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以70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及120例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结果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急性病理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20分、抗菌药物应用种类数量较多、抗菌药物治疗时间越长、合并感染及深静脉留置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可有效避免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 (CRAB)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ICU住院天数、插导尿管的时间、气管切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使用三联以上抗菌药物,检出CRAB前使用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及使用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多肽类抗菌药物的天数在CRAB和CSAB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将低蛋白血症(OR=7.78,P=0.005)、碳青霉烯类(OR=51.71,P=0.005)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OR=7.57,P=0.023)纳入危险因素模型。结论 CRAB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低蛋白血症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CRAB组在治疗和防控的医疗成本高于CSAB组。  相似文献   

3.
焦文峰 《临床医学》2013,(11):78-79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 对神经外科28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中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280例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36 例,感染例次55例,医院感染率为12.9%,医院感染55例次中总共检出病原菌43株,鲍曼不动杆菌排名为第4位,占查出菌株的9.3%.结论 及时发现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防控综合措施,减少、避免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发生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4.
鲍曼不动杆菌为不动杆菌属细菌,是一种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特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一种常见机会致病菌。与其他一般细菌相比较,其耐药比例高,耐药性强,且可克隆传播。细菌进入人体后可在局部形成被膜,使药物难以发挥作用,一旦感染,治疗较为棘手。感染机体后的细菌通过黏附、生物膜形成、免疫逃避,及依赖外膜蛋白、外膜通道的细胞毒性,菌体脂多糖(LPS)等诱发的炎性反应引起机体损伤[1]。另外,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通过产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降低膜通透性等耐药机制,抵抗抗菌药物杀灭,使感染难以治愈[2]。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一起由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2月24日-2018年2月12日入住ICU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环境卫生学及分子流行病学检测,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控制措施。结果先后共发生8例CRAB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罹患率为9.0%(8/89),8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8株。第1、3、4、5号患者检出CRAB药敏结果相同;第2、6、7、8号患者检出CRAB药敏结果相同。环境微生物调查中,共采集46份环境表面和医务人员手标本,6份医务人员手标本菌落数超标,均不合格。CRAB检出率为10.9%(5/46)。8台监护仪CRAB检出率为2/8,医务人员手为1/6,输液泵按钮为1/6,治疗车为1/8,床头柜、床架、电脑键盘鼠标、呼吸机表面、医务人员鼻拭子均未检出CRAB。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提示患者和环境分离菌株为同一克隆,共有2个亚群。耐药基因检测提示所有菌株均携带OXA-23、OXA-51基因,未检测到KPC、IMP、NDM及其他OXA基因。单因素分析提示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切开、留置引流管、入住ICU天数、手术、混合感染可能是CRAB医院感染暴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未提示有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此次CRAB医院感染暴发原因可能是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严,在侵袭性操作时通过医务人员手导致的水平传播。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积极治疗患者和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及暴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期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28例下呼吸道临床标本的检验结果,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从228例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出CRAB 228株,其中确诊下呼吸道感染病例91例,占39.9%;下呼吸道定植病例137例,占6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前6个月有住院史、入住ICU、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因素构成CRAB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入院前半年内有住院史、入住ICU和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正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随着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的开展,该菌已成为多耐药式泛耐药菌~([1])。为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现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临床分离的菌株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通过查询病历,与临床医师沟通了解患者状况,如各种插管使用、血象、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了解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 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17-2018年上海市某三甲医院ICU患者738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入住ICU 48 h后感染CRAB患者,对照组为入住ICU 48 h后无CRAB感染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738例患者中,62例患者发生CRAB感染,感染率为8.40%。CRAB感染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主,占54.84%;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33.87%)、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4.84%)、菌血症(1.6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1.61%)、泌尿道感染(1.61%)和器官腔隙感染(1.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患者发生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GCS<8分、白蛋白含量<25 g/L、机械通气>7 d、CRAB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种数两联及以上。结论 CRAB是ICU内检出率很高的条件致病菌,早期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ICU内CRAB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病历资料.按照血培养采集送检后30 d内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非存活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与48例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菌株药敏试验检测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 U )、侵入性操作、两种及其以上抗菌药物序贯使用或联合使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大于60%,对除上述4种药物以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90%。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 U、侵入性操作、两种及其以上抗菌药物序贯使用或联合使用。严格进行医院环境的消毒和医院感染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分析2006~2008年分离本院感染患者标本的鲍氏不动杆菌及其耐药率资料。结果3年间共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92株,主要以患者痰标本为主,分布率为72.26%;科室分布主要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居首位,合计分布率为25.97%;鲍氏不动杆菌总体耐药普遍较高,但耐药率较为稳定。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耐药率变化选择敏感药物或采取联合用药,既可有效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又能有效防止或减慢耐药菌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该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并评价医院新管理措施的控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384株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特点,以及医院新管理措施实行前后的比较分析.结果 该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15.1%(58/384),其中有82.7%(48/58)分离自呼吸道标本,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ICU)最多,占44.8%(26/58),对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最高(93.1%和94.8%),其次是丁胺卡那霉素(46.6%),其余均低于10%.按年份分组比较分析显示该院执行新医院管理措施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由25.8%(56/217)降到1.2%(2/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7种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显著提高(P<0.01).结论 医院新管理措施不但有效降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还提高了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2株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及基因同源性。方法菌株鉴定采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协同试验检测金属酶(MBL)。PCR检测各类β-内酰胺酶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耐药基因及喹诺酮类相关gyrA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 (1)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4.5%,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22.7%,对其他所测抗菌药耐药率均大于90%。(2)产AmpC酶21株占95.5%;产ESBLs和MBL各5株,分别占22.7%。(3)100%携带AmpC酶基因、TEM-1型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aacA4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基因;aacC1、aadA1型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基因各占95.5%;有gyrA型DNA旋转酶基因突变;各1株检测到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PER型ESBLs基因和aphA1型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基因,分别占4.5%;未检测到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VEB型ESBL基因I、MP型和VIM型金属酶基因、OXA-24型碳青霉烯酶基因。(4)PFGE结果显示20株出现完全相同条带,具有高度同源性,另2株各自为独立株。结论 2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一个克隆流行株,携带AmpC酶基因、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及aacA4、aacC1、aadA1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高产AmpC酶,治疗应首选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14.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应用API2 0NE系统进行细菌鉴定 ,应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为 97.7% ,其次为头孢哌酮 /舒巴坦 6 3%。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监测和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多重耐药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病菌之一,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由于该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体皮肤,极易在重症监护病房发生感染。我科2005~2006年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达48.1%[1],为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我科于2007年1月开始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测及预防,收到较好的效果,使2007年1月~2008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下降至29.7%现将监测和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低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ICU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共监测患者311例,发生医院感染82例,医院感染率为26.4%;感染例次93,例次感染率为29.9%;感染部位构成比排序为泌尿道感染占47.3%,下呼吸道感染占32.3%;老年患者、住院时间>14 d、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意识障碍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需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迁  马金群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9):1078-1079,1081
目的 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处理.结果 130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107株(82.3%),分泌物标本11株(8.5%),尿液标本5株(3.8%).科室分布主要见于重症医学科37株(28.5%),神经外科31株(23.8%),呼吸内科24株(18.5%).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85.4%),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12.3%),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3.8%、34.6%,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在50%以上.13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11株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8.5%).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痰液标本,以ICU等科室为主,耐药性严重,存在泛耐药株,需引起预防医院内感染和临床抗感染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院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比研究方法,对某医院重症监护室258例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分组观察。结果该医院ICU通过回顾性调查的对照组共127例住院患者中,经痰标本检测确诊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11例,感染率为8.66%;通过前瞻性调查的观察组共131例住院患者中,确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3例,感染率为2.29%。结论该医院ICU住院患者观察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明所采取的消毒隔离与防控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9.
从ICU继发感染者不同标本中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从ICU重症患者不同标本类型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差异,为有效预防和控制ICU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ICU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568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资料。结果从ICU感染患者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为痰液(60.0%);药敏试验表明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普遍多重耐药,对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最敏感,耐药率小于40.0%;从痰液和无菌体液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普遍高于血液和尿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多重耐药,在ICU中不同标本类型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临床必须加强耐药性监测,治疗该菌感染时首选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及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7月-9月在我院ICU治疗的气管插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分为拔管组21例和未拔管组7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自2020年10月我科实施HFMEA,选择2020年10月~12月ICU气管插管患者100例,比较实施HFMEA前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责任护士ICU工作年限、APACHEⅡ评分、置管天数、正确使用约束、镇静与躁动评分是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任护士ICU工作年限短、镇静与躁动评分高是非计划性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正确使用约束是保护因素(P<0.05)。实施HFMEA后,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低于实施HFMEA前(P<0.05)。结论 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较高,责任护士经验缺乏、患者躁动、未正确使用约束等是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实施HFMEA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