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颈外静脉与肘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血栓形成及感染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为PICC置管的最佳途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医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的604例患者按置管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试验组330例选择颈外静脉行PICC,对照组274例选择肘部静脉行PICC,置管后比较两组血栓及感染率。结果试验组血栓发生率为5.15%,对照组为22.63%,两组置管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染率为2.1%、对照组为4.0%,两组置管患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PICC较肘部静脉PICC血栓发生率低,置管成功率高;两组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无明显差异;颈外静脉PICC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肺癌患者中比较颈外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股静脉置管的效果,探讨肺癌患者治疗的最佳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3年4月275例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外静脉置管3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6例、PICC 106例和股静脉置管35例,比较4种不同置管方式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总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导管平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4组深静脉一次置管成功、二次置管成功和总置管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5);平均置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PICC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颈外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P =0.004,P=0.003,P=0.006),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其余3组(P=0.001,P=0.000,P=0.002).置管过程和导管留置过程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患者舒适度与4种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有相关性(r=0.318,P=0.000).结论 4种深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均很高,为成熟的操作技术.可针对肺癌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深静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CVC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景华 《职业与健康》2008,24(2):189-190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恶性肿瘤病人中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方法将67例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设为PICC组,89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设为CVC组。分别记录插管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留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4%,CVC置管组为80%,P〈0.05;PICC置管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5.20±4.34)min,CVC置管组为(27.71±4.01)min。P〈0、01:PICC置管组平均留管时间为72d,CVC置管组为36d,P〈0.01;PICC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CVC置管组为33%,P〉0.05。结论PICC组较CV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但并发症发生率,中途拔管率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方式成本效益的差异显示,需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中,PICC并不能替代CV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常规体位下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及穿刺方式的选择。方法130例急诊危重症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及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8.5%(经锁骨下静脉)和95%(经股静脉);误穿动脉出现比率、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导管堵塞或打折的发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均以经股静脉穿刺置管为高,分别为8.3%、8.3%和10%。结论在非常规体位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股静脉;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作为建立深静脉通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6.
段昌琴 《现代保健》2014,(23):74-76
目的:通过三种PICC穿刺方法在儿童肿瘤疾病中置管的应用,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PICC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3岁,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A组)、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组)、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C组)行PICC置管术。观察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 P=0.0243)。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运用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PICC置管。  相似文献   

7.
两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与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 方法 :按照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将病人分成两组 ,即NICC组 (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组 )和PICC组 (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 )。比较第一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病人不适度、穿刺并发症及导管感染发生率。 结果 :PICC组与NICC组相比 ,穿刺成功率高 ,所需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高 ,穿刺部位局部刺激症状较重。 结论 :①PICC法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②PICC法易合并导管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管、加强导管口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③PICC法置管时 ,可导致表浅静脉炎及静脉闭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将169例肺癌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8例)与对照组(81例),试验组在行HCC置管术送管至25cm时,助手用手紧贴患者锁骨上窝按压穿刺侧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下端;对照组采取常规歪头的方法。统计两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仅有1例导管被送人颈外静脉,导管颈部异位发生率为1.1%(1/88);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636,P〈0.01)。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行进入颈静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结合塞丁格(MST)技术在改进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108例采用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及10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PICC的患者,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盲穿组的72.22%(P=0.002);一次置管成功率82.41%高于盲穿组的57.41%(P=0.000);穿刺失败率0.09%低于盲穿组的7.4%(P=0.017);导管颈内异位2例(P=0.003)、穿刺点渗血2例(P=0.017)、静脉炎3例(P=0.001)、导管堵塞1例(P=0.010)分别低于盲穿组的13、10、18、9例;两组置管所需时间超声组〈15min15例,15~25min72例,〉25min21例;盲穿组〈15min12例,15~25min70例,〉25min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结论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具有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PICC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65岁以上老年患者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病人36例,肘部静脉穿刺困难或穿刺失败,经颈外静脉置人PICC,通过分析颈外静脉的走向和分型,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置管期间加强对导管的维护,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36例患者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置管成功,置管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用于老年病人的输液是安全可行的。解决了临床上老年病人静脉输液方面的护理难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VT)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06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4周血流通畅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颈内静脉留置2 033例,股静脉留置173例.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40.6±32.7)d,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22.4± 16.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留置导管4周血流通畅率96.4%(1 959/2 033),明显高于股静脉的83.2%(144/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1.0%(19/173),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的3.6%(73/2 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VT行血液透析便捷可靠,感染率低,并发症较少,操作技术水平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脊柱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并均于术后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 A组穿刺总成功率97.50%,一次试穿成功率90.00%,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A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5.2±2.3)d,无导管相关性感染,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9.5±1.5)d,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10.00%)。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低于(P=0.04),而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B组(P=0.00)存在明显区别。结论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等特点,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及失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58例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导管部位分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导管,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失功原因。结果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操作主要并发症为损伤动脉(4.19%)、局部血肿(3.63%)和渗血(2.23%);留置过程中并发症主要为感染(11.45%)和导管流量不足(4.19%)。三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率分别为1.44%、4.55%和10.66%。感染导致导管失功的发生率最高为5.87%。结论选择适合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预防感染,可降低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在危重病人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1年8月40例危重病人进行股静脉置管术,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对深静脉置管严格地做好护理维护工作。结果 40例危重病人行股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30例,反复穿刺成功10例,穿刺成功率100%。置管时间最长为30天,最短7天。2例在穿刺口有红点,无发生感染、静脉炎、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延长股静脉的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患者异位入颈外静脉、右心房、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头臂静脉的导管,在放疗模拟定位机下进行机下调管。正位后应用计算机的可视功能确定导管头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记录正位后导管头端的位置及成功率。结果:56例导管异位患者中,除2例血管畸形者,正位成功率为85.2%。结论:放疗模拟定位机是一种实用、直观、简便、科学的用于PICC导管异位后正位的机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肿瘤患者对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ICC)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肿瘤患者76例,观察健康教育前及后对超声引导PICC的知晓率和PICC置管的依从性及PICC的不良反应,如栓塞、感染、堵管、疼痛等。结果健康教育前后的PICC的知晓率和PICC置管的依从性分别为8.5%,5.7%;96.5%,73.95%,PICC的不良反应为外周静脉炎5例,导管栓塞2例,治疗当中无导管脱出病例。无1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PICC置管的知晓率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Placement of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vasive procedure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septic and mechanical complications, such as bleeding and pneumothorax. Up to 30% of attempts to cannulate the central vein fail. Correct positioning of the patient can help to maximise the success rate. For placement of catheters in the subclavian vein, patients should be in the Trendelenburg position without the use of a shoulder roll to retract the shoulders. Traditionally,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re placed using a 'blind' technique that relies on external anatomical reference marks to localise the vein. However, unnoticed anatomical variations or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may contribute to cannulation failure with this technique. The use of ultrasound has been shown to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and avoid mechanical complications when placing a catheter in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t may also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in subclavian vein catheterisation. To increase patient safety, the use of ultrasound when placing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hould be embraced and become the standard of ca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颈内静脉置管应用于肝、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8例肝、脾破裂大出血急诊手术麻醉配合过程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观察记录颈内静脉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的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穿刺总成功率为10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6%,穿刺成功的时间为(17±6)s,置插管完成时间(130±38)s,误穿动脉3例,置管困难3例,没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经积极抗休克,48例病人手术成功率达到100·0%。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应用于肝、脾破裂出血性休克手术安全、操作容易、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超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风险较大或预计穿刺较困难的86例急危重症患者,依据随机为超声引导组与对照组,各43例,超声组以超声引导下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引导;对照组运用传统体表解剖实施穿刺置管,记录比较2组并发症、成功率及穿刺置管时间。结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定位实时引导穿刺置管时间[颈内静脉(98.5±35.7)s、股静脉(436.6±158.7)s]较之对照组[颈内静脉(105.5±46.7)s、股静脉(536.5±198.4)s],少于后者(P0.05);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颈内静脉97.22%、股静脉100%)相比于对照组(颈内静脉48.72%、股静脉25.0%),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颈内静脉10.26%、股静脉25.0%),2组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0vs.10.26),股静脉(0vs.25.0)]差异显著(P0.05)。结论救治急危重患者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选择性深静脉穿刺置管,临床价值高,可提升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