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Schindl MR…//Arch Phys Med Rehabil.-2000,81.-301~306 既往训练脑瘫儿童步行能力时主要强调抑制肌张力、训练平衡能力,在爬、坐和站立时进行步态准备动作训练.现代运动再学习理论认为,特定任务的反复训练是提高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例如,一个人想学习行走他必须反复练习.研究表明,部分体重受到支撑下进行踏车行走训练对提高成人截瘫和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非常有效.作者将此疗法引入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训练中,以观察其疗效.评定指标采用功能步行分类(FAC)和总体运动功能评定(GM)中站立及行走部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坐-站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亚急性不能独立完成坐-站转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辅助下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辅助坐-站转移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AL-080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i)、坐位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i)、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转移时间(T)、双下肢负重差异(ALD)、足底压力峰值(Fmax)以及站立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t)、站立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t)。结果:训练2周后,2组SLsi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SAsi及BB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 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及AL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侧下肢负重、Fmax及动态SAs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SL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坐-站转移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且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转移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徐睿华  刘琦  熊键  宋晶萍 《中国康复》2010,25(6):430-43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对平衡及功能性转移能力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分为运动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运动组加视觉反馈平衡训练。2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和"站立-走"计时测试(TUG)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BBS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TUG计时明显缩短;运动组2项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配合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平衡及功能性转移的能力,增加站立和行走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脑瘫患儿减重踏车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既往训练脑瘫儿童步行能力时主要强调抑制肌张力、训练平衡能力,在爬、坐和站立时进行步态准备动作训练。现代运动再学习理论认为,特定任务的反复训练是提高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例如,一个人想学习行走他必须反复练习。研究表明,部分体重受到支撑下进行踏车行走训练对提高成人截瘫和偏瘫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的行走训练往往需先进行长时间的直立训练和下肢肌力训练,再进行独立站立和平衡训练,完成上述训练后方可进行行走训练,而且一般需要2—3人搀扶。这样的训练耗时长,效率低,加重治疗师工作负担。目前对一些不具备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有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可以增加对下肢运动模式的输入和运动再学习,帮助他们改  相似文献   

6.
李雪明  刘孟  吴建贤 《中国康复》2019,34(9):465-468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生命体征平稳后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双足平行位进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站坐训练;2组患者均接受4周,每周5次,每次30min的坐站-站坐训练。训练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MBI)评定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用平衡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及轨迹面积(COP-SL、COP-SA)、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及站坐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对称性(WBasym)。结果:训练后,2组患者CoP-SL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1),2组患者CoP-SA、BBS及MBI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的BBS及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的坐位平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4周后,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WBasy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足负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完成站-坐转移所需的时间、健/患侧下肢负重、WBasym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丛笑  郄淑燕  李伟  汪杰  陈颖 《中国康复》2019,34(3):138-141
目的:探讨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组(观察组)18例和传统平衡训练组(对照组)17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平衡训练,观察组利用体感互动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游戏项目进行平衡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的综合平衡训练。治疗期间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静动态平衡功能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脚前后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对照组在睁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0.01),脚前后站立和闭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静动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改良坐-站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坐-站转移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改良坐-站转移训练(即在患足置后情况下进行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法下肢部分(FMA-L)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使用AL-080型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下肢负重差异(ALD)及人体重心在冠状面上摆动幅度(COGX)进行评测,并观察其差异性。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FMA-L评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ALD及COGX均显著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47.5±5.3)分]、FMA-L评分[(22.4±7.3)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3.01±0.61)s]、ALD[(17.24±5.35)]及COGX[(2.87±0.52)c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改良坐-站转移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化蹲-起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及步态对称性 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强化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并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蹲-起训练。训练前、训练6周后分别采用5次坐立测 试(FTSST)评估坐站转移能力,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估坐-站-步行能力,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 系统评估步态对称性参数(包括步长偏差、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患健侧摆动比值)。结果:训练6周后,2组患 者FTSST、TUGT测试结果,步长偏差、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患健侧摆动比值均显著低于同组训练前(均P< 0.05),且强化组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强化蹲-起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恢复期脑 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及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11.
电动床站立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动站立床对偏瘫患者下肢及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及站立训练时心血管反应的安全性。方法 将 60例Barthel指数评分小于 40分的 3个月内以卧床为主的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站立床训练组 (治疗组 ,n =30 )和口服药物组 (对照组 ,n =30 ) ,采用自身对照及空白对照法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1周、2周时患肢负重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及躯干控制力的变化 ,以及站立过程中的心血管反应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患肢负重能力、躯干控制及平衡能力、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2周训练后站立时的血压、脉搏波动减小 ,且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电动站立床站立训练有助于早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且心血管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5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训练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予常规双足平行位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比两组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结果:两组干预2个月末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压力中心轨迹包围的最大面积(CoP-SA)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CoP-SL)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5次坐立测试(FTSS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独立完成坐站、独立完成站坐时间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健患侧支撑比值、患健摆动比值、步长偏差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由坐到站、由站到坐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WBasym)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调节脑卒中偏瘫病人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黄杰  谢凌锋  肖锋  程群  尤春景 《中国康复》2016,31(5):339-341
目的:观察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对其静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Ten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测得的重心移动距离与重心描绘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监测辅助下的坐-站转移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重任务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功能性行走能力及跌倒恐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于常州阳光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观察组(31例),均给予两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双重任务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4周后单项任务与双重任务下“起立-行走”测试时间、跌倒恐惧(FES-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双重任务下“起立-行走”测试时间少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后FES-I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双重任务训练可有效提高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功能性行走能力,减轻跌倒恐惧,提升平衡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对促进患者康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动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动站立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站立训练时对心血管反应的安全性。方法将120例Barthel指数评分小于45分且以卧床为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站立床训练组(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患肢负重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心血管系统反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动站立床站立训练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且心血管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强化髋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模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另增加强化髋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内容,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平衡功能参数测定(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定、BBS、TUGT均明显好转,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髋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平衡训练和传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2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接受“城市驾车”“驾船”“小径遭遇”等3 种VR游戏训练,对照组接受传统平衡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 周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对患者的姿势稳定性和稳定极限进行测量。结果训练后,两组BBS和TUGT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01),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训练后两组患者部分姿势稳定性和稳定极限参数均较训练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VR的平衡训练较传统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运动再学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本文对47例偏瘫患者进行了运动再学的训练及临床观察,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偏瘫患者47例,男31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29~78)岁,病程5d~2年,平均1.5个月,其中脑梗死36例,脑出血11例。1.2方法主动运动再学习和再训练的内容:(1)床上仰卧位的活动;(2)坐位平衡训练;(3)从坐位到站立位的训练;(4)站立位平衡训练;(5)患侧下肢支撑训练(单腿站立支撑);(6)髋关节内收/外展训练;(7)膝关…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婷 《当代护士》2009,(5):21-22
总结2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使患肢功能得到重建,包括心理护理,对患者说明功能训练的重要性,肢体被动运动,肢体主动运动及患肢的保护。经过3-6个月的康复训练,18例患者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5例患者能借助辅助工具站立行走,生活部分自理。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伽f练可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行走与站立平衡训练方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为改善患者术后平衡能力、髋关节功能提供帮助。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某三级医院骨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n=69)和观察组(n=7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康复;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与康复基础上进行早期行走与站立平衡训练。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平衡能力与髋关节功能。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患者平衡能力与髋关节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平衡能力与髋关节功能较干预前有所提升(均P<0.05),且观察组平衡能力与髋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行走与站立平衡训练方案能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平衡能力与髋关节功能,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