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鹏飞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76,(4)
作者报告一例征象及症状罕见的粘膜皮肤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病者女性,55岁,因舌及口咽部右侧痛性溃疡7周来诊。全身情况良好,无其它症状,一般检查正常。口咽部检查见舌后部右侧有一3~4毫米大小稍腐蚀的自色病损。咽后部右侧也有2个相似的小病损。中度颌下淋巴腺病,右侧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口腔与感染HIV的精液、血液、乳汁等接触都可导致HIV的传播,然而HIV通过口腔途径传播极少发生,同时大量研究表明非性行为偶尔唾液接触并未增加HIV的传播。为此,研究并阐明口腔中抗HIV防御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对该领域国外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口腔与感染HIV的精液、血液、乳汁等接触都可导致HIV的传播,然而HIV通过口腔途径传播极少发生,同时大量研究表明非性行为偶尔唾液接触并未增加HIV的传播。为此,研究并阐明口腔中抗HIV防御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对该领域国外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张巧红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3,(2)
1983年在儿童中首次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儿童HIV感染虽与成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传播方式、血清学变化、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它主要是通过感染了HIV的母亲在妊娠或分娩时传播的。13岁以下的HIV患者除有乏力、发热、慢性持续性腹泻、淋巴结肿大及顽固不愈的口腔溃疡等与成年人共有的表现外,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这与婴幼儿对常见致病菌缺乏后天获得 相似文献
5.
卢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2,(2)
许多研究表明AIDS病病毒(HIV)感染常出现明显的口腔病损。Pindborg等15位国际专家成立了专门协作机构,讨论并确立了以下三类与HIV感染有关的口腔病损。 1.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病变念珠菌病红斑型、增生型、假膜型 相似文献
6.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常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肺,发生口腔黏膜及面部皮肤者罕见,易引起误诊误治。本文对首发在口腔黏膜和面部皮肤的1例组织胞浆菌病进行报道。 患者,男,51岁,2个月前出现口腔溃疡,20d前头面部皮肤出现结节,痒,相继破溃,流出血性液体。检查:右颊黏膜和软腭分别有2cm×1.5cm、0.5cm×1.5cm深溃疡,边界隆起,基底硬,面部皮肤散在40余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直径0.3-1.0 相似文献
7.
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的培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Chromagar)和API 2 0CAUX酵母菌系统 (API 2 0C)在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口腔念珠菌鉴别中的优缺点。方法 :6株念珠菌标准菌株和 17例HIV感染合并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舌背白色刮取物 ,分别接种于沙氏培养基和Chromagar ,3 7℃ 48h后取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物作API 2 0C鉴定。结果 :API 2 0C、Chromagar在鉴定白色念珠菌上无显著性差异 ,API 2 0C鉴定非白色念珠菌准确率高于Chromagar ,但Chromagar可鉴别混合菌种感染。 结论 :在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分型初筛可用Chromagar ,做准确分型时需用API 2 0C鉴定 ,两种方法互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人类疱疹病毒(HHV)感染是常见的HIV相关口腔机会性病损,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疱疹病毒病原体、HIV感染者口腔黏膜疱疹病毒感染的现状及HAART使用后对HIV相关口腔疱疹病毒感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HIV感染患者的口腔表征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滋病是当今最受关注的传染病之一,它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地区广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对艾滋病的研究认为:大多数艾滋病患者可出现口腔症状,多首诊于口腔科,因此艾滋病口腔表征作为早期诊断的关键症状,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HIV感染者的口腔表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耿文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6,(1)
作者检查60岁以上与阻生第三磨牙有关的口腔感染患者41例,其中:冠周炎26例,含牙囊肿继发感染8例,颌周脓肿伴局限性骨髓炎4例,慢性下颌骨骨髓炎2例和牙源性皮瘘1例。病源牙位于下颌角29例,位于升支9例,另外3例为上颌第三磨牙。 研究结果认为,老年患者阻生第三磨牙引起感染的直接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牙冠周围胃吸收。老年患者的智齿阻生常常是骨内阻生,如果完全埋伏在骨##原图像不清晰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腺体组织感染是指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体由于分泌通道阻塞合并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感染可向腺体外组织扩散,引起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也可通过血循环扩散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或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文章通过常见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特殊人群... 相似文献
12.
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菌株种类和耐药情况,比较CHROMagar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和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API)在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鉴别中的应用,指导临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方法:6株念珠菌标准菌株和17例HIV感染合并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舌背白色刮取物,分别接种于沙氏培养基和CHROMagar,37℃48h后取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物作API 20C AUX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白色念珠菌8例,热带念珠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4例,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混合感染1例。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对氟康唑、酮康唑、眯康唑、克霉唑中度敏感,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高度敏感。API 20C AUX、CHROMagar在鉴定白色念珠菌上无显著性差异,API20CAUX鉴定非白色念珠菌准确率高于CHROMagar,但CHROMagar可鉴别混合菌种感染。结论: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以非白色念珠菌居多(52.9%),分型初筛可用CHROMagar,准确分型需用API20CAUX鉴定,两种方法互有裨益。临床用药建议选择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中的两种任意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以细胞计数法观察了牙龈卟啉菌荚膜的热敏感性,结果显示:牙龈卟啉菌荚膜在50℃下,水浴30min,活性基本不受影响,65℃水浴30min半量活性成份丧失,80℃水浴30min活性完全丧失,说明牙龈卟啉菌荚膜是一热不稳定性物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HIV感染者口腔黏膜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进行研究,并对比其中女性宫颈的感染状况,了解湖北地区HIV感染者口腔内HPV感染的流行和分布,证实HPV与HIV之间及相关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40例自愿接受检查的HIV感染者的一般情况,检测其CD4+T细胞计数,并对受检者中的女性进行宫颈检测,使用PCR方法检测口腔及宫颈处HPV亚型,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1例(2.5%)患者检测出口腔HPV52型,10例女性患者(38.5%)在宫颈黏膜样本中检测出HPV感染,且有2例同时检测出2种以上HPV基因型。结论:HIV感染者口腔内HPV感染率远低于宫颈黏膜HPV感染率,两区域间HPV感染状况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了解云南地区部分HIV感染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昆明市第三医院感染科28例(女16例,男12例)HIV感染儿童进行口腔检查,记录软组织损害、牙齿龋坏情况,通过问卷询问家长获得儿童人口流行病学信息、口腔卫生行为、饮食习惯和求医行为,通过治疗记录获得最近的CD4+T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全身情况、用药等信息。结果:50%的儿童有一至多种口腔损害,口腔念珠菌病(OC)是HIV感染儿童最常发生的口腔损害(10例,占35.7%),其中以假膜型为主要表现形式(占28.6%),其次为牙龈炎(4例,占14.3%)。发生口腔念珠菌病儿童中有70%的CD4计数<200 cells/μL。约一半儿童尚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结论:假膜型口腔念珠菌病是HIV感染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病损,可能与CD4水平偏低和病毒载量偏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文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88,(6)
已知AIDS病乃由于HIV使T辅助细胞破坏所致。作者对66例芬兰男同性恋者进行重点为粘膜改变的口腔检查。详问其口腔症状、新近用药、吸烟和饮酒习惯等。三月内未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药物。粘膜病变分为白斑、瘀斑、咬伤、疣状乳突样病变或毛状白斑。取标本活检。口腔念珠菌病按以下分类:①假膜型:软、突起如凝乳、易擦掉;②增生型:指白斑型、硬、附着牢固、 相似文献
17.
陈建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2,(4)
本文报告了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口腔内科一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病例,对其口腔病变与性别、年龄、CD4~+细胞计数、HIV-1病毒负荷、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及传播途径间的关系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以盐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提取、纯化了牙龈卟啉菌荚膜。透射电镜证实提取物来自荚膜,盐析粗提率为1.12%,纯化荚膜占细菌干重的0.22%,其主要成份为糖蛋白,其中糖和蛋白质的比例为1:8.9。细胞毒性检测显示纯化的牙龈叶啉菌荚膜对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20.
方儒雄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88,(3)
口腔烧灼感(burning mouth sensation,简称BMS)仍是一个有争议的主题。其发病率可高达5.1%(Basker等1978),其中大部分病人都戴有义齿。发病因素有念珠菌感染、变态反应、基托刺激、内分泌改变、心理障碍、口腔干燥、贫血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