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差错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对门诊输液室发生23例差错的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差错的主要原因是查对不严和理论不扎实,护师和见习期护士为差错主体。结论防止差错发生的措施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科室管理及增强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
笔者回顾性地总结了本科自1995年~2000年发生的19起一般性差错加以分析,同时提出处理方法和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1 产科护理差错的原因1.1 护理人员本身因素;不按技术操作规程工作,违章操作是造成差错的主要原因。还有护理人员注意力不集中,自身控制失常,也容易导致差错的发生。再者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技术操作能力差,缺乏协调能力者也易发生差错,这一点在低年资助产士中表现突出。1.2 机器设备因素;未定期检查、维修临床诊疗设备有否存在缺陷和隐患,是造成差错的又一个原因。1.3 物品、器材等因素:卫生材… 相似文献
3.
护理差错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差错原因调查表,对84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8名护士发生护理差错及纠纷66人次,其中患者方面的原因(对医院期望值过高、逃费等)11人次,占16.67%;护士方面原因55人次,占83.33%。护士方面12项原因中执行制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工作时情绪差、语言修养差分列1~4位。低学历、低年资年轻护士易发生差错。结论提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服务行为,对不同学历、工龄、年龄段的护士给予针对性支持可望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本科五年来15名护士发生的护理差错的原因及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结果五年内发现护理差错54例,其中注射相关因素发生的概率最高,发生的时间因素概率最高是早、晚班和忙时,发生的责任人概率最高是新护士、工作第一年内和工作年限6~10年间。结论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监督,及时总结护理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并综合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重视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改进,加强护理质控管理,降低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护理法律责任差错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决定了护士应担负的责任 ,如果护士出现了责任过失 ,无论是故意的 ,还是由于疏忽造成的 ,病人都有可能提起民事诉讼。下面分析几种常见临床护理过失的原因 ,并提出防范对策。1 常见护理过失行为与法律责任关系1.1 用药错误 药物的管理和使用是一个充满潜在危险的领域 ,引起法律方面的问题也是令人震惊的[1] 。药物治疗是临床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 ,也是病人用药前后的监护人 ,护士对自己的护理行为后果应负有责任。假如护士因疏忽大意给一位未做青霉素皮试的病… 相似文献
7.
护理差错51例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护理差错是指凡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护理过失,对病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但未给病人造成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等严重不良后果者,护理差错分级为:一般差错和严重差错。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论发生哪级差错,都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及医院声誉,同时直接损害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医疗护理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医院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安全的重要措施。为此,本文就我院2006年度发生的51例差错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减少门诊药房调剂差错,降低患者用药风险.方法 分析门诊药房调剂差错原因.结果 对调剂工作中常见的差错,不但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更要建立规范调剂操作流程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结论 制订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提高药师业务水平,可有效防止调剂差错的发生,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吉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3):155-155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静脉输液越来越普遍的成为患者接受治疗的有效给药途径[1]。门诊输液是急诊科护士最常见的护理工作之一,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差错事故发生后,护理人员的过失往往难以得到患者的谅解。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差错的原 相似文献
10.
吉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9)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静脉输液越来越普遍的成为患者接受治疗的有效给药途径[1].门诊输液是急诊科护士最常见的护理工作之一,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差错事故发生后,护理人员的过失往往难以得到患者的谅解.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差错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诊处方调配出现差错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搜集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我院门诊药房出现调配差错的处方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生差错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两年间,我院门诊药房共发生处方调配差错94例,导致发生差错的因素依次为:医师因素、药师因素和其他因素。结论:在医院门诊药房加强针对性管理、规范处方调配规程、提高药学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是预防差错出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提高处方的调剂工作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0年门诊药房共72例处方调剂差错的种类及发生原因。结果门诊处方调剂差错的种类:药品数量差错为25例,占34.7%;同一药品不同规格、不同剂型差错为14例,占19.5%;用法用量差错为13例,占18.1%;药品名称相似或包装相似而错发的为9例,占12.5%;用药禁忌差错为5例,占6.9%;其他差错为6例,占8.2%。导致发生差错的原因有:药师方面原因49例,占68.1%;医师方面原因13例,占18.1%;患者方面的原因有8例,占11.1%;环境方面的原因有2例,占2.8%。结论加强管理,提高责任心和专业素质,注重工作的每一环节,杜绝门诊药房处方的调剂差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方法通过分析门诊输液患者的服务需求,介绍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模式。结果实施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还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论实施门诊输液的人性化护理提高了我门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4.
静脉穿刺在儿科中失误率较高,容易导致护患纠纷。静脉穿刺是护士完成护理工作的前提,更是完成疾病治疗的最基本保障。它是儿科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且必须的操作技术之一。本文旨在总结小儿静脉穿刺失误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门诊患儿输液部位肿胀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0例门诊1~3岁的输液患儿随机分成2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静脉输液渗漏肿胀的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发生渗漏肿胀为34例,观察组为18例,观察组发生渗漏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家属对输液治疗满意度为76.50%,观察组为8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瞻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门诊患儿输液部位渗漏肿胀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门诊处方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中成药处方资料,对处方中中成药的用法、用量、配伍、剂型、适应证进行分析,计算不合理性的构成比例。结果 累计分析处方7300张,其中,中成药应用不合理的处方563张,占处方总量的7.71%;主要原因是剂型选择不合理、用法不当、禁忌证用药不当、中西药配伍不当、适应证不明确等,以适应证不明确所占比例最大,占不合理处方的37.48%。结论 本院门诊处方中成药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需要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对于合理用药的重视程度,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神经外科护理纠纷产生的原因与相关防范措施,保证护理工作正常进行。本文针对神经外科护理纠纷进行分析,探索导致纠纷的原因,总结相关防范措施。导致纠纷的原因多为护理人员缺少卫生法律、法规意识,核心制度、操作流程落实不到位,缺乏系统化的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技能的培训,心理素质差、应急反应能力差等。因此神经外科要加强重点环节管理,防范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隐患,尽可能避免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和分析社会性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分娩的产妇704例的资料,在产妇入院后与产妇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总结和归纳选择该分娩方式的原因.结果 704例产妇中有528例产妇(75.0%)进行了剖宫产分娩手术,而528例产妇中,仅有193例(36.6%)产妇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大部分产妇[335例(63.4%)]因为社会性因素选择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包括完善围生期的保健工作,提高护士助产水平,提高产科医生责任感和加强行业自律.结论 剖宫产率的逐渐升高不但与围生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诸多社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郭小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0):3212-3214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实施手术室安全管理质量控制后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本院实施管理控制活动前的1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室护理情况,记录两组发生术后不良事件的情况,总结分析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结果 观察组4例发生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98%.对照组14例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10.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环境、护理人员、人力资源不足、医院管理缺陷等因素.结论 通过加强护理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进一步建立长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避开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以提高手术室护理效果,从而提高医院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