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11月接收疑为肺动脉梗塞的25例患者进行DSCT诊断,获得140 kV、80 kV及两者融合的3组横断面原始图像,将140 kV和 80 kV两组图像输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DE),获得 DE灌注图像(DEPI);将融合图像输入三维软件获得血管 MPR 图像 (V2MPR),综合DEPI与V2MPR直接显示栓子,由2位资深医师对V2MPR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25例患者DS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V2MPR图像显示有区别,肺动脉、栓子、图像整体观显示不同,13例具有明显的低灌注区;DEPI中肺动脉干、叶动脉及部分段肺动脉内栓子均引起低灌注区,其余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未见明显灌注改变.结论 DS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能对肺动脉栓塞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肺实质灌注成像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新举  张广宇  孙宁  李雯  高煜  纪俊雨 《河北医药》2008,30(12):1885-1887
目的通过肺实质灌注成像的研究,以期获得真实反映肺实质微循环正常状态图像及参数的方法;探讨肺实质灌注成像在除肿瘤外与肺实质微循环状态改变有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正常人选取不同参考点进行肺实质灌注成像形测灌注值;40例正常人双肺依灌注参考点分为上腔静脉(16例)、右心室(7例)、肺动脉(17例)3组。对15例肺栓塞患者行肺实质灌注成像。15例肺栓塞患者中5例有治疗前后肺实质灌注成像对比。结果40例正常人双肺3组不同参考点灌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肺栓塞患者灌注值异常,13例肺栓塞患者与7例正常人(右心室参考点)比较BF、BV、P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肺栓塞患者治疗后灌注图像有显著改变,灌注参数趋于正常。结论肺实质灌注成像能准确反映肺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在肺栓塞诊断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宝石CT肺组织碘基图对肺栓塞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2例肺栓塞患者临床治疗前后分别行宝石CT增强扫描,获得肺组织碘基图,定量测定肺组织碘基图中碘含量的值,通过配对t检验观察治疗前后肺组织碘基图中碘含量值的差异。结果12例肺栓塞患者前共发现38处栓子,栓塞区肺组织碘基图示碘含量均值为1.51±1.72(100ug/cm3);临床治疗后复查宝石CT,治疗前的38处栓子中有22处体积较治疗前变小或者消失,碘含量均值为11.32±4.16(100 ug/cm3)。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P<0.0001)。结论宝石CT肺组织碘基图通过对肺组织碘含量的定量测定间接反映了肺血流灌注情况,能够为肺栓塞的疗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淋巴瘤患者及30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双源C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量资料,比较两者的CT值、碘覆盖值(CToA)、标准化平均碘浓度(NIC)、碘浓度差(IC)、碘浓度均一化比值(HRIC)及单能谱图像上淋巴结CT值差别。组间行双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结果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淋巴瘤组淋巴结的平扫CT值、动静脉CT值分别与平扫CT值差值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瘤组淋巴结,3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CToA、IC、HRIC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瘤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NIC无显著差异(P>0.05)。淋巴瘤组淋巴结在单能量图像上CT值较转移性淋巴瘤组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能谱成像可提高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瘤的检出及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郑历明  耿左军  冯平勇 《河北医药》2008,30(10):1491-149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彩色图像的应用对段以下肺栓塞(PE)诊断的价值,减少肺栓塞的漏诊.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肺栓塞的72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CTPA),对其中26例未发现肺栓塞的图像进行后处理,首先对过滤的容积资料进行彩色编码,然后覆盖在原始图像上,分别通过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任意斜面的彩色编码图像显示肺实质密度的分布.结果 26例患者的原始横断面图像均未见明显肺栓塞,而彩色编码图像显示低灌注区14例,进一步对低灌注区域进行多平面重建(加巩)、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发现在原始横断面图像未观察到的细小肺动脉栓塞10例.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彩色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显示肺组织中由于栓塞动脉远端灌注减少而导致的低灌注区.进而发现细小的栓塞肺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肺通气灌注显像(V/Q)与64排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肺栓塞(PE)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疑诊肺栓塞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比较V/Q显像与CTPA对该类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36例患者最终诊断为肺栓塞,V/Q显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7%,85.7%及90.0%;CTP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9%,92.9%及90.0%;两者定性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率为80.0%。结论肺通气灌注显像与64排CT肺动脉造影在定性诊断恶性肿瘤患者肺栓塞方面各具优势,应相互结合用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第二代双源双能量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不同辐射剂量下CT图像质量的差异性。方法筛选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CTPA检查,每组40例,其中A组管电压80/Sn140KV检查,B组管电压100/Sn140KV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肺动脉主干、肺动脉段、背部脂肪CT值等指标,并对CT影像治疗进行主观评分,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剂量(ED)等。结果 A组患者肺动脉平均CT值、平均CNR指标明显高于B组(P<0.05),主观CT影像质量评价结果显示A组与B组评分无显著差异,但A组ED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双源双能量螺旋CT肺动脉成像选用80/Sn140 KV扫描在获得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CT影像同时,可大幅度降低患者检查过程中所受辐射剂量,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灌注SPECT/CT显像对术后可疑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行肺灌注SPECT/CT显像的术后可疑肺栓塞患者105例,根据《2008版欧洲急性肺栓塞诊断治疗指南》推荐的Wells评分,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分为高度危险组49例、中度危险组35例及低度危险组21例。栓塞肺段判断标准:沿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楔形或片状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CT图像上相应部位无其他导致肺段血流灌注减低的病变。计算3组诊断肺栓塞的阳性率。结果高度危险组35例诊断为肺栓塞,阳性率71.4%(35/49);中度危险组12例诊断为肺栓塞,阳性率34.4%(12/35);低度危险组3例诊断为肺栓塞,阳性率14.3%(3/21)。3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 P<0.05)。高度危险组发现稀疏或缺损肺段或亚肺段195个,其中诊断为栓塞肺段153个;中度危险组发现稀疏或缺损肺段或亚肺段55个,其中诊断为栓塞肺段41个;低度危险组发现稀疏或缺损肺段或亚肺段25个,其中诊断为栓塞肺段13个。结论术后患者Wells评分为高度危险或中度危险时,推荐行肺灌注SPECT/CT显像明确是否存在肺栓塞,以指导临床尽早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当Wells评分为低度危险时,可暂不进行肺灌注SPECT/CT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窦口鼻道复合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副鼻窦CT扫描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行DSCT双源模式双能量成像扫描,50例行单源模式常规剂量扫描。记录扫描窗口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评价OMC区域内中鼻甲、钩突、上颌窦开口、筛漏斗、额隐窝、筛板6个重要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显示情况。比较2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及不同扫描条件下所得图像质量显示正常结构及解剖变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扫描,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获得的图像及融合图像均能清楚显示OMC区的细微结构,图像质量良好,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比较,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常规剂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18.26mGy,双能量成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7.54mGy,较常规剂量扫描下降58.71%,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辐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我院灌注成像成功的6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其中恶性30例(恶性组),良性30例(良性组)。患者均无对比剂过敏史,能配合扫描。结果以主动脉作为输入动脉时两组间四项灌注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肺动脉做输入动脉时两组间只有两项灌注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时,要依据疾病的恶性与良性选择输入动脉,依据孤立性肺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结合灌注参数以及病变形态学变化可以综合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性与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56层与64层螺旋CT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在进行256层螺旋CT以及64层CT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并对其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平均扫描时间及平均造影剂使用剂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均为100.0%,在噪声、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扫描长度方面,256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256层螺旋CT平均造影剂用量为(4.45±1.37)mSv,64层螺旋CT为(5.68±1.0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平均扫描时间256层螺旋CT为(3.68±1.29)s,64层螺旋CT为(7.6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3,P<0.01)。结论256层螺旋CT与64层CT都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但256层螺旋CT较64层螺旋CT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放射性造影剂的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探讨低千伏在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患者行DSCT上腹部强化扫描扫描,其中男22例,女18例。扫描完成后取得3组数据, A组融合图像(相当于120 kV)重建函数为D30(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B组和C组为80 kV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30和I30(迭代重建算法)。3组数据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分别测量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脏、脾脏、胰腺、腹膜后脂肪及肌肉的平均CT值及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对3组影像质量评级评分。结果A组和C组的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且均高于B组( P <0.05);门静脉主干、主动脉、脾脏的平均CT值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高于A组( P <0.05);门静脉主干、主动脉、脾脏的SNR 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均低于C组( P <0.05)。肝脏、胰腺的平均CT值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C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且均高于B组( P <0.05)。 A组和C组图像满足诊断率均为100%,高于B组( P <0.05)。结论80 kV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可得到质量满意的上腹部强化扫描图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排与256层螺旋CT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中应用对比.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肺动脉栓塞16例,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256层螺旋CT组9例,16排螺旋CT 7例,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 两组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CT 值、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 256层螺旋CT组均优于16排螺旋CT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管球旋转速度为0.27 s,探测器宽度为8 cm,扫描速度较64排螺旋CT明显提高.通过对16排与256层螺旋CT在肺动脉造影用于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对比,256层螺旋扫描时间平均为3.26 s,降低扫描时间对于危重患者,特别是不能长时间屏气患者尤为重要.256层螺旋CT在图像质量及肺动脉平均CT 值、信号噪声比、对比度噪声比优于16排螺旋CT但无显著差异.总之,256层螺旋CT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中能够显著缩短检查时间,减少患者屏气时间,降低患者检查时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虚拟平扫(VNC)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双能量CT增强扫描。经liverVNC获得虚拟平扫(VNC)图像,由2名医师对VNC和常规平扫的图像质量及病灶显示情况进行评价,测量双肾病变区平均CT值、SNR及辐射剂量,并进行比较。结果VNC图像在病灶显示方面完全满足诊断要求,与常规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钙化灶在VNC显示较常规平扫体积缩小。所测量各部位VNC平均CT值与常规平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t检验对比分析VNC与常规平扫选在肾实质、腰大肌、主动脉及肾占位的图像,虚拟平扫(VNC)SNR低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单期CTDI、DLP、有效剂量ED分别为(12.64±3.74)mGy、(464.50±207.37)mGycm、(6.96±3.11)mSv,均低于常规平扫的(17.52±2.12)mGy、(640.94±195.26)mGycm、(9.16±2.92)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8、4.842、2.588,P均〈0.05)。结论对与肾脏占位性病变,第二代双源CT可提供高质量虚拟图像.并且将明显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并研究其对栓子的显示情况,以提高对PE的诊断水平。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4月接收的127例PE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肺部CT平扫、胸部X线平片,比较4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并比较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部CT平扫、胸部X线平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观察、记录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主肺动脉、肺动脉干,叶、段、亚段肺动脉的分支数及栓子的类型、数量显示情况。结果 127例PE疑似患者经肺动脉造影确诊89例,除外38例;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阳性85例,阴性42例(其中假阴性4例);肺部CT平扫阳性69例(其中假阳性16例),阴性58例(其中假阴性36例);胸部X线平片阳性50例(其中假阳性13例),阴性77例(其中假阴性52例)。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肺部CT平扫、胸部X线平片(P〈0.05)。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共显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叶、段、亚段肺动脉3588支,肺动脉栓塞940支,栓塞率为26.2%。各动脉栓塞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段肺动脉(30.0%)〉叶肺动脉(29.4%)〉段肺动脉(26.8%)〉左/右肺动脉(12.2%)〉肺动脉干(8.1%)。栓子类型从大到小依次为:偏心型(497)〉附壁型(155)〉中心型(154)〉完全堵塞型(134)。结论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PE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能清晰地显示栓子的类型和数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定量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对32例临床资料证实的肺癌(包括鳞癌10例,腺癌18例,小细胞肺癌4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行CT灌注扫描,经灌注软件处理,显示血流灌注图,人工勾画感兴趣区,获得瘤周水肿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CBV),肿瘤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并与对侧脑组织相应的灌注参数和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移瘤瘤周水肿区的局部脑血流量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且近瘤周水肿区比远离肿瘤的水肿区的局部脑血流量要低,提示为血管压迫性水肿;肿瘤PS值明显大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并且3种类型的肺癌其脑转移瘤的PS值无明显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能定量脑转移瘤的血供状态,检测出瘤周水肿区的低灌注状态和肿瘤高血管通透性,动态检测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准确估计临床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肺栓塞(PE)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将PE患者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cT扫描检查,以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指标,计算cT扫描检测的敏感度,比较2组栓塞指数。结果cT扫描与肺动脉血管造影诊断PE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栓塞指数为(55.34±19.8)%高于对照组的(20.9±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速度快、敏感、无创,对肺栓塞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呼吸双相高分辨率CT肺定量指标与肺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54例COPD患者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5例、中度组21例、重度组19例及极重度组9例,四组均行呼吸双相全肺高分辨率CT检查,检测深吸气末、深呼气末肺密度、呼吸双相肺密度差及肺容积,分析肺密度与肺容积和肺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患者深吸气末与深呼气末肺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7、9.89,均P<0.05);四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5、0.89、7.89、13.76、16.67,均P<0.05);随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深吸气末与深呼气末肺容积均相应增加,但四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6、13.28、11.47,均P>0.05);胸部重建后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肺容积与FEV1、FVC、FEV1/FVC有明显相关性(r=-0.071、-0.083,r=-0.713、-0.542,r=-0.622、0.639,均P<0.05);深呼气末肺容积与残气量占最大肺总量百分比预计值间有明显相关性(r=0.622,P<0.05);深吸气相肺密度与FEV1/FVC、残气量值有明显相关性(r=0.539,P<0.05)。结论 COPD患者的呼吸双相高分辨率螺旋CT的肺定量指标与肺功能检测指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价COPD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与探讨无创呼吸机在肺栓塞导致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08年9月~2009年10月,选择本院呼吸科在肺栓塞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5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药物治疗+吸氧)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治疗组在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其pH值、PaO2,PaCO2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的改善,经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h其PaO2与PaCO2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插管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在肺栓塞导致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并减少了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 CT(DSCT)在法洛四联症中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证实的法洛四联症(TOF)患者36例临床资料,术前均行 DSCT 检查及超声心动图(Echo),DSCT 检查结果与 Echo 及手术所见对比,分析畸形检出的情况。结果36例患者 DSCT 心脏造影检查均能够作出准确诊断。对于 TOF 中4种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100%,TOF 合并其他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95.5%,高于 Echo。DSCT 在心内外的解剖畸形、双肺动脉及肺动脉瓣狭窄、体肺侧支循环方面比 Echo 有明显优势。结论探讨 DSCT 最佳重建显示方法;DSCT 能准确清晰地显示 TOF 的解剖形态以及为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