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及接受性,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防止艾滋病的蔓延.方法 将26例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毒感染者(HIV)和艾滋病(AIDS)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对其心理接受程度进行干预前后的分类比较.结果 性接触感染16例,干预前完全接受占19.23%,不完全接受占26.92%;干预后完全接受占38.46%,不完全接受占7.69%.吸毒感染6例,干预前后完全接受程度均为0.00%;不完全接受干预前为0.00%,干预后为3.85%.说明不同途径感染HIV/AIDS患者心理干预前后接受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心理干预对HIV/AIDS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HIV感染者/AIDS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截止2003年底,确定我国现有84万HIV感染者,8万AIDS病人。及时发现和掌握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心理障碍,做好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治疗方案的实施,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就艾滋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关怀干预措施,对感染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病人的心理需求,探讨心理干预对AIDS病人的影响作用.方法 通过对我所2004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187例AIDS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通过对AIDS病人进行心理干预,他们的心理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并能主动配合治疗.结论 医生对AIDS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心理干预,使他们尽快地建立起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挽救了家庭,挽救了生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住院AIDS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巧娟 《当代医学》2007,(13):103-104
通过对4例AIDS病人的6位陪护家属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情绪困扰,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放下心理包袱陪伴病人,增强了预防感染HIV的警惕性,增强了病人的自尊心和被爱的感觉,真正满足了AIDS病人和其亲属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5.
黄梅珍  谭薇  黄映淮  谢旭 《当代医学》2011,17(23):102-103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AIDS病人知觉压力的干预效果,寻找减轻患者知觉压力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跟踪调查112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干预前的压力源及知觉压力水平,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非干预组,9个月后再次调查其压力源及知觉压力水平,比较HIV感染者/AIDS病人压力源及知觉压力水平的变化。结果经心理干预后,干预组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BHLES评分及知觉压力评分均低于非干预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我国HIV感染者/AIDS病人承受着高强度的压力感,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能使患者得到适当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农村艾滋病(AIDS)病人或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营养知识知晓状况及干预效果。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使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48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营养知识调查,对其及家庭成员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后,选择43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效果评价。结果HIV感染者/AIDS病人营养知识知晓水平于干预后显著提高,影响干预前、后营养知识知晓的因素为态度与行为(P〈0.01)。结论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开展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非常必要,可促进该人群积极的态度与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HIV/AIDS患者的心理特点,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方法:利用艾滋病检测咨询中心,了解老年HIV/AIDS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关护理干预:帮助老年HIV/AIDS患者获得家庭、社会的支持,正确对待疾病,消除不良心理反应.结果:通过护理干预,除6例己死亡外,21例AIDS患者消除了消极心理,保持平和心态,坚持抗病毒治疗,6例HIV携带者能正确对待疾病,遵指导做好预防措施、定期检查.结论:老年HIV/AIDS患者存在严重不良心理反应,及时予相应护理干预,能帮助他们获得家庭支持、社会支持,消除消极心理,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联大特别会议2010年国家进展报告中估计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人数为74万左右[1],但是近两年我国累计报告的 HIV/AIDS 只有22~32万例[2],尚有4万多的 HIV /AIDS 人群未进行检测和治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存在。来自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羞辱和歧视使 HIV /AIDS 人群失去了经济和情感支持,不能公平享有医疗卫生服务,被迫失业,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内疚或负罪感,自杀倾向和自杀病死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3‐6],这不仅使 HIV/AIDS 人群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也成为社会综合防治艾滋病的重大障碍。在我国,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干预措施集中在通过大众传媒、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等提高人们的知识,增加大众对 HIV/AIDS 人群的可接受程度[7]。这些干预措施在短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研究发现,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能完全改善人们对 HIV /AIDS 人群的歧视态度,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很小[8]。国外对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如何降低 HIV/AIDS 人群感知到的羞辱和歧视,于是,强调感染者积极参与的干预项目是以后研究工作的重点。本研究以患者为中心,融合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理念,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反歧视干预模式,为进一步开展社区艾滋病反歧视干预活动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干预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心身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对108例深圳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HIV感染者/AIDS病人干预后,SCL-90在敌对和精神病症2项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8个因子和SCL-90总分、阳性总分、阳性均数、阳性项目数等4方面均低于干预前(P〈0.01)。WHOQOL-100评估在干预后,除了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性生活、交通条件和精神支柱等方面及领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5大领域及21个方面和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均高于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改善HIV感染者的心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HIV/AIDS病人心理关怀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HIV/AIDS病人的心理关怀和支持不仅影响着其生存/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对HIV/AIDS心理关怀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笔者分析当前国外在对HIV/AIDS病人实施全面关怀的具体做法和国内一些地区的尝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立以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为中心、全社会参与的心理关怀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无症状HIV感染者的心理特点,并对其进行有效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身心的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采用艾滋病生存质量量表(WHOQOL-HIV)作为工具,对108名无症状HIV感染者进行心理干预,并收集了他们的人口学资料、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等信息,比较干预前后无症状HIV感染者身心积分的差别。结果5:9%无症状HIV感染者存在心理压力,心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HIV感染者普遍存在心理压力,有效心理干预能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为全面防治艾滋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HIV感染者/AIDS病人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四川省HIV感染率和AIDS患病率较高的两个县(资中县和凉山州昭觉县)作为目标社区,在目标社区内共计调查了71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和97名健康者,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记录表收集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SAS和SDS评分高于正常对照(分别为t=5.343,t=5.272,P值均<0.001);HIV感染者/AIDS病人GQOLI-74总分、各维度分均低于正常对照(分别为F=36.512,F=2.386,F=11.046,F=31.616,F-34.235,P值均<0.01);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SAS和SDS评分与疾病状况、物质滥用、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存在明显相关性;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总分与疾病状况、社会支持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焦虑和抑郁情绪在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普遍存在,这些负性情绪主要与较多的疾病状况和物质滥用、较少的社会支持及较低的生活质量等因素有关;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这主要与较多的疾病状况、较少的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HIV感染/AIDS病人及家属的焦虑情绪,为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资料。结果:HIV感染/AIDS病人和已死亡病人家属的SAS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焦虑程度为中、重度的感染,病人的比例为16.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已暴露感染,病人的SAS值明显高于未暴露组;本人知晓已感染或已患病的SAS值明显高于不知晓组。结论:HIV感染/AIDS病人及家属的焦虑情绪非常严重,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别人群的特点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暗娼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此类人群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8年采用面对面方式对在重庆市涪陵区娱乐场所的暗娼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0.1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1.4%;86.4%的暗娼人群有性病相关症状,大部分未及时治疗。对暗娼人群进行的心理调查显示,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外,其余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结论应根据该人群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流行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公共卫生带来严峻挑战。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包括生物、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因此应采取综合性的控制措施,给予感染者心理支持和疏导,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高危行为,提供治疗和检测,有效遏制艾滋病快速蔓延的势头。  相似文献   

16.
马娜  王秀全 《吉林医学》2013,(31):6574-6577
目的:探讨基于ABC理论的心理干预法在降低护理人员艾滋歧视中的作用及效果,探索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为艾滋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所综合性医院的132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BC理论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进行调查,对比干预前后护士知识、态度、行为得分。结果: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总得分分别为(50.09±3.83)分,(61.04±4.88)分,相关态度总得分为(45.68±3.56)分,(56.34±5.61)分,艾滋病相关职业行为得分为(34.47±2.89)分,(35.09±2.80)分。比较干预前后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ABC理论的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身心问题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生活及心理现状,并根据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以及因父母身患艾滋病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找到合理有效的对策。方法:综述近五年来针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生活情况,如膳食营养,生长发育,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抑郁,自卑,受歧视等方面的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国家和地方所采取的措施,找出对改善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生活环境最有利的举措。结论:父/母患艾滋病或死于艾滋病后,儿童多身处贫困,学习成绩发生变化,甚至辍学,心理方面也比正常儿童存在更多的问题。因此,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需要经济和更多心理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family status and dilemma of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provide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Methods Con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re used to survey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111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AIDS patients from 4 provinces in China. Results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AIDS patients had strong mental stress. All of them hope to get support from their families; the most difficulty the subjects faced was economic poor. Conclusion It is a highlight to promote AIDS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AIDS patients can live quietly and happily.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from their 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is very important to HIV positive subjects and AIDS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