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基层卫生人才"依然是当前乡村卫生人才培养的难题,该文章将激励伦理方法与维系道德关系的传统方法相整合,以建设和稳定乡村卫生人才队伍,维系其在乡村社会的道德关系.具体提出三点对策:运用价值观念激励法,促进乡村卫生人才爱岗乐业;采取行为评价法,完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与考核;正向媒体宣传辅以榜样示范法,提高乡村医生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2.
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珊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148-152
目的 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用文献综述方式,参考我国近期发表的22篇相关文献,就医患关系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成因既有医院外部因素,也有医院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与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医患关系调控主体不到位;在医疗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医患双方对医疗服务结果认识和要求存在差异;医疗行为的双刃效应;医患之间的非对称关系;部分新闻媒体不实报道加剧医患双方紧张关系等有关.医院内部因素有:医院内部改革滞后;医疗风险管理不到位;医患沟通尚未规范化、制度化;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尚待提高;医院扩张的负面影响;医院重程序服务、轻人文关怀等.针对以上成因,提出保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医疗服务法律、法规建设;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转变角色;加大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力度,逐步缩小医患双方对医疗服务结果的认识差异;加大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使媒体理性传播;加强医院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规范化、人文化的医患沟通机制;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医护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重建医患之间的诚信关系;理性发展医院,避免盲目扩张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等对策.结论 医患关系的改善有赖于国家加大卫生行政管理力度,加快医疗改革,合理对医疗机构进行财政补偿;有赖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媒体的理性传播,公众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医疗机构主体自身的完善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所处的独特的医德关系及道德环境现状,探寻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结合乡土社会的具体情境提出适宜的伦理改善之策。 方法 选取北京市北部某远郊区县,分层抽取3个乡镇,进行实地观察研究,观察访谈村民及乡镇卫生院患者48人,同时对该区14个涉农乡镇进行分层随机问卷调查,调查村民及乡镇卫生院患者350人,基于需方视角分析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置身的医德关系及道德环境,分析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结果 被调查的村民及乡镇卫生院患者,对于当前乡村两级医患关系性质的认知,均以"诊疗关系"为主。在村级,村民认为医患之间处于第二位的关系是庄亲关系,这一比例(11.79%)明显高于乡镇卫生院患者的选择结果(1.10%)。村民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机构信任度分别为78.69%和80.67%;对乡镇医务人员和村医的信任度分别为81.88%和85.55%。 结论 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所处的道德环境有所差异,村级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受家庭道德和公共道德的交互影响,乡镇医务人员更多地呈现出职业道德的原貌。被调查对象对于村级医务人员及村卫生室的信任程度略高于其对乡镇级的信任程度。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要想与患者之间建立起持久的信任关系,均须在强化自身诊疗服务技能的同时,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使患者从对其能力信任的建立上升至为终身的德行信任。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乡村卫生人才的道德关系中会产生某些价值冲突,村落社会人际交往和医疗行为中的价值取向呈现二元论趋势,具体表现为:人伦本位主导下个体本位在医疗抉择中的萌芽,熟人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与理性在医疗行为中的权衡,对德性伦理的践行或多或少地弥补规范伦理在职业道德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通过诚信缺失成因分析,认为医患双方存在角色意识差异与归因偏差,医疗主体对患者的平等主体意识滞后,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应从强化诚信服务意识,重建医务人员职业伦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性化医疗服务;完善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做好三项沟通工作,争取宽松外部环境;加快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维护医惠双方正当权益;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社会配套措施等方面着手,正确调节社会转型期的医患利益,公正化解现实中的医患利益冲突,合理重构医患之间的诚信、友好、和谐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赤脚医生时期北京村落维系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赤脚医生时期北京村落医患关系所处的行医道德观念、村落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分别探讨了赤脚医生时期北京村落维系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包括诊疗关系中的医德责任与文化崇拜,熟人社会下藤蔓关系网中的社会道德制约(包括家庭血缘关系下的医患道德情感和村落地缘关系下的礼治秩序),以及社会合作关系下的政治导向.  相似文献   

7.
村落的特殊人际关系与"差序格局"对村一级医患信任关系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宗亲庄亲和温情互暖关系使乡村医生与村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差序格局"使乡村医生在得到村民信任的同时,也因得到村干部的认可而在继续留任.两者的共同作用使村级医患信任关系更多地体现出非技术层面的信任和技术层面的质疑.深入了解村落人际关系与"差序格局"的内涵,对如何使卫生政策更好地适应乡土社会环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医患信任现状,探索有利于增加乡村两级医患信任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H区抽取12个行政村,运用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地观察。结果: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比较,除村干部与村民外,其他各类调查对象均对乡镇卫生院医患信任评价较高(多数在3.8分以上);村干部及村民对村卫生室的医患信任评价较高,均达到4分及以上。在现有的诊疗条件中,有利于促进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医患信任的因素主要有医疗费用、诊疗技术、服务态度和医患熟识关系。结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与患者建立熟悉关系等方法来增进医患信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涉及的道德责任、道德权力和道德利益三个层面来分析乡村卫生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行为.方法 使用Epidata3.0建立录入模板,并用SPSS17.0进行定量分析;借助QSRNvivo8.0中文版对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尚不能令村民满意,医疗技术有待提高,大多数乡村卫生人才队伍没有把握患者自主性原则,对专业收益严重不满.结论 医学职业精神式微已经成为阻碍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伦理要素.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医患冲突成因及和谐关系构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前我国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质上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在卫生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反映了社会群体在经济状况、价值取向、角色意识、道德水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和谐医患关系应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需要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加大、财政补偿合理投入、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学知识教育普及与提高、媒体理性传播、社会大众道德控制水平提升,法律法规完善等全方位的努力,有赖于医事主体双方及全社会的关注与通力改善。  相似文献   

11.
村医视角下的村卫生室生存及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北京市某区县30个村落中的36名村医的问卷调查及对7名村医的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处于农村卫生网底的村卫生室的建设现状、功能实现状况、村级卫生人员的构成及服务能力、村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状况,从村医的视角提出农村卫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多数村医在努力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对自身的生存状态不甚满意。由于村卫生室的设备设施比较简陋,以及村医本人的业务技能亟待提高,这些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村卫生室功能的顺利实现。村卫生室应吸纳适宜人才,使用适宜技术、采用适宜设备,为村民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对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吉祥坊”邻里中心卫生单元、旗忠社区卫生服务站、邻松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抽取2017年1—9月的门诊就诊居民830、270、56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7年10—11月,主要内容为居民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情况、就诊满意度。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6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9%。其中,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就诊居民800例(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居民800例(社区卫生服务站组),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间无差异(P>0.05)。在签约及就诊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的“1+1+1”签约率、社区首诊率、预约转诊率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1+1+1”组合内就诊率、因病住院率、大病及时转诊率间无差异(P>0.05);在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接受健康评估、开具延伸处方、通过社区筛查发现疾病、依从性好的比例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开具慢性病延伸处方比例间无差异(P>0.05);在中医药和康复服务利用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接受过中医药和康复服务的比例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在就诊满意度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对医生诊疗水平、医生服务态度、中医药和康复服务、预约转诊、开具延伸处方、自检项目的满意度评分及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对排队等候时间的满意度评分低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对上门诊疗、健康体检的满意度评分间无差异(P>0.05)。结论 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的设立可拉近家庭医生与居民的距离,有效提升居民的就诊满意度,有利于家庭医生制度的落实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医改背景下村级卫生人力资源的执业心理环境,探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途径。方法2011年7月及8月在京郊M县3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观察和个人深入访谈(调查对象包括村医27名,村民108名,共计135名)。结果农村居民对于医疗服务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对于乡村医生有着特殊的角色期待。结论需通过管理措施的细化,改善村医工作的社会环境,提高其服务能力,以便更加有效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4.
乡镇卫生院传统绩效评价与绩效评价是两种不同的评价模式。通过对乡镇卫生院传统绩效评价和现代绩效评价的界定,分析传统绩效评价与现代绩效评价的特点,对乡镇卫生院传统绩效评价与现代绩效评价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聪  张亮 《医学与社会》2006,19(8):54-56
目前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农村卫生研究的前沿,本文结合绩效理论的有关研究论述,根据乡镇卫生院宏观功能定位,分析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对中心乡镇卫生院绩效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村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用状况、对当前农村卫生服务现状的评价,从村民的视角分析农村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对北京市某区县30个村落中的314位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及对7名村民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对于两级医疗机构而言,村民更青睐于村卫生室,多数村民对其服务态度、服务价格、服务质量表示认可,因此将其作为患病时的首选机构。但村民对村卫生室的服务现状仍存在不满意之处,尤其是村卫生室的设施设备欠缺,村医的诊疗技术水平不高等。结论: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提高村医的技术水平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天然守门人乡镇卫生院/站及医生的现状,探索推动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体制建设的途径。方法运用文献法和现场调查法,对区域卫生行政管理系统卫生统计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现场调查区域内部分乡镇卫生院/站及医生的实际工作情况。结果绝大多数卫生站只能开展简易门诊,乡镇卫生院具备进行多发病、常见病诊疗的条件,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着患者少和卫生资源闲置及上转容易下转难的现象。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正在起步,由全科医师担任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将是个长期的过程。结论目前区域内乡村医生没有担任"守门人"的条件,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是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的合适人选,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体制建设需要外部技术力量和区域性政策力量的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