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PCNA标记指数(PCNA LI),并分析VEGF与MVD、PCNA LI的相关性。结果:98例大肠癌中,VEGF表达阳性36例(36.7%);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其MVD和PCNA LI显著高于VEGF阴性(P<0.05)。VEGF表达与MVD、PDNA LI显示正相关(P<0.05)。有转移组(有包淋结转移移和远处转移VEGF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VEGF表达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增高。结论:VEGF在大肠癌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Survivin在大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大肠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Survivin的表达及MVD。结果大肠癌组织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52.1%(25/48),癌旁正常组织均无表达。Survivin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P<0.01)。MVD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Survivin与MVD的表达具有一致性,两者同时表达的大肠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Survivin基因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检测Survivin的表达水平对于大肠癌的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熊斌  张峰  胡名柏  胡卫东  袁宏银 《癌症》2001,20(6):659-660
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intratumoral microvescular density, MVD)是影响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受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的调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血管生成过程中最为重要。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病理确诊的 98例大肠癌组织进行 VEGF表达的检测,同时检测 MV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并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及瘤细胞增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管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SABC法 ,对 1 0 6例大肠癌组织及 2 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 p53、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MVD)进行研究。 结果 p53、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p53表达阳性或VEGF表达阳性的大肠癌组织MVD明显高于p53表达阴性 (P <0 .0 1 )或VEGF表达阴性者 (P <0 .0 1 )。p53表达阳性的大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 p53表达阴性者 (P <0 .0 1 )。结论 p53、VEGF在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反映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和进展情况并作为预后的指标 ,p53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mRNA的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NRP-1mRNA的表达与MVD间的相关性,以期了解NRP-1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取45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大肠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其NRP-1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D105标记的新生肿瘤血管,计数MVD值。结果:45例大肠癌组织中39例可见NRP-1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87.0%;相应正常大肠组织仅3例表达,阳性率为6.7%。大肠癌组织中NRP-1mRNA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无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NRP-1mRNA的表达程度随MVD值的增加而升高(r=0.38,P=0.01)。结论:NRP-1可能与大肠癌的肿瘤血管生成相关,NRP-1mRNA高表达代表着大肠癌不良的生物学行为趋向。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TGFβ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与VEGF表达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例大肠癌中TGFβ1、VEGF的表达及MVD值,分析TGFβ1与VEGF表达及MVD的关系。结果:98例大肠癌中,TGFβ1阳性37例(37.8%),VEGF阳性36例(36.7%),MVD为19~139.8,平均值为48.7±21.8。TGFβ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有关,与VEGF表达、MVD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TGFβ1是大肠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可直接或通过VEGF间接促进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c—met、p53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肿瘤学杂志》2004,17(3):155-157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 met、p5 3在大肠癌中表达以及与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1例大肠癌、16例腺瘤、16例正常组织中c met、p5 3、MVD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中c met、p5 3、MVD的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 (P <0 .0 5 )。c met( )和p5 3 ( )的组织中MVD值 ( 3 2 .98± 10 .0 7,3 5 .44± 10 .42 )显著高于c met( -)和p5 3 ( -)者( 17.2 9± 8.65 ,2 2 .17± 9.5 4) (P <0 .0 5 )。c met、p5 3的表达与MVD计数均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c met、p5 3均参与调控大肠癌的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观察50例大肠癌和1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Ang-1、Ang-2、Tie-2的表达,采用CD105标记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大肠癌组织Ang-1的表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Ang-2、Tie-2的表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Ang-2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Ang-1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低于无转移组(<0.05);Ang-2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0.05),在Dukes'C、D期明显高于Dukes'A、B期(<0.01);Tie-2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组(<0.05);Ang-2、Tie-2的表达与MVD均呈正相关(=0.345,<0.05;=0.299,<0.05)。结论 促血管生成素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且在大肠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密度、p53蛋白和PCNA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内微血管密度(MVD)、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7例人HCC组织的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41.19±15.31)明显低于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54.73±24.72).MVD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Edemondson分级无关,也与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无直接相关性(P>0.05).p53蛋白在生存期≥5年及<5年的2组患者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0.5%和50.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其与MVD值无关(P>0.05).低分化HCC的PCNA指数(54.14±14.26)高于高分化HCC的PCNA指数(34.62±6.16),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MVD值无关(相关系数γ=0.082,P>0.05).结论MVD值和p53基因异常表达均与HCC的5年生存率直接相关,但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异常表达相互之间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TUNEL法对1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62例大肠癌组织中细胞增殖指数(PI)及凋亡指数(AI)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在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癌组织中,PI逐渐增加,AI逐渐下降,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大肠癌Dukes分期升高,PI逐渐增加,AI逐渐下降;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对这2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显示,PI增高而AI降低组,较其它异常结合模式组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失调的程度与大肠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PI增高同时有AI降低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联合检测对大肠癌的临床分析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Survivin表达与胃癌细胞凋亡、增殖及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Survivin与胃癌细胞凋亡、增殖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CD34及Ki67在胃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应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Survivi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中无表达,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Survivin蛋白呈不同程度表达,平均表达阳性率为27.6%(27/98),与正常胃黏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不典型增生(17.9%,10/56)与重度不典型增生(40.5%,17/4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48.7%,73/15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蛋白阳性者细胞凋亡指数(0.60%)与阴性者(0.9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蛋白阳性者增殖指数和微血管密度也明显大于阴性者(P<0.05)。从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到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凋亡指数逐渐减小,增殖指数逐渐增大,微血管密度逐渐增大。结论Survivin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凋亡、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与肿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法检测42例肝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PCNA的表达。结果:PCNA在肝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PCNA的表达与Edmondson-Steiner分级呈正相关(P<0.01)。在浸润型(IHCC)有转移组中PCNA分值均显著高于膨胀型(EHCC)无转移组(P<0.01)。肿瘤直径≤3cm者PCNA分值也明显低于>3cm者(P<0.05)。PCNA高增殖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低增殖组(P<0.05)。结论:PCNA反映癌细胞的增殖程度,可作为判断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韦雄  王岩 《中国肿瘤临床》1998,25(10):746-747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与鼻咽癌(NPC)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的疗前鼻咽活检标本,用PCNA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程度分为四级:0、+、++和+++级。结果:PCNA的阳性程度与NPC的T、N分期、临床分期及放疗结束时颈结残留无关,与肿瘤复发和转移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PCNA可作为对NPC预后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 mRNA拷贝数、蛋白表达在大肠癌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及与细胞凋亡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分子信标荧光绝对定量PCR、S-P免疫组化和TUNEL法,检测Survivin mRNA拷贝数、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指数。结果Survivin mRNA拷贝数和蛋白表达阳性率,肿瘤组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凋亡指数AI,肿瘤组织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肿瘤组织中Survivin mRNA拷贝数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类型显著相关;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部位和患者生存状况显著相关,蛋白表达阴性组AI显著高于阳性组(P〈0.05)。Survivin mRNA拷贝数与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Survivin mRNA和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上调,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nm23、PCNA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nm23及PCNA与大肠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PCNA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和利用nm23多克隆抗体,显示nm23基因的突变缺失或降低表达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结果PCNA与大肠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肿瘤分期(P<0.01)及预后有关.nm23与肿瘤转移(P<0.05)、肿瘤分期(P<0.05)有关.nm23及PCNA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大肠癌组织中nm23及PCNA指数能反应大肠癌恶性程度,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维甲酸对大肠粘膜细胞增殖力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维甲酸对大鼠大肠癌的诱发过程进行干预治疗,旨在观察维甲酸对大肠粘膜细胞增殖力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维甲酸治疗组(Ⅱ组)大肠癌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加维甲酸治疗的对照组(Ⅰ组)。在诱癌的中晚期PCNA指数及AgNOR数亦显著低于Ⅰ组(P<0.01)。Ⅰ、Ⅱ组的PCNA指数和Ag-NOR数显著高于未用诱癌剂的Ⅲ、Ⅳ组(P<0.01)。组内对比结果显示,Ⅰ组PCNA指数和AgNOR数有随着诱癌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Ⅱ、Ⅲ、Ⅳ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组结果表明,维甲酸可完全或部分阻断实验性大肠癌的癌变过程,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对临床应用维甲酸预防和治疗大肠癌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70例食管鳞癌的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计算出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结果 凋亡指数及其与增殖指数的比值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淋巴垄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凋亡的增殖失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其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86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行免疫组化研究。根据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水平分析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的复发和生存。结果 结直肠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各种临床病理学因素有关。结论 当肿瘤分期增加时 ,增殖细胞核抗原标志指数增加 ,结直肠癌经有效切除术后其复发率和死亡率也随增殖细胞核标志指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