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与腮腺腺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特征,提高对两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15—2018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6例腮腺混合瘤与42例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总结其MRI影像学特征,包括病灶数目、形态、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混合瘤发病以中青年为主,男女性别差异不大,而腺淋巴瘤发病以中老年为主,且明显以男性多见;混合瘤多单发(26例),腺淋巴瘤可多发(42例患者中11例多发,其中9例双侧多发,2例单侧多发),混合瘤T2WI上信号多混杂,呈渐进性强化,而腺淋巴瘤多囊变,增强早期明显强化,延迟快速廓清。结论:腮腺混合瘤及腺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患者的性别及发病特点,可明显提高两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颞骨内面神经鞘瘤的3D-CT及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颞骨内面神经鞘瘤行3D-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颞骨内面神经鞘瘤易累及面神经两个节段,呈结节状或粗细不等索条状,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效应,面神经管开大.结论:3D-CT及MRI扫描是颞骨内面神经鞘瘤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腮腺3.0T MRI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对22例SS患者(A组)和21例非SS患者(B组)分别行腮腺MRI检查,分析两组腮腺的信号特点并计算体积大小,总结SS患者腮腺MRI的表现特征。结果:A组腮腺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与B组比较,A组腮腺在T1WI及T2WI上信号不均匀,呈斑点状、结节状表现,部分患者腮腺可发生脂肪变性;A组腮腺平均体积为52.2 cm3,小于B组的68.3 cm3。结论:SS患者腮腺MRI的表现较有特征,MRI检查可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CT以及MRI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8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收治的50例单侧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多形性腺瘤组)与42例单侧腮腺Warthin瘤患者(Warthin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以及MRI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CT检查的形状、均匀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患者的边界清晰度明显少于Warthin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患者的CT平扫密度相比Warthin瘤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RI检查的形状、边界、均匀性以及T2WI信号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患者的T1WI信号强度相比Warthin瘤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患者的MRI影像学检查的图像清晰度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arthin瘤患者的MRI与CT影像学检查清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CT检查的密度值与边界清晰度低于Warthin瘤,MRI检查中T1WI序列中多形性腺瘤主要表现为低信号,而Warthin瘤则没有明显的信号强度特征。MRI图像对两种肿瘤的显示清晰度均较高,对于肿瘤边界确定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647-364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80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检查与手术治疗,将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MR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80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判定,其中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者68例,占85.00%(68/80),腺淋巴瘤12例,占15.00%(12/80);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MR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的特异度为75.00%(9/12)、敏感度为89.71%(61/68)、准确性为87.50%(70/80);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多形性腮腺瘤主要分布在上极浅叶部,且数量上呈单发性,形状不规则,肿块以≤3cm较多,边界清晰,囊变率较高。结论 MRI具有快速、无创、便捷等优势,且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较高,MR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医师提供丰富、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形态圆形或卵圆形13例,结节状浅分叶8例。密度高于腮腺,较均匀17例,不均匀4例,均未见钙化。结论边界清楚,密度高于腮腺,均匀或不均匀的肿块是腮腺混合瘤CT表现特点,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癌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癌患者52例,均应用MRI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癌MRI诊断结果。结果:MRI准确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癌47例,准确率97.12%(47/48),其中1例误诊为腺淋巴癌;MRI准确诊断腺淋巴癌4例,准确率100.00%,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均不显著(P> 0.05);腮腺多形性腺癌MRI影像分析得知,MRI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楚,有包膜,信号不均匀,瘤体内可见条索状低信号的胶原纤维间隔或低信号钙化灶。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明显增高且信号不均匀是多形性腺瘤的特点。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癌采用MRI检查,诊断快速且具有无创的特点,诊断准确性高,为腮腺多形性腺癌提供了较高的诊断价值,为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MRI在诊断咽旁间隙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咽旁间隙肿瘤的MRI特点,评价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咽旁间隙肿瘤20例,全部行MRI检查,18例行增强MRI检查,结果:腮腺深叶来源肿瘤9例,良性混合瘤5例,恶性肿瘤4例,肿瘤与腮腺深叶间的脂肪间隙消失。颈内动脉无或向后稍移位,颈动脉鞘来源肿瘤10例,与腮腺深叶间的脂肪间隙存在,颈内动脉均明显向前移位,其中神经鞘瘤8例,迷走体瘤2例;后者可见明显流空,来自三叉神经的神经鞘瘤1例,与腮腺深叶的脂肪间隙存在,颈内动脉无移位。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主要来自腮腺深叶和颈动脉鞘,MRI是鉴别咽旁间隙肿瘤最可靠的影象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超声诊断老年腮腺肿瘤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应用高频探头对135例55-79岁老年患者进行常规腮腺超声检查,记录肿瘤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35例腮腺肿瘤患者中,超声诊断提示良性肿瘤95例,恶性肿瘤15例,炎性25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93例(其中腮腺混合瘤59例,腮腺淋巴瘤28例,腮腺囊腺瘤6例),恶性18例,炎性2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良性97. 89%,恶性83. 33%,炎性96. 00%。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老年腮腺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优势,从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情况来初步判断良性、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腮腺混合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肿块,圆形、卵圆形16例,分叶7例,密度高于腮腺,较均匀14例,不均匀9例。结论: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是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特点,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与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要点,以提高影像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率。方法收集有完整手术或穿刺病理记录的17例患者的资料,其中14例为腮腺Warthin瘤,3例影像报告Warthin瘤但病理证实为混合瘤病例。患者均采用常规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数目、形态特征、密度、强化特征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对所有病灶平扫、动脉期、延迟期CT值进行详细测量,并对病灶所在腮腺腺体CT值进行测量。结果14例Warthin瘤中,男11例,女3例;中位年龄64岁。单侧单发病例7例,单侧或双侧多发病例7例;位于浅叶后下部11例;边缘清晰13例;病灶最大径>3 cm 7例。平扫均为高密度病灶。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8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2例,延迟廓清11例。结论腮腺Warthin瘤是腮腺较常见肿瘤,其CT表现具有良性肿瘤的特征,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易出现单或双侧多发病灶,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出的延迟廓清有一定的特异性,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多可于术前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嗅沟脑膜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6例,年龄29~59岁,平均48岁。行CT检查3例,MRI检查8例,均为增强扫描。分析CT、MRI影像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瘤灶起源于颅前窝嗅沟,多数密度或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大部分病例出现脑膜尾征,少数伴钙化、坏死、囊变。邻近颅骨受累时引起骨质增生或受侵。结论:起源于嗅沟的脑膜瘤均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嗅沟骨质及其脑膜影像改变的显示,对瘤灶起源具有重要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MRI优于CT,但CT对钙化和骨质改变显示优于MRI。  相似文献   

13.
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和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和CT、MRl征象。12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15例均表现为睾丸内软组织肿块,无钙化及脂肪成分,10例密度/信号不均匀,5例密度均匀。CT平扫肿瘤密度稍低于肌肉密度,增强扫描肿块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以周边部强化明显。MRI平扫肿瘤T1WI呈不均匀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CT及MRI检查在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了解其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术前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CC患者29例,其中15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及附属征象。结果:29例ICC,共检出32个病灶,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7个病灶,平扫仅1个病灶表现为混杂密度,其余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0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未见强化,门脉期显示12个病灶呈渐进性强化,5个病灶强化减退。MRI共检出17个病灶,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6个病灶呈边缘环形或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15个病灶瘤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个病灶瘤体边缘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减弱。附属征象包括胆管扩张15例,局部肝包膜凹陷2例,肝叶萎缩1例,门静脉癌栓4例。结论:ICC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ICC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腮腺Warthin瘤的CT、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腮腺Warthin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7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男33例,女4例,年龄45~82岁(平均55.5岁),55岁以上29例(78.4%);有20年以上吸烟史27例(73%)。37例共53个瘤灶,25例为单发,8例为单侧多发,4例为双侧多发。肿瘤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79.2%),呈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平均长径约2.8cm。CT平扫(21灶)肿瘤呈实性(11灶)或囊实性(10灶),实性部分呈稍高密度;MRI检查(32灶)T1WI瘤灶均呈低信号,压脂T2WI呈稍高混杂信号(27灶),内可见裂隙状或圆形长T1、长T2信号,16灶T1WI瘤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17例27灶)动脉期呈中等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18灶见包膜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6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患者,对38例行CT检查,其中29例行3D VR血管重建;对27例行MR检查,其中16例行三维对比增强MRA(3D CE-MRA)检查。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内部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 结果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颈内动脉瘤、淋巴结转移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腮裂囊肿及腮裂囊肿合并感染的CT或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血管瘤、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及支气管囊肿罕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使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侧移位。淋巴结病变使颈动静脉向内或前内侧移位。颈动脉体瘤和颈内动脉瘤使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但颈内动脉瘤使受累血管呈瘤样增粗,CTA或MRA可直接定性诊断。 结论 CT和MRI分别结合3D VR血管成像和3D CE-MRA是定位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根据平扫和增强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可对大部分孤立性病变做出定性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影像学诊断(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分析3例韧带样纤维瘤的病理起源、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结果典型的韧带样纤维瘤表现为较均质的、沿着肌纤维生长的单发病灶。CT表现为肌肉密度均质肿块,增强后病灶不规则强化,境界较清。MRI信号较复杂,但对病灶周围组织的侵犯及改变的评估具有优势。结论韧带样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可以作出诊断,MRI对手术切除范围的评估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40岁,平均32岁)。6例CT检查,3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胸椎3例,腰椎1例,骶椎2例。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加权成像为低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等。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侵袭性强、生长活跃、易复发等特点,结合CT、MRI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及时诊断,且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定期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提高对颅内绒毛膜上皮癌影像学诊断和认识水平。方法3例经病理证实颅内原发绒毛膜上皮癌患者,鞍区1例为女性,松果体区2例均为男性;行CT和MRI头部扫描。结果鞍区占位CT显示鞍上池不规则团块状、边界清楚高密度病灶。MRI显示肿瘤向下延伸,垂体受压,鞍底塌陷;向上三脑室前部受压;向前颅窝底侵犯额叶底面;增强肿瘤呈不均匀轻度强化。松果体区占位CT显示呈不规则、分叶状、高低混杂密度影,结节状钙化位于肿瘤边缘;MRI显示松果体区不规则团块状、不均匀混杂T1、T2异常信号;第三脑室后部、中脑顶盖受压变形,幕上脑积水;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病理证实为颅内原发绒毛膜上皮癌。结论颅内原发绒毛膜上皮癌影像学缺少特征性表现,但由于肿瘤血供丰富、容易侵蚀血管,增加了手术难度。术前若能根据肿瘤影像学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得出较为正确诊断,为手术治疗方案确立和术中出血情况估计提供可靠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患者的CT、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32例SDC患者的影像学、临床及病理资料,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度、信号、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及转移情况等.结果 32例SDC患者中,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