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64-765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将医学与心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科学,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探索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被誉为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心理活动(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发病、疾病诊治、预防养生等方面的论述.本文将近几年关于《黄帝内经》中蕴涵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容及其研究情况做出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浅谈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心理,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和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是所有精神活动的总称.中医心理学,则是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实际运用的一门学问.中医心理学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医学文献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也为中医心理学理论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到了宋金元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贫困,疾病丛生,促使医家们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学术探讨,形成了学术争鸣时期.中医心理学思想在这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陈无择提出了著名的三因论,把情志病因明确为七情.金元四大家受<内经>启发,并将<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学说中去,形成了各自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充盛与否关系着不同年龄阶段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依据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特点提出如下养生原则:1)顺应自然,整体协调;2)调补脏腑,分段施养;3)形神共养,动静结合。这些原则又经后世医家继续完善、发挥,逐渐形成了中医养生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医体质学说强调不同体质的形成与先天、情志、饮食及外感疫疠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较为准确地解释了《黄帝内经》所阐述的体质发病观、"因加而发"发病观、"两虚相得"发病观及伏邪发病观的内涵。通过对中医体质学说与诸发病观联系的探究,可以指导临床体质相关疾病的诊治分析,同时"过用致病"之说对中医体质养生亦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理变化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中医学的心理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个系统和组成部分。中医学强调心理特征的两极差异性,把心理特征分为阴、阳、水火、刚柔、勇怯两种对立的类型。中医学认为,人们的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很大,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发病特点也不相同。情志致病多是功能性疾病,是引起其他疾病的内因。  相似文献   

6.
《内经》.又称《黄帝内经》,该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大约在西元前五世纪至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专着。《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论述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以及预防、治疗法则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着作。  相似文献   

7.
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的建构中,特别是在建立人体生理、病理理论时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广泛撷取自然、社会、人事之象来类比人体,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日常居住的房屋建筑。故对"宫"、"舍"之象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人体生理、病理学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有着丰富的气象医学思想。其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病因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均与自然气象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在疾病的诊治和养生等方面,均应顺应自然气象变化的规律,方能取得良好的诊治效果,以达到最佳的养生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气机升降出入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用药上的影响,人体与自然界气机运动的协调统一,药物气味厚薄与阴阳升降的联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关于升降沉浮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认为《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失调则会导致相应的病理病势趋向,提出了治疗用...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到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中,把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心前移,控制疾病进程的关键环节,使患者整体状态及肾脏微观病理得到有效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还能有效提高其知晓率、早期诊断率及治疗率,阻止本病向终末期肾脏病发展,对于改善慢性肾脏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定义、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阐述,为痹证类疾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论证硬皮病所属的痹证范畴可囊括《黄帝内经》中各类五体痹、五脏痹等,以《黄帝内经》痹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和现代病理机制,从邪、虚、瘀和疾病传变等角度,探讨硬皮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七情学说"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对情志刺激的致病性和所引起的疾病及其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论述。近年来 ,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蕴涵的丰富的情志学思想及其内容的研究 ,有了很大的进展。1.“七情”致病的原因“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为主要状态的情感反应 ,属于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只有突然的、强烈的、持久的超过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 ,才会造成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暴怒伤阴 ,暴喜伤…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人体月节律相月诊治疾病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质彬 《中医研究》2007,20(8):12-14
中医运用月节律诊治疾病,是以人体生理病理活动节律同月亮明晦变化相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历代根据月亮盈亏制定的施治法则惜未引起临床上足够的重视,故其研究者不多,有关论述甚少,但随中医时间医学的发展,利用时空诊治疾病,越来越引起重视,笔者兹将运用人体月节律诊治疾病的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语涵  李莉 《新中医》2017,49(3):157-158
<正>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堪称中国第一养生宝典。治未病理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一直指导着其临床实践。张景岳在继承这一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生殖医学的发展上亦多有记述,散在于不同篇章中,其内容丰富,为后世中医生殖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解剖生理、发病、疾病诊治、相关病证治疗及调养之道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阐发.  相似文献   

16.
为厘清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与《灵枢·大惑论》理论体系的关系,从理论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别探讨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和《灵枢·大惑论》的理论体系并比较二者的异同。结论认为,从理论内容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与《灵枢·大惑论》理论的内容基本相同。但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内经》中的眼病诊治思路强调考察病变的配属,而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诊治思路强调考察眼部结构或功能病变的因果关系。即《内经》的诊治思路中不仅强调疾病机制,更重要的是重视诊治疾病的关键,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诊治思路只强调考察眼部疾病的机制。造成现代中医五轮学说理论结构与《黄帝内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中医五轮学说受西方医学思想的影响。厘清了这一点,无论是对五轮学说的研究,还是中医眼科理论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理论发展的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心理和行为的生理基础的认识,决定了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对象。本文通过对相关经文的解读,阐述了《黄帝内经》对心理活动之生理基础的认识,认为脏腑及脏腑之气血阴阳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中医在心理疾患、心身疾患以及精神障碍等临床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因时制宜”是中医指导临床诊治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形成的。该原则早在《内经》时代即已提出,后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诊治疾病注重因时制宜,可提高诊断与治疗效果。因此,历代临床医家不断探索,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明朝医家薛已的《校注妇人良方》(以下简称《校注》)中即记载了大量运用时间节律诊治疾病的内容,对临床因时制宜诊治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故予探讨。一、因时诊断现在教科书上对中医“因时制宜”原则多介绍其在治疗上的指导意义,而对其在诊  相似文献   

19.
病理心理学主要探讨致病的原因和机制,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本文拟对《黄帝内经》的病理心理学思想进行研究,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心理学思想遗产,希望能够为现代医学、临床心理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1前言《黄帝内经》在继承先秦心理学思想和成就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引入到医学领域,指导体质分类、人格划分、病因判断、病机分析、养生长寿、疾病康复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中医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成为医学心理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