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肾化毒法治疗SLE的理论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补肾化毒中药“狼疮静颗粒”治疗活动性SLE取得较好疗效,动物实验明确了该药对狼疮动物模型的部分免疫机理。本文着重探讨了补肾化毒法治疗SLE的理论机制。通过1967例SLE临床证型分析,探讨了SLE病变机理;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本病肾虚为本,毒瘀为标,基于病机,方附法出;最后指出补肾化毒法不是活动性SLE唯一治法,临症应重视辨证。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形成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我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LE的患病率约为70/10万,其中妇女高达113/10万[1],尤其是15~45岁的育龄女性。其病因尚不明确,大多认为与遗传、环境(紫外线,病毒感染)及性激素(雌二醇,睾酮)[2]等有关,本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中医古代文献无SLE病名,但从临床特点看,SLE似属“日晒疮”、“蝶疮流注”、“赤丹”、“马缨丹”、“鬼脸疮”、“阴阳毒”、“温毒发斑”、“热毒发斑”、“痹证”、“五脏痹”等范畴。《金匮要略》首先提及“阴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3]。”SLE患者病情容易起伏,变证丛生,且极易复发。因此如何预防SLE的发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化毒中药对肾虚瘀毒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ARA(1997)诊断标准、病情活动性标准的SL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3个月,观察中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ESR、尿蛋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20/30,66.7%)明显高于对照组(10/30,33.3%),差异有非常明显性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口干、腰膝酸软、脱发等症状,减少尿蛋白、降低血沉及减轻其相应副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补肾化毒中药对肾虚瘀毒证的SL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肾化毒中药对肾虚瘀毒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ARA(1997)诊断标准、病情活动性标准的SL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3个月,观察中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ESR、尿蛋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20/30,66.7%)明显高于对照组(10/30,33.3%),差异有非常明显性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口干、腰膝酸软、脱发等症状,减少尿蛋白、降低血沉及减轻其相应副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补肾化毒中药对肾虚瘀毒证的SL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肤病变主要病理因素为虚、热、毒、瘀.中药治疗SLE对某些长期存在的皮肤病变有一定疗效,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可起到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阴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身痛如被杖等症状提示阴阳毒损害为面部皮肤、睛目、关节等多系统病变,这与现代医学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多系统损害临床症状极为相似.结合毒邪的特性及中医相关生理病理学,提出狼毒致病学说,认为邪气偏盛,郁久成毒,毒存于邪,化为狼毒,毒依邪势,邪仗毒威,故狼毒致病具有起病急骤、来势猛烈、变化多端、表现重笃的特点.并以升麻鳖甲汤为基础方对SLE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7.
从"肾虚瘀毒"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笔者以SLE的发病特点并结合临床体会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病机,概括为"肾虚瘀毒",抓住这一基本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有提纲挈领之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温成平教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皮肤损害的辨治经验。[方法]通过系统阅读相关文献,临床跟师学习,从病名探讨、病机分析、辨证论治等方面总结温教授治疗SLE皮肤损害的临床经验及方药特色,并附验案一则。[结果]温教授认为,“毒、瘀、虚”为SLE皮肤损害的病机关键,治疗上强调以“解毒祛瘀滋阴”为主,临证综合运用凉血化斑、滋补肝肾、温经通脉等法,注重分期论治、标本兼顾,急性活动期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斑;缓解期则以滋阴清热、益气养阴及祛瘀生新为主;结合中医外治法及日常调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举验案辨证为阴虚内热、毒蕴血络,治以滋阴解毒、凉血消斑,予青蒿鳖甲汤加减,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温教授运用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SLE皮肤损害临床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为自身免疫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与SLE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对SLE多系统损害及其变化发展内在的规律性也没有详细的论述记载,只是对其不同的阶段性表现有一些散在的论述,如《金匮要略》中的“阴阳毒”等。近年来,对其病机的论述报道各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蝴蝶斑”、“脏腑痹”、“面游风”等。SLE发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或因情志不遂,气机逆乱,或气血瘀阻,脉络不同;或感受毒邪,热毒蕴结所致^[1]。  相似文献   

11.
狼疮抗凝物(LA)是一类在体外具有抑制一种或多种磷脂依赖性凝血试验(如APTT、PT、蝰蛇毒稀释时间即DRVVT)的抗体。由于LA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及自发性流产等疾病密切相关,放临床上颇为重要。LA最初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血中鉴定出来,然而并非所有SLE病人均有LA,而且,LA也并不仅限存于SLE患者体内。LA是所谓抗磷脂抗体(APA)这一大群相关免疫球蛋白中的组成部分。这些免疫球蛋白的类型为IgG、IgM及IgA。APA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药物诱发性疾病之中。患者体内并不是存在一种特异的抗体模式,而是多种抗体的各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中生理性和病理性抗凝物水平,探讨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和狼疮样抗凝物质(LA)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浆蝰蛇毒时间法测定92例SLE患者(包括30例活动期与30例非活动期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LA比值(LA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型特点,为其中医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调查2013年9月-2014年10月门诊治疗的160例SLE使用激素不同阶段的患者,分析其证型及中药使用特点。结果:160例SLE患者共有36例处于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阶段(首始期),75例患者处于激素维持量期,49例患者处于激素减量期。激素使用首始期患者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瘀毒阻滞证和阴虚内热证为主,激素减量期以阴虚内热证和瘀毒阻滞证为主,激素维持量期以肝肾亏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在激素治疗首始阶段,主以解毒清热、固护阴液之品;激素减量期,用药以活血化瘀、养阴解毒为主;激素维持量期,中药以解毒滋阴、补养肝肾为主。结论: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应用阶段、减量期和维持量期中医证型不同,对应中药的使用特点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作者检查了48例 SLE 患者血清(109份血清)及20例正常人(20份血清)的淋巴细胞毒性因子、抗DNA 抗体、补体C_3与C_4成分。淋巴细胞毒性因子测定是按 Terasaki 法,以5名健康人之淋巴细胞为抗原(靶细胞),被杀伤的死细胞超过80%者为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等位基因、单倍型、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HLA-DRB1基因序列和结构与SLE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文对53例SLE患者及78例正常对照,40例SLE家系和43例正常对照家系,及1例SLE多发家系(三代18人),应用微量淋巴毒实验和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序列特异性多态性(PCR-SSP)分析方法,分别行HLA-Ⅰ类抗原及HLA-Ⅱ类基因检测,并对DRB1*15阳性患者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及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1)SLE患者HLA-A9、A11、B5、B17、DRB1*15、DRB1*03基因频率较对照升高,与SLE发病相关。而DRB1*04基因频率明显降低,为疾病保护基因。其中HLA基因的型别不同,可影响SLE的临床表现,狼疮肾炎主要与HLA-DRB1*03基因相关,而DRB1*15则与各型SLE相关。(2)对DRB1*15阳性患者测序分析,结合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分析发现,同时合并狼疮脑病、狼疮肾炎者,DRB1*15基因第123位碱基发生C→G取代突变,从而使第4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谷氨酸,而未发生基因突变者,则临床表型以轻型者较多。(3)从家系角度分析SLE患儿单倍型,以A9B40DRB1*15明显增高,SLE患者基因型以DRB1*09/DRB1*15及DRB1*03/DRB1*15多见。(4)在父母携带DRB1*15相同的情况下,父亲传递给后代者,较易患SLE。结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病与携带不同的HLA基因相关,而且重症患者可能与HIA基因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高祥福教授运用二型九证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情志病变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及收集高祥福教授治疗SLE情志病变的医案,从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出发,分析高教授运用二型九证辨治SLE情志病变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结果]高教授基于脏腑情志相关理论,系统总结了二型九证辨治方案中各证型存在的情志病变的病机,认为脏腑功能异常、气血阴阳虚衰及病理产物形成均可引起SLE情志病变,并根据各证型情志病变病机,针对性地总结了临证用药规律,临证中重视整体调整,善用安神定志、养肝疏肝法。所举验案证属阴虚内热、毒蕴血络,以滋阴解毒、凉血消斑为法,予青蒿鳖甲汤加减;针对情志病变,兼予疏肝解郁、养阴安神治疗,红斑、关节疼痛症状及情志病变均逐步改善。[结论]高祥福教授在二型九证基础上辨治SLE情志病变,经验丰富,疗效颇著,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热转气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分析透热转气法的理论内涵,结合SLE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阐述透热转气法治疗SLE的理论依据和临证应用,并举典型医案佐证。[结果]透热转气法是指通过宣畅气机,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的方法,是温病学的重要治法。SLE的病因病机以肾精亏虚、温毒侵袭及瘀血内阻为主,其发病特点与温病有相似之处,根据SLE患者病情活动期和缓解期的特点可灵活运用透热转气法。所举案例一辨证属热伏血分、气阴耗伤,治以清热凉血、养阴透邪;案例二辨证属营分有热、肾精亏虚,治以清营透热、益肾固精,方中均配伍轻清透邪药以条畅气机、清透邪热,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运用透热转气法治疗SLE发挥了中医药治疗SLE的优势,符合临床实际,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等位基因、单倍型、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HLA-DRB1基因序列和结构与SLE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本文对53例SLE患者及78例正常对照,40例SLE家系和43例正常对照家系,及1例SLE多发家系(三代18人),应用微量淋巴毒实验和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序列特异性多态性(PCR-SSP)分析方法,分别行HLA-I类抗原及HLA-Ⅱ类基因检测,并对DRB1*15阳性患者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及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1)SLE患者HLA-A9、A11、B5、B17、DRB1*15、DRB1*03基因频率较对照升高,与SLE发病相关。而DRB1*04基因频率明显降低,为疾病保护基因。其中HLA基因的型别不同,可影响SLE的临床表现,狼疮肾炎主要与HLA-DRB1*03基因相关,而DRB1*15则与各型SLE相关。(2)对DRB1*15阳性患者测序分析,结合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分析发现,同时合并狼疮脑病、狼疮肾炎者,DRB1*15基因第123位碱基发生C→G取代突变,从而使第4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谷氨酸,而未发生基因突变者,则临床表型以轻型者较多。(3)从家系角度分析SLE患儿单倍型,以A9B40DRB1*15明显增高,SLE患者基因型以DRB1*09/DRB1*15及DRB1*03/DRB1*15多见。(4)在父母携带DRB1*15相同的情况下,父亲传递给后代者,较易患SLE。结论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病与携带不同的HLA基因相关,而且重症患者可能与HLA基因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五体痹是指皮痹、肌痹、脉痹、筋痹和骨痹。五体痹的五种痹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联系,如SLE合并的皮疹、关节肌肉疼痛、雷诺氏症、抽搐、股骨头坏死等都与相应的五种痹证相似。SLE合并五体痹标志着病情的加重,关系到疾病的预后,且五体痹的病机复杂。本文分别从SLE合并皮痹、SLE合并肌痹、SLE合并脉痹、SLE合并筋痹和SLE合并骨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治则及方药进行分析,论述了治疗SLE应分清疾病受累部位,重视辨病选药。探析中医辨治SLE合并五体痹,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 (简称SLE)为自身免疫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与SLE相对应的中医病名 ,对SLE多系统损害及其变化发展内在的规律性也没有详细的论述记载 ,只是对其不同的阶段性表现有一些散在的论述 ,如《金匮要略》中的“阴阳毒”等。近年来 ,对其病机的论述报道各不相同 ,有以热毒而论 ,有以气滞血瘀而论 ,有以阴虚火旺而论 ,有以脾肾阳虚而论等。由于目前中西医对SLE的研究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治疗方面 ,尽管中医界普遍认为应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用现代医学手段先进行诊断后施以辨证治疗 ,但在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