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医院危重病人抢救中心,是潜在捐献器官人群的聚集地。本文通过阐述ICU器官捐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ICU器官捐献与获取过程中应遵循不伤害、死后捐献、知情同意、唯一性、保密性的基本伦理原则,并提出加快法律建设以规范ICU器官捐献与获取、加强ICU与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OPO)合作以及时发现潜在捐献者、统一ICU潜在器官捐献者的入选标准、完善ICU器官捐献与获取伦理审查、加强经费监管与审查、建立人道主义救助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器官捐献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器官功能丧失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仅仅有先进的移植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与此相适应的可移植的器官来源.本文试从道德角度谈谈对器官捐献的认识.1 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的主要渠道健康器官的收集是器官移植的重要基础,没有器官的来源就谈不上器官移植技术,器官的来源一般有器官捐献、商品化和推定同意等方式.器官捐献的前提是自愿,要了解提供器官者的意愿需要做许多工作,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则无法了解其的真正意愿,如在意外事故中的死亡者,有的可能生前有捐献器官的表示,有的可能没有这种表示,在短暂的时间内,要弄清楚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叙述我国目前器官捐献的现状,进而研究了推定同意的概念,并论述了推定同意的意义:推定同意也是知情同意,其在相当程度上能提高器官捐献率,能让器官被充分利用、减少浪费,可以使器官捐献的利他与利己完善结合。认为通过国家倡导、进行长期广泛的宣传教育、借鉴国际经验等措施可促进其在我国的推行性。  相似文献   

4.
论自愿无偿器官捐献与脑死亡立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近年来,医学界、伦理学界、法学界以及大众传媒对我国脑死亡立法问题给予积极的关注。大部分医务工作者都认为脑死亡立法势在必行,亦有少数人认为在中国脑死亡立法为时尚早,更多人则是持观望态度。在脑死亡立法时机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现象。这些分歧有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便加深对脑死亡的理解,推动脑死亡立法的进程。同时,我们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有些概念(例如植物状态、永久性植物状态、脑死亡等),以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例如脑死亡立法的意义、脑死亡立法的目的、脑死亡诊断的适用人群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述,从而使得很多人对脑死亡及其立法产生误解和恐惧。  相似文献   

5.
余浩杰  胡文魁 《医学与社会》2012,25(10):69-70,84
目前,我国器官捐献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影响,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完善的器官捐献组织机构,社会信任危机等原因.运用综摄法对器官捐献现状及其深层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我国应完善相关医疗政策,建立系统完善的人体器官捐献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设立专用账户,对器官捐献者应注重人文关怀以及推广脑死亡标准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与获取存在器官捐献宣传工作不力,器官移植伦理审查不完善,器官捐献与获取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等问题。提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与获取应坚持自主自愿、知情同意、尊重生命、无偿捐献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加大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宣传力度、建立符合伦理的公民逝世后捐献与获取流程、切实加强伦理监管、建立健全器官获取组织(OPO)的组织架构及管理规范、创建供体补偿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方法,对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279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器官捐献认知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器官捐献有所了解,但对具体知识、流程、用途及相关法规等知晓程度较低;有22.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捐献器官的意愿,且仍有66.9%的人还未做决定;大学生整体器官捐献态度呈正向态度,但不同年级、性别、科系类别、风俗习惯及献血习惯者的器官捐献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结论 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器官捐献知识和价值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器官捐献的知识水平,促进器官捐献态度的改善和器官捐献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器官移植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医学进展。1936年,前苏联首先开展人体肾移植,1954年,美国一位年仅21岁的妇女移植了自己同卯双生姐姐的肾,1964年美国心脏移植获得成功,现在全球“换心人”在400个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上的器官捐献同意制度可以根据同意的主动程度分为明确同意和推定同意两种,推定同意制相较明确同意制而言更有助于提升器官捐献率,但推定同意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值得注意。通过孟子和荀子的伦理思想和儒家身体伦理观对明确同意制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推定同意制比明确同意制更加契合儒家伦理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但是在推行推定同意政策的时候,仍需注意儒家伦理的影响,确保逐步推进,同时确保捐献者知情同意。  相似文献   

10.
器官移植技术的快速发展突显全球范围内的器官供应严重紧缺,尸体器官捐献仍然是器官供的主要来源,探讨尸体器官捐献相关的医学伦理学问题对拓宽器官供应来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13年美国胸科协会、国际心肺移植协会、重症医学学会、器官获取委员会以及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根据目前的临床数据和经验,对心脏死亡的供体器官捐献的伦理学与法律问题修订的新的指南进行解析后认为,在我国特殊的器官移植环境中,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存在着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知情同意、前后期干预、死亡判定、临终护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具体流程和经验.方法 对1例潜在器官捐献者经脑死亡评估和供体器官功能评估后,纳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程序,并严格按照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程序进行工作.结果 本例供体成功完成了肝脏捐献及获取流程,所获取供肝成功植入受体.结论 成功获取心脏死亡供体捐献的器官,为推广心脏死亡供体器官的捐献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器官捐献移植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健全法规条例,理顺捐献流程;加快脑死亡立法,保证器官质量;坚持三公三合原则,增强系统透明度;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捐献热情;确立道德原则,提升伦理地位等五项改进措施,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我国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影响器官捐献的伦理原因在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制约、职业道德因素的影响、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对器官捐献的伦理认知缺乏、死者家属及周围人文伦理环境的影响、医生的伦理劝说程度不够、移植的亲属及补偿机制的道德问题.为了提高器官捐献率,需要转变道德认知、应用克隆技术、提高全民道德意识、加强移植协调员的培训、深化器官捐献及移植的研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普及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6.
无偿献血中,医务人员要加强医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采血环境、工作时间和安排、采血对象的改变,努力忙我地工作,为保证临床供血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尸体解剖是医学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器官移植是拯救生命、恢复健康的重要方法。在我国,因相关体制不健全和民众捐献意识淡薄,遗体和器官来源匮乏,长期制约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如何加强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遗体、器官捐献理论系统科学地阐述民众在该项工作中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的总结研究,建立一套适合国情、深入浅出的理论体系,利用科学理论逐步改变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该理论主要包括开展死亡教育,建立科学生死观、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