上,搓摩3-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净,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2个月后复查,皮损基本消退,已无毛囊性小丘疹及小脓疱。以后每周用一次,随访3个月无新发皮损,真菌直接镜检均阴性。2%采乐洗剂治疗3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朱敏华$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陈培明$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0岁。因头颈部反复出现脓疱疹、疣状损害4个月.躯干,四肢出现脓疱疹20d.于2006年5月23日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诱因于头颈部出现毛囊性红色丘疹、丘脓疱疹.经抗生素治疗,皮损痊愈,3个月前额郜、枕部再次出现毛囊性丘疹及脓疱疹.予中药治疗10d后病情好转,遂给予抗生素治疗至脓疱干涸、结痂、脱落。20d前皮损再次复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7岁.因口周及肛周红斑、渗出、结痂伴脱发及腹泻7年,于2007年5月28日人院治疗.患儿4个月时,口周出现数个米粒大红色丘疹,皮损逐渐扩大,融合成斑块,伴有瘙痒,逐渐蔓延至鼻周、眼周、肛周、骨隆突部位、躯干和四肢末端,皮损初发时均为米粒大红色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表面有渗出、结痂和干燥性鳞屑.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皮肌炎患者粘蛋白病的皮损报道较少。作者报道 2例皮肌炎合并粘蛋白病。例 1,5 3岁女性 ,先于面部出现皮肌炎皮损 ,在 1个月内逐渐扩展到双肩、上胸 ,双前臂外侧 ,双手指关节和双肘部。 3周后出现肌无力 ,经肌酶、肌活检和皮肤活检确诊为皮肌炎。双前臂外侧的皮损不同于常见的皮肌炎皮疹 ,表现为轻度发紫、发亮的小丘疹 ,融合形成对称性斑块。病理组织检查示表皮中度萎缩伴角化过度 ,部分毛囊角栓形成 ,表皮真皮交界处可见液化变性 ,并可见中等数量的胶样小体 ,真皮乳头层水肿 ,血管周围和附属器周围中度淋巴细胞浸润 ,阿新蓝染色证实…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53岁.全身泛发红色毛囊性丘疹伴瘙痒1年.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四肢泛发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密集分布,互不融合,外观酷似突起的鸡皮疙瘩,触之粗糙.皮损不累及头面部、手掌和足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毛囊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部分细胞侵入毛囊上皮和表皮,细胞深染.核周有空晕,异形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证实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皮损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阳性.诊断: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男,20岁.躯干、四肢出现毛囊性丘疹、脱屑1个月.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及四肢弥漫红色及暗红色斑片,其上密集分布粟粒大毛囊性丘疹,部分丘疹顶端可见针尖大脓疱.血常规及骨髓检查均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毛囊及真皮内有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毛囊内嗜酸性粒细胞小脓肿.  相似文献   

15.
棘状秃发性毛囊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棘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男,41岁.头面部反复出现红色脓疱性丘疹伴疼痛、脱发近41年.家族中其大姐有类似疾病.毛囊性丘疹和脓疱在青春期加重,并伴有畏光、结膜干燥、睑缘炎.皮肤科检查:头皮弥漫性秃发,可见网状瘢痕形成和色素脱失.眉弓、上唇和下颌散在分布许多红色丘疹,有的丘疹顶端有脓疱.双侧眉毛、腋毛和阴毛大部分缺失,局部可见散在毛囊角化性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真皮可见毛囊,其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符合棘状秃发性毛囊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5岁,5个月前面部出现红斑及丘疹,逐渐增多,病前曾外用丙酸氯倍他索霜等糖皮质激素。皮损为直径1~3mm大的淡红色坚实小丘疹,主要分布于眶内侧、鼻周及口周等处。病理检查显示,真皮毛囊皮脂腺周围有上皮细胞肉芽肿病变。明确诊断后停用糖皮质激素,局部对症处理,半年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17.
5岁男性患儿,面部、四肢出现大量扁平红色丘疹伴瘙痒10 d.10 d前,患儿手、足背侧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3 d内迅速蔓延至于大腿、臀部、手臂和面颈部,躯干皮损较少.皮肤科情况:面部、四肢可见大量密集分布的针尖至黄豆大小的扁平、红色、有光泽丘疹,孤立不融合,表面轻度脱屑,肘部、膝部、踝关节处皮损呈线状分布.EB病毒衣壳...  相似文献   

18.
例1 患儿年齿令2个月。入院时见弥漫性斑丘疹,部分损害中央有水疱,有些为鳞屑性斑丘疹,有融合倾向。皮损位于躯干和四肢,呈网状和片状排列。头部也有少数皮疹。皮疹形态颇似组织细胞病X。内脏检查无异常。外用皮质激素数周无效,皮损浙呈银屑病样。因血嗜酸性细胞达8~14%,骨髓嗜酸性细胞占粒细胞系统的35%,曾怀疑为新生儿嗜酸细胞水疱病。IgE:500单纯。由于该患儿所  相似文献   

19.
毛发红糠疹是一种慢性鳞屑性炎性皮肤病,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为儿童期发病,后者为成人期出现。本文报告1例无明显家族史、婴幼儿期发病的毛发红糠疹患儿。患儿,男,1.5岁。7月前无明显原因口周出现针头大小丘疹,后渐波及全身。1周后,双肘、膝关节伸侧...  相似文献   

20.
报告2例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例1男,6岁.面部红斑、丘疹5个月就诊.曾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后皮疹渐增多.例2女,28岁.口周、鼻周红斑、小丘疹2个月余就诊.2例均表现为面部腔口周围直径1 ~3mm大小的淡红色坚实小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毛囊周围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2例均确诊为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例1口服琥乙红霉素颗粒200 mg/次,每日4次、1%克林霉素凝胶和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2个月后皮疹完全消退,1个月后口周皮疹又复发.例2在行组织病理活检后皮疹自行消退,提示本病具有临床自愈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