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1例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患者女性,50岁。有20年口服避孕药史。主诉腰部不适和血尿半年,CT及MRI示左肾上极囊实性8cm×6cm肿物,术前诊断囊性肾癌,2004年7月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左肾上极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术后见左肾上极7.9cm×8.9cm×9.0cm多房囊性肿瘤,边界清楚,内充满咖啡色粘稠液体,囊腔直径0.5~2.0cm,部分囊壁较厚呈实性。病理检查:肿瘤均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柱状和靴钉样,可见明确的胃肠道上皮分化细胞。间质成分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可见特征性呈束状分布的平滑肌组织。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间质细胞ER(+)、PR(+)、SMA(+)。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为良性肿瘤,罕有胃肠道上皮分化特征,需与肾脏其他良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MESTK)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ESTK患者的诊治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结果:MESTK常见于成年女性,大多由实性或伴囊性成分混合而成。组织学上以不等量增生的腺上皮和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尤以瘤性梭形细胞间质增生为主体,形似平滑肌原性肿瘤。结论:MESTK为一种独立的肾良性肿瘤,应与先天性中胚层肾瘤及其他肾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0岁。主因左肾囊肿2年,伴血尿半月于2004年9月7日入院。患者14岁初潮,30岁孕一产,49岁绝经,曾短期口服避孕药。有糖尿病史2年。2年前体检时发现左肾囊肿,半年前因左侧腰部胀满不适先后两次行B超引导下左肾囊肿穿刺抽液,注入无水乙醇治疗。半月前又间断出现全程肉眼血尿且间断排出絮状坏死组织,遂以肾囊肿拟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开窗术收入院。体检无特殊。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65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囊肿2周"入院。CT检查显示右肾大小约7.8 cm×8.8 cm×7.5 cm的低密度影,内见线样分隔;增强后无强化;邻近肾盂、肾盏受压(图1~图4)。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右肾探查术。术中见右肾上极与周围严重粘连。右肾上极8.0 cm×9.0 cm×8.0 cm多房囊性肿物,内充满淡绿色清亮液体,囊腔直径0.5~3.0cm,部分囊壁较厚呈厚实性(图5)。术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27岁,已婚,因"发现右肾占位2年余"入院。患者2013年劳累后出现右侧腰背部胀痛,间断发作,于2013年12月23日就诊我院,行肾脏MRI检查提示右肾上极占位,考虑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瘤可能。未行进一步诊治。后患者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并进行性加重,于2016年9月9日再次到我院泌尿外科就诊。查体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患者行CT平扫+增强及MRI检查。CT平扫+增强检查设备采用东芝320排Aquilion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MESTK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3例MESTK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5.7(40-51)岁;临床表现为腰腹部疼痛或伴血尿;B超及CT检查显示肾脏囊实性或实性肿物,边界清,大小为7.0cm×6.0cm×5.0cm、7.6cm×7.5cm×7.0cm、4.3cm×4.0cm×4.0cm,增强后可见中等或明显强化。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单纯肾切除术。结果:光镜下以不等量增生、腺管样或囊性扩张的腺上皮与以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两种细胞均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CK(AE1/AE3)(3/3)、vimentin(3/3)、CK7(3/3)、EMA(2/3)+,梭形细胞vimentin(3/3)、SMA(3/3)、actin(3/3)、Desmin(2/3)+,肿瘤细胞ER、PR、CD117、S-100、HMB45、CK20、P63、CD34阴性。3例分别随访38、52、159个月,肿瘤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MESTK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混合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单纯肾切除手术为主,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肿瘤, 本文报道1例。患者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肾囊实性肿物, 凸向肾盂, 行腹腔镜左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术后随访2年, 未见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指来源于胃肠道,表达c—kit蛋白(CD117),富于细胞的梭形、上皮样、多形性的间叶组织肿瘤。胃肠道外的腹腔或腹膜后腔软组织等处亦可发生与GIST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特征相似的肿瘤,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2例老年女性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患者。病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且经病理证实,术后分别随访10个月和18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通过描述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肾球旁细胞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对肾球旁细胞瘤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水平。方法总结2例肾球旁细胞瘤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病理和预后。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0岁和36岁。例1入院时血压180/110 mm Hg,实验室检查血浆肾素活性卧位3.2μg·L~(-1)·h~(-1),立位36.5μg·L~(-1)·h~(-1);血管紧张素Ⅱ卧位54.3 pg/ml,立位183.5 pg/ml;血醛固酮卧位193.5 pmol/L.立位489.4 pmol/L;血钾2.6 mmol/L。例2人院时血压210/120 mm Hg,肾素活性卧位4.3μg.L~(-1)·h~(-1),立位37.0μg·L~(-1)·h~(-1);血管紧张素Ⅱ卧位55.6pg/ml,立位200.4pg/ml;血醛固酮卧位162.4 pmol/L,立位506.3 pmol/L;血钾3.0mmol/L。2例CT示右肾下极肿瘤,直径分别为3.0cm和3.5cm。结果例1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例2因合并右肾动脉狭窄且右肾功能严重受损行腹腔镜下右肾切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3.0 h和2.0h,术中出血少,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例1血压120/70 mm Hg,肾素活性卧位1.5μg·L~(-1)·h~(-1),立位12.8μg·L~(-1)·h~(-1);血管紧张素Ⅱ卧位30.6 pg/ml,立位97.5 pg/ml;血醛固酮卧位78.5 pmol/L,立位192.2 pmol/L;血钾4.2 mmol/L。例2血压125/75 mm Hg,肾素活性卧位1.6μg·L~(-1)·h~(-1),立位12.3μg·L~(-1)·h~(-1);血管紧张素Ⅱ卧位34.3 pg/ml,立位83.5 pg/ml;血醛固酮卧位62.6 pmol/L,立位292.5 pmol/L;血钾4.8 mmol/L。术后病理报告:肿瘤包膜完整,光镜下酷似血管外皮瘤,瘤细胞生长活跃,有轻度核异型性;免疫组化分析瘤细胞Vimentin和CD_(34)(+),MSA、EMA、Bcl-2、α-SmA、AG/AG3、34βEn、CD_(117)、CD_(31)、Iv胶原、Ki-G~-(<2%)均呈(一);电镜下瘤细胞核及胞质中的细胞器呈现合成活跃的表现,扩大的粗面内质网池和高尔基体囊泡中可见散在或群集的圆形分泌颗粒及菱形或梯形结晶样物。2例术后分别随访14个月和6个月,肾功能正常,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球旁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产生肾素的肾小球球旁肿瘤,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压和低血钾,实验室检查血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血醛固酮高于正常1~10倍。确诊需依靠临床表现、光镜、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肾恶性横纹肌样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1例MRTK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性,18岁,临床表现为右腰部疼痛1个月。B超示右肾中高回声占位,边界清楚,周围有血管绕行,其内血流信号丰富。CT示右肾占位9.5cm×6.0cm,不均匀强化,腹主动脉旁可见软组织肿块影。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行右肾切除术,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可见成团软组织块,与血管粘连紧密无法分离.取活检。病理报告:肿瘤由小圆形细胞构成,富含胞质,部分嗜酸性,部分细胞呈空泡状。免疫组化:CK(+),Vimentin(+)。病理诊断右肾MRTK。患者术后4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MRTK临床罕见,生物学行为进展快、浸润性强,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对于发病年龄低及临床分期高的肾肿瘤患者应考虑MRTK的可能,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 3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无特异表现 ,肿瘤大小分别为 7.6cm× 8.5cm× 6 .8cm、10 .0cm× 11.5cm× 9.8cm、10 .0cm× 8.0cm× 6 .8cm ,分别位于左肾下极、右肾上极、右肾下极。CT扫描肿瘤密度均匀一致 ,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术前均诊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 结果 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 ,切面呈棕色或棕褐色 ,均质状 ,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 ,胞质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 ,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质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 :Cytokeratin( ) ,EMA( ) ,Vimentin(- )。 3例患者随访 16~ 30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良性实质性上皮肿瘤 ,临床无特异性 ,诊断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隐匿型肾细胞癌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临床分类方法,提高对隐匿型肾细胞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报道3例隐匿型肾癌的临床诊治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隐匿型肾癌的定义、诊断及治疗。男1例,女2例。年龄50~52岁。右侧2例,左侧1例。T4N0M1期2例,T4N1M11例,病理分级G3、G2各1例,G1~21例。肿瘤大小分别为6 cm×5 cm×5 cm、8 cm×6 cm×5 cm、7 cm×5 cm×4 cm。结果3例均行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加术后α-干扰素300 mg/d,白介素-2 200万U/d,转移癌灶用内放射-153钐(153Sm-EDTMP)治疗每月1次,5-Fu化疗以及全身支持治疗。随访5~19个月,1例生存15个月,1例生存19个月死亡,1例5个月后失访。结论依据临床表现不同,肾细胞癌分为4种类型。对隐匿型肾癌及时确诊并行肾癌根治术加术后积极综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肾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患者1例,男,55岁.因右腰背及上腹部疼痛5 h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发热等症状.CT检查示右肾中下极恶性占位可能,累及右肾门、肾动静脉及肝脏.行右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结果 病理检查:肿瘤大小12.5 cm×11.0 cm×9.0 cm.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细胞异型,可见核分裂相,部分区域见增生的薄壁血管,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伴发炎症及大量坏死、出血.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CD99、Bcl-2阳性,CK阴性.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及肝肺转移,予异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化疗1疗程,患者不能耐受.术后8个月死亡.结论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不良,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根治性切除辅以化学治疗可行.  相似文献   

16.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