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4-甲基-2-硝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过两次溴代反应和氨基保护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叔丁基[2-溴-4-(溴甲基)-6-硝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总收率60.64%,其结构经LC/MS和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6-甲氧基-7-[(1-甲基-4-哌啶)甲氧基]-4(3H)-喹唑啉酮的合成工艺进行研究.方法 以1-叔丁氧羰基-4-对甲苯磺酰氧甲基哌啶和香草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过脱叔丁氧羰基、甲基化、硝化、还原,最后经Niementowski环合得到.结果 实验总收率约为56%.结论 优化的新工艺减少了反应步骤、降低了制备成本、简化了反应操作条件、提高了产率,更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2-(4-氯-3-甲基苯基)-1,2,4-三嗪-3,5(2H,4H)-二酮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硝基邻甲苯胺经重氮化、氯代、还原、闭环、水解、脱羧6步反应得到2-(4-氯-3-甲基苯基)-1,2,4-三嗪-3,5(2H,4H)-二酮,总收率约40%。  相似文献   

4.
4-甲基-2-正丙基-6-甲氧羰基苯并咪唑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合成抗高血压药替米沙坦的重要中间体4-甲基-2-正丙基-6-甲氧羰基苯并咪唑.方法:以3-甲基-4-氨基苯甲酸甲酯为原料,经酰化、硝化、还原、环合4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文献报道的相应各步反应条件得以优化,产率由39.6%提高到62.54%.结论:本方法简化了操作步骤,优化了反应条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抗生素氟氯西林钠的关键中间体3-(2'-氯-6'-氟苯基)-5-甲基-4-异噁唑甲酰氯的合成方法,使之适合工业化生产.方法 以2-氯-6-氟苯甲醛为原料,经肟化、氯化、环合、水解、酰氯化等步骤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 合成产物的化学结构经IR,1H-NMR,13C-NMR and MS确证,总收率为60.2%.结论 此方法收率高,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8,(6):746-749
目的:改进7-甲氧基-4-(2-甲基-4-喹唑啉基)-3,4-二氢喹噁啉-2(1H)-酮的合成工艺。方法:以2-甲基-4(3H)-喹唑啉酮为起始原料,通过氯代、亲核取代、二芳胺烷基化和硝基还原环合等反应对7-甲氧基-4-(2-甲基-4-喹唑啉基)-3,4-二氢喹噁啉-2(1H)-酮的合成工艺进行改进,并考察其收率。结果:7-甲氧基-4-(2-甲基-4-喹唑啉基)-3,4-二氢喹噁啉-2(1H)-酮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电喷雾质谱确证,总收率为43.5%,较改进前的20.2%提高了23.3%。结论:改进后的工艺更简单,条件更温和,适合实验室研究的批量制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浓磷酸为催化剂制备6-甲基-4-苯基-3,4-二氢香豆素.方法:以对甲酚和苯甲醛为主要原料,经脱水、环合等方法制备目标产物.结果:产品收率达74.2%.结论:该方法有效降低了酸对设备的腐蚀程度,使合成工艺条件得到了优化,利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6-甲基-4-苯基-3,4-二氢香豆素的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对甲酚和肉桂酸为主要原料,以浓磷酸为催化剂,经脱水、环合制备标题化合物。结果:获得了目标产物,收率达81.7%。结论:使用浓磷酸做催化剂,能够制得目标产物,降低了试剂对设备的腐蚀,使合成工艺条件得到了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黄酮醋酸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方法通过酰基化、Fries重排、氯甲基化、氰化、缩合、关环氧化及水解等七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6-甲基-3‘,4‘-亚甲二氧基一8一黄酮醋酸。结果所得的6-甲基-3‘,4‘-亚甲二氧基-8-黄酮醋酸及其前体化合物6-甲基-8-氰甲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均有抗炎活性。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收率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酮醋酸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方法通过酰基化、Fries重排、氯甲基化、氰化、缩合、关环氧化及水解等七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6-甲基-3′,4′-亚甲二氧基-8-黄酮醋酸.结果所得的6-甲基-3′,4′-亚甲二氧基-8-黄酮醋酸及其前体化合物6-甲基-8-氰甲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均有抗炎活性.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收率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B_6噁唑法合成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丙氨酸、草酸同步脂化制备的N-乙氧草酰丙氨酸乙酯(1)在三氯氧磷-三乙胺-甲苯系统中失水环合成4-甲基-5-乙氧基-2- 唑羧酸乙酯(2),后者经碱水解、酸化、脱羧三步一锅合成4-甲基-5-乙氧基 唑(4),4和2-正丙基-4,7-二氢-1,3-二 庚英经Diels-Alder反应得加成物,经芳构化、水解后制得维生素B_6,总收率达56%。本工艺收率高、成本低、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三氯化铝催化下的酚类化合物芳环酰化反应,是一个傅-克反应和傅瑞斯重排反应的竟争反应。在反应初期,傅-克反应占据主导地位;在反应后期,傅瑞斯重排反应占据主导地位。另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和化学相关法,四个新化合物的结构也分别被确定为:2-羟基-3-甲基-4-甲氧基-6-丁酰氧基苯甲酸甲酯(Ⅵ),2-丁酰氧基-3-甲基-4-甲氧基-6-羟基苯甲酸甲酯(Ⅶ),2,4-二甲氧基-3-甲基-6-丁酰氧基苯甲酸甲酯(Ⅷ),4,6-二甲氧基-2-丁酰氧基-3-甲基苯甲酸甲酯(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的4-苯基-5-乙氧羰基-6-甲基-3,4-二氢嘧啶-2(1H)-酮的合成方法。方法 以苯甲醛、乙酰乙酸乙酯和尿素作为起始原料,在无溶剂和微波加热条件下,选择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和1-丁基-3-甲基咪唑-L-乳酸盐两种不同的离子液体分别催化Biginelli反应制备4-苯基-5-乙氧羰基-6-甲基-3,4-二氢嘧啶-2(1H)-酮,并比较两种离子液体的催化效果。结果两种离子液体在微波、无溶剂条件下均可催化Biginelli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其中1-丁基-3-甲基咪唑-L-乳酸盐作为催化剂目标化合物收率较高。结论以离子液体-丁基-3-甲基眯唑-L-乳酸盐作为催化剂,经微波、无溶剂Biginelli反应制备4-苯基-5-乙氧羰基-6-甲基-3,4-二氢嘧啶-2(1H)-酮,是一种易于操作的绿色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4.
6—甲基—8—氰甲基黄酮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黄酮醋酸类化合中间体合成方法的研究。方法:通过酰基化、Fries重排、氯甲基化、氰化、缩合,氧化等六步反应完成合成。结果:采用新方法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6-甲基-8-氰甲基黄酮。结论:该方法为合成新的黄酮醋酸类合物的方法。并且具有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收率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2,6,6-三甲基-1-环己烯-1-甲醛与(3-甲氧基-2-甲基烯丙基)膦酸二乙酯经Wittig-Homer缩合制得1-甲氧基-2-甲基-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1,3-丁二烯,然后经酸催化水解得到维生素A的关键中间体2-甲基-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2-丁烯醛,总收率约47%.  相似文献   

16.
2-丙基-4-甲基-6-(1-甲基苯并咪唑-2-基)苯并咪唑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丙基-4-甲基苯并咪唑-6-羧酸和N-甲基邻苯二胺在氟两相体系中,用全氟辛磺酸镱作催化剂,制得2-丙基-4-甲基-6-(1-甲基苯并咪唑-2-基)苯并咪唑,收率92%,含催化剂的氟相可连续套用5次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成1,8-二羟基-3-乙酰基-6-甲基-9,10蒽醌,探讨该合成产物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以大黄素为基础结构,化学全合成1,8-二羟基-3-乙酰基-6-甲基-9,10蒽醌;构建SKOV3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交换培养液条件共培养体系,以卡铂为对照药,MTT法检测合成产物对单独培养SKOV3和HUVEC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条件共培养体系中两种细胞的IC50。结果: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和13C-NMR确证。合成产物和卡铂对单独培养SKOV3的IC50分别为111.72,177.63μmol·L-1,对单独培养HUVEC的IC50分别为198.11,131.53μmol·L-1;合成产物和卡铂对条件共培养体系中SKOV3的IC50分别为104.48,180.7μmol·L-1,对HUVEC的IC50分别为239.22,178.62μmol·L-1。结论:1,8-二羟基-3-乙酰基-6-甲基-9,10蒽醌显示出比卡铂更为优越的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活性;合成产物对单独培养和条件培养基共培养细胞的IC50值不同,反映了单细胞体系与条件培养基共培养体系在药物筛选结果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Two new coumarins (1) and (2), along with seven known coumarins 3-9, were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and stems of Coriaria nepalensis Wall. The two new compounds were established as 7-hydroxy-6-methoxy-3,8-bis(3-methyl-2-butenyl) coumarin (1) and 7-hydroxy-6-methoxy-3-(3-methyl-2-butenyl) coumarin (2), on the basis of 1D and 2D NMR techniques. The known compounds 3, 6-9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