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目的研究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矫治轻度双颌前突病例后,上、下颌前牙及磨牙向拔牙间隙各自的牙移动量以及移动类型。方法收集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使用HX直丝弓矫治器,因轻度双颌前突求治而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病例26例,在头颅侧位片上,以治疗后猞平面、腭平面和下颌平面为参考平面,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切牙和磨牙向拔牙间隙移动量和移动类型。结果上颌拔牙间隙由前牙后移占(50.4±11.5)%,磨牙前移占(49.6±11.5)%;下颌拔牙间隙由前牙后移占(46.2--+10.7)%,磨牙前移占(53.8±10.7)%;上中切牙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上中切牙根尖点根方-4.28~11.96mm的范围内(5.00±5.27mm),下中切牙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下中切牙根尖点根方0.85-25.25mm的范围内(14.16±9.27mm);磨牙均为整体近中移动。结论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矫治轻度双颌前突,能较好地维持前牙的唇舌向倾斜度和前后向位置,并能较好地保持面部美观、微笑丰满度和后牙直立度,达到良好的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48例安氏Ⅰ类拔除四颗双尖牙,矫治后牙弓形态正常,牙排列整齐,覆盖覆正常,磨牙中性关系的完成模,进行了上下牙比率关系的分析,结果全牙比为90.55±1.69(mm),前牙比为78.96±2.81(mm),全牙比较不拔牙者小,而前牙比二者无明显差距。研究结果提示,由于拔除四个双尖牙后的全牙比发生了改变,治疗前需按修正后的全牙比进行正畸设计及预后分析,以利建立良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牙列轻中度拥挤病例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矫治后,对侧貌突度的改善情况。方法:牙列轻中度拥挤病例共17例,均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及模型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矫治后齿槽座的位置、大小、骨骼矢状向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维持了原有的上下基骨关系;IMPA 角、U1-PP 角分别减少了4.6°和12.16°,前面高 AFH 增加了2.1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IA 角平均增大了5.21°、Z 角平均增大4.15°,后面高 PFH(mm)平均增加了4.30mm、面高比 FHI 平均增加了5.62%,矫治前后此四项指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轻中度拥挤的临界病例,当侧貌协调或前突不严重时,拔除第二双尖牙矫治既能有效地解除拥挤,又能维持或改善软组织侧貌突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拔除上颌切牙及下颌双尖牙进行正畸治疗病例的正畸治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1名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拔除上颌切牙并同时需要拔除下颌双侧第一双尖牙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用电子游标卡尺进行模型测量,通过模型测量计算Bolton指数分析该类患者拔牙治疗后上下颌牙量的协调性。并通过患者的正畸治疗总结该类患者的治疗特点及矫治要点。结果:该类患者治疗后的Bolton指数分别为前牙比79.71%、后牙比91.75%,虽大于正常均数,但差异不大。11名患者上下颌牙量的不调量在0.5—2.82mm间。结论:拔除上颌切牙及下颌双尖牙治疗的患者,上下颌牙量基本协调,恰当的正畸矫治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各类拔除下颌切牙进行矫治的适应证选择和矫治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7例由于各种原因需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或还需配合拔除其它牙齿进行矫治的病例进行分析。其中伴有下切牙拥挤的成人轻、中度III类错病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前牙深覆盖的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病例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双尖牙及一个下中切牙矫治;由于上颌两个侧切牙过小引起Bolton指数不调病例拔除一个下颌切牙矫治;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变情况。结果病例矫治时间为19~26个月,17例病例治疗结束后拔牙间隙均全部关闭,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后牙咬关系良好。软组织侧貌得以改善。结论拔除下颌切牙矫治在诊断设计时应权衡利弊,严格控制适应证,在治疗过程中注重相应矫治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以获得良好、稳定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畸治疗中拔牙矫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拔牙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了解拔牙理念对拔牙比例的影响。方法:选择1995年-2000年400例恒牙期错He病例分为两组(1995年-1997年为第一组,1998年-2000年为第二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组拔牙比例是50.0%,第二组组拔牙比例是38.8%,安氏Ⅱ^1类错He拔牙比例较其他类型的错He高,两组分别是69.8%和68.8%,双尖牙的拔除占总拔牙数的百分比最高,两组分别为95.9%和94.3%。结论:1995年-2000年拔牙比例发生较大变化,拔牙比例减少主要受矫治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对Bolton指数的影响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 选取 4 3例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和 36例不拔牙治疗结果满意的病例 ,测量治疗后模型的牙齿宽度 ,计算比较其Bolton指数的差异 ;并计算不拔牙组在模拟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后的Bolton指数。结果  1 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满意的病例其全牙比小于不拔牙组 ,其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2 不拔牙治疗满意的病例在模拟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后的全牙比亦小于未拔牙之前 (P <0 .0 0 1) ,与实际测量的拔牙组的全牙比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 (P =0 .94 )。结论 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病例治疗后的全牙比小于不拔牙病例。拔牙后Bolton指数的变化对最终理想咬合关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姜萃长  尹玫 《北京口腔医学》1997,5(3):102-103,130
本文对265例拔除第二双尖牙的病例进行了总结,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在12-25岁之间。作者对适应证及支抗的设计进行了讨论,并认为拥挤3-4mm单侧拔除一个第二双牙,拥挤5-10mm拔除二个第二双尖牙对牙弓的对称性影响小,拔牙余隙容易关闭。  相似文献   

9.
27例伴有第一磨牙严重病变的正畸拔牙患者,通过拔除病变第一磨牙代替常规拔牙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矫治效果,总结该类患者的治疗要点。  相似文献   

10.
拔除不同双尖牙对面部软硬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拔除不同双尖牙对面部软硬组的影响。方法 对10例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拔44组)和10例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拔55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拔44组:上下切牙突度及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少(P〈0.001);拔55组:上切牙突度明显减少(P〈0.01),下切牙突度及上下唇突度减少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上下切牙内收及上下唇内收,拔44组均大于拔55组(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拔除上颌中切牙进行矫治的疗效和治疗特点。方法:选择拔除上颌中切牙进行矫治的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开始治疗年龄平均17.2岁。拔除双侧上颌中切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者5例;拔除单侧上颌中切牙及对侧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者4例。进行治疗前后Bolton指数、X线头影测量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疗前预测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分别为80.14%和91.31%;治疗后分别为78.68%和90.28%。X线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U1-NA(mm)、U1-NA、L1-NB(mm)、L1-NB、U1-SN、L1-MP、UL-E、LL-E的值减小(P<0.05)。结论:根据Bolton指数分析,进行个体化设计,拔除双侧上颌中切牙或单侧上颌中切牙及对侧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方华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4):610-610
一个多世纪以来,正畸拔牙与不拔牙一直是正畸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正畸临床工作中,为了解决牙列拥挤和牙弓的不协调,经常要涉及到拔牙,其拔牙设计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矫治效果。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接诊的正畸患者的矫正拔牙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正畸治疗拔牙率的变化,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拔除第二双尖牙矫正病例He颌面的垂直向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安氏Ⅰ类错He畸形患者,特别是下颌平面角较大的患者拔除第二双尖牙矫正后He颌面的垂直向变化,尤其是下颌平面的旋转变化。方法24例覆He正常或较浅且下颌平面角大于均值的安氏Ⅰ类错He患者(骨性与牙性均为Ⅰ类)拔除第二双尖牙,应用直丝弓技术完成矫治,25例符合同样标准的患者由不拔牙矫正完成。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描图和手工测量,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He颌面垂直向的变化。结果对拔牙和非拔牙两组患者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的统计学比较发现,除下磨牙的伸长量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外,两组患者问He颌面垂直向的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第二双尖牙的拔除并不一定意味着下颌平面角的减小,对于高角前牙开He倾向病例选择拔除第二双尖牙后,在矫正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后牙的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14.
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的病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的病例资料,分析矫治的难点和要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组病例为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牙列拥挤患者22例,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11.3—26.7岁,平均16.5岁。拔除1—4颗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其中拔除4颗第一磨牙5例,拔除3颗第一磨牙1例,拔除2颗第一磨牙4例,拔除1颗第一磨牙12例。结果患者矫治时间为14—25个月,平均18.5个月,矫治后患者前牙覆骀、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牙弓间隙全部关闭,面部侧貌协调。结论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应注重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相应的矫治技巧和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的正畸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1—2颗下颌第一磨牙,选用0.56mm槽沟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矫治完成时间为13—39月,平均为27.6月。矫治后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后牙[牙合]关系良好,所有拔牙间隙关闭,牙根平行,面部侧貌协调。结论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中,精心设计、力量合适和方法得当可有效控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或近中舌向扭转。拔除严重龋坏的下颌第一磨牙,同时直立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保持牙弓完整性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量在 4个区分别拔除 1个前磨牙后的 Bolton指数全牙比。方法 :选取 5 8例拔除 4个前磨牙正畸治疗后的满意病例 ,测量模型的牙齿宽度 ,计算其 Bolton指数全牙比。结果 :拔除 4个前磨牙正畸满意病例的 Bolton指数全牙比为 90 .5 0 %± 1 .60 %。结论 :本文测得的拔除 4个前磨牙的病例治疗后的 Bolton指数全牙比对临床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失牙患者在种植修复前采用正畸治疗缺失牙间隙异常、咬合关系不良、骨量不调等问题的临床效果,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美观要求。方法(1)制定并完善正畸、种植修复方案;(2)正畸矫治;(3)种植修复及完成。结果6例患者正畸种植修复后均达满意效果。结论正畸、种植联合修复不管是在专科医院由多科医生协调完成.还是在基层诊所由口腔全科医生一人完成均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正畸拔除上颌单侧中切牙矫治模式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的要点.方法 从40例切牙外伤正畸病例中,选出患者19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1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7例,安氏Ⅲ类错(牙合)2例;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14.5岁,均存在牙量与骨量不调需拔牙矫治病例.所有患者采取拔除外伤中切牙及其它三个象限第一前磨牙模式进行矫治.矫治后对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的研究,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19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矫治后拔牙间隙关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中线基本正中,侧貌得到改善.采用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方法,发现牙性指标4项:U1-NA(27.5°至23.3°)、L1-NB(36.4°至32.5°)、L1-MP(97.2°至93.5°)角度减少,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减小,U1-L1(11.83°至124.4°)角度增加,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凸度减少;软组织指标2项:上唇凸点-E线距(Ls-E)从3.5mm减小到1.2mm、下唇凸点-E线距(Li-E)从4.1mm减少到1.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遵循个体化原则,用Bolton指数指导设计和有效支抗控制,非常规拔牙模式矫治,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正畸的研究在口腔医学界日益受到重视,该文总结了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拔除前磨牙正畸治疗能够改善第三磨牙倾斜度,期望对相关临床和科研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倾斜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37例拔牙和32例非拔牙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的交角以及第二、第三磨牙长轴的交角。用U检验来比较两组患者第三磨牙倾斜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拔牙组和非拔牙组间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和第二磨牙长轴交角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治疗前后上颌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和第二磨牙交角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牙组,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比上颌第三磨牙更直立。结论 拔除前磨牙的正畸治疗能够改善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