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治疗方药;乌梅、白芍各20克,黄芩、黄柏、厚朴,木香各10克,水煎服,4—5小时一剂。加减运用:胆道蛔虫症加槟榔10克;胆石症加金钱草20—30克;炎症明显者加连翘20克,地丁20克;呕恶者加半夏10克,生姜6克;阳明实热证大便燥结者加大黄10克;老年便秘加当归10克,麻仁20克;肝气郁结加香附子12克,柴胡10克。病案:1、谢某,男,8岁,学生。1986年4月11日以腹痛就诊。言上午在校时突然上腹部剧痛,呕吐蛔虫一条。诊见面黄肌瘦,下唇系带处有粟米状小  相似文献   

2.
笔者自拟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0例,两天内治愈者7例,4天内治愈者13例(其中4例同时加用驱蛔灵3克,一次顿服),简介如下: 方药及用法:茵陈30克、槟榔30克、使君15克、花椒(川椒为佳)5克、细辛3克、干姜10克、延胡(醋炒)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川楝子10克、大黄5克。并发胆道感染者,本方加银花15克、栀子15克、黄芩10克、金钱草30克;大便结燥加芒硝5克,一次冲服。上方加水适量煎15分钟后约200毫升,分  相似文献   

3.
方药组成:柴胡12克、乌梅12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郁金12克、大黄10克、花椒6克、苦楝根皮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小儿剂量减半。功效:清热利胆、杀虫止痛。适应症与加减:适用于胆道蛔虫症属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用通下杀虫法即大承气汤合杀虫药物配伍治疗胆道蛔虫和肠蛔虫,均收到满意的效果,一般一剂而愈。兹举二例如下: 例一,张××,男,5岁,83年1月20日入院。腹痛已三日,呈阵发性,脐周为甚。腹部隆起,可见肠型,扪之有索状肿块。呕吐,时而吐蛔,不能饮食,大便少,舌苔黄厚,脉弦紧,诊为肠蛔虫。治以理气止痛,杀虫通便,方用大黄10克、枳壳15克、芒硝30克(分六次冲服)、厚朴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乌  相似文献   

5.
嗜睡病一例     
宋××,女,52岁,初诊日期1980年3月10日.患者精神不振,头昏乏力,嗜睡欲卧,已有年余.近半年来在就餐时也可睡着而摔碎饭碗.食欲正常,大便不实,脉象沉虚而缓,舌质稍淡无苔,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处方:黄芪20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麻黄2克.水煎服五剂,其病霍然而愈.  相似文献   

6.
笔者多年来以“伤寒”方与时方配合应用的经验介绍于下: 一、小承气汤合乌梅下蛔汤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宋××,男,6岁。1979年10月15日诊。患儿脐周疼痛三天,呕吐,不能进食。一医予藿香正气水一瓶,服之无效。大便五天未行,不排气,且叶出蛔虫四条。检查:腹膨胀,可见肠形,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面有白斑,苔淡黄而腻。腹部透视见多个梯平面,诊断为蛔虫性肠梗阻,予小承气汤合乌梅下蛔汤,药用:枳实12克,厚朴10克,大黄12克(后下),乌梅15克,川椒5克,干姜5克,川柏5克,槟榔10克,沉香5克,桃仁5  相似文献   

7.
胆道蛔虫病目前已成为外科急腹症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本病的文献很多,安病数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1956年曾宪九氏就提出进一步研究胆道蛔虫病的呼吁。福安地区胆道蛔虫病相当常见,在1958年1月至7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16例,均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吐虫史、上腹部阵发性痉孪性疼痛,胸骨剑下心窝部有明显之压痛点,十二指肠引流找到着色较深的蛔虫卵等而获得正确之诊断。有九例手术证明胆道中有蛔虫存在,最多的有37条,一般为1—4条,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  相似文献   

8.
自1990年以来,自拟安蛔驱蛔汤为主,治疗小儿蛔虫病28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8例中,胆道蛔虫8例,肠道蛔虫20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14岁;住院10例,门诊18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例肠道蛔虫病达半年之久。2诊断标准胆道蛔虫病:(1)突发的阵发性剧烈腹痛,过后如常或缓解;(2)右上腹或剑突下局限性压痛;(3)B超可见胆管扩张或线状回声。肠蛔虫病:(1)上腹至脐周疼痛,反复发作,应用解痉止痛药不满意;(2)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3)唇内可见粟粒大小灰白点。上述标准,每病只要具备其中二项即可诊断。3方药组成及用法方药:乌梅9g、川椒5g、…  相似文献   

9.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乌梅丸,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10例,全部治愈。方剂组成:乌梅、川楝子、木香各10克、细辛、大黄各6克,槟榔、柴胡各12克,枳实15克,  相似文献   

11.
胆道蛔虫病目前已成为外科急腹症的重要课題之一,有关本病的文献很多(1—15),发病数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1956年曾宪九氏就提出进一步研究胆道蛔虫病的呼吁(5)。福安地区胆道蛔虫病相当常見。在1958年1——7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16列,均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狀——吐虫史,上腹部陣发性痙攣性疼痛,胸骨劍突下心窩部有明显之压痛点,十二指腸引充液找到着色較深的蛔虫卵等而(?)得正确之診断。有9例手术証明胆道中有蛔虫存在,最多的有37条,一般为1—2条,手朮后症狀立即消失。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自制“驱蛔汤”治疗蛔虫病86例,其中胆道蛔虫11例,肠道蛔虫66例,蛔虫性肠梗阻9例。经治疗后,除1例胆道蛔虫并发阻塞性黄疸服药2剂无效外,其余均治愈。其中71例服1剂痛止、2剂排虫,14例服3剂而愈。乌梅20~30克,花椒3~5克,大黄5~10克(后下),枳壳3~6克,黄连2~5克,鲜苦楝根白皮(去粗皮)30~60克。一日1剂,水煎,日分二次服。有中焦寒象者加干姜3~5克,大便溏者大黄减量。郑××,女,10岁。1983年3月25日入院。患儿两天前感脐周隐痛不适,一天前突发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疼痛,痛及右肩,时欲呕吐,曾吐蛔虫1条。纳差便结。体查:剑突下偏右轻度压痛,腹软,可扪及条索状物。脉弦缓,舌淡苔薄白。诊为胆道蛔虫。取上方,1剂痛  相似文献   

13.
<正> 余十多年来,用自拟制蛔利胆汤治疗胆道蛔虫97例,收效满意。药物组成:使君子15克,槟榔15克,苦栋皮10克,乌梅20克,川椒10克,大黄15克,木香10克,白芍30克,茵陈10克,公英10克,胆草10克。药物水煎后,与醋25克混合服之。疼痛很快缓解待痛定后,急服驱虫药以驱虫。  相似文献   

14.
腹部术后的腹胀多由胃肠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较常见。笔者以“补气治胀”法,用补中益气汤治疗14例,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升麻5克,柴胡5克。加味: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壳;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沙参、麦冬;腹痛加白芍、川楝子;反胃欲吐加姜半夏、苏梗;纳呆加砂仁、炒谷芽、炒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1991年~1998年间共收治胆道蛔虫病人30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8~50岁,平均31岁.女19例,男11例;发病时间为上腹绞痛阵阵加剧半小时~1天.临床表现为腹部软,剑下或右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腹部绞痛.部份病人大便中有蛔虫卵,既往有蛔虫病史,或爱吃泡菜、凉菜或有类似病史,均以彩超或B超诊断为胆道蛔虫.  相似文献   

16.
胡某,男,35岁。因上腹痛、腹胀半年于1990年4月22日入院。入院后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报告:“服钡后见膈下食管相对延长,钡剂呈环绕征,胃呈‘蜷虾状’,大小弯倒置,胃角反向,胃窦部,十二指肠呈悬挂征象。诊断:胃扭转(纵向型)”。症见:矮胖体型,外向型性格。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缓。病由肝气犯胃,气机逆乱所致。由于刻下病人思想负担较大,怕药物不能转复,故先予思想开导,以树立起患者治疗的信心。遂处方如下:柴胡10克白芍40克枳实15克甘草10克大黄10克厚朴15克白术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1剂,肠鸣辘辘,矢气频作,腹痛腹胀减轻,但大便未解;又服5剂,腹痛止,腹胀亦愈,大便每日1次,略稀;病人信心倍增,遂继  相似文献   

17.
我院内科采用括蔞薤白半夏汤配合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十三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材料较完整的九例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一、诊断标准 1.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 2.剑突下或右上腹部有压痛,但腹肌柔软。 3.吐出蛔虫或大便中发现蛔虫卵者。 4.十二指肠引流、胆道引流液中发现蛔虫卵者。  相似文献   

18.
用茵陈60克、乌梅加克,水煎服。治疗胆道蛔虫症获得满意效果。如刘某某,'易3。岁。:。90年4月:8日初诊。患者因右上腹剧痛而来我院急诊科求诊,自觉痛引右肩脚背,且有钻顶之感。身体路缩,苦不堪言,舌苔黄腻,质红,脉弦。T36.8℃,B P16/ioKpa,莫非氏征(+),血Rt.WBCg.7又10,/L,N74,L26。考虑为"胆道蛔虫症"。先后予以"4一2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静滴氨节、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酸醋。3小时以后痛仍不止。以茵陈60克、乌梅30克,煎汤频服,约半小时后剧痛渐止。翌日B超检查胆总管下段可见蛔虫阴影。自感右上腹仍隐隐作痛,口苦,小便黄,舌脉同前。继合用大柴胡汤调治而愈。祖国医学认为:"蛔得苦则下,得酸则伏。"茵陈苦寒,乌梅酸温,两药合用,深合其意。药理研究:茵陈具有利胆汁、麻痹蛔虫的作用,乌梅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秘。故此方用于胆道蛔虫有卓效。 (关键词胆道蛔虫症茵陈乌梅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自拟胆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一、药物组成:乌梅15克炒花椒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白芍30克木香12克枳壳15克郁金15克苦楝根皮(去粗皮)15克大黄(另包、后下)10克(系成人剂量,小儿酌减)。上药用冷水浸泡20分钟,用火煎熬,沸后15分钟放入大黄(用纱布或白布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 1989年 10月~ 1996年 10月运用自拟“胆道驱蛔汤”,对 68例胆道残留蛔虫进行了随诊治疗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68例中 ,男性 2 6例 ,女性 4 2例 ;年龄最小 8岁 ,最大 4 6岁 ,平均年龄 2 8岁 ;病程最短 4d,最长 2 0 d,平均 10 d。全部病例均为首次发病 ,经住院综合治疗 ,B超确诊蛔虫死于胆道 ,阵发性上腹疼痛转为胀闷痛。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胀闷 ,呃逆时症状缓解 ,嗳气纳差 ,巩膜轻度黄染 ,大便不畅 ,舌暗红苔黄或厚腻 ,脉弦。2 治疗方法 :胆道驱蛔汤组成 :柴胡 15g,枳实 10 g,厚朴 6g,川楝子 6g,槟榔 15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