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温病,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温热病,所谓“暑病偏湿者,名曰湿温”(《时病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二季。湿乃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互结,则蒸酿为患,着难胶解。以致病起难辨,病多传变,痛程甚长,病势缠绵,故湿温病的证治辨析,为历代医家所精心探求。溯洄观之:《内经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亦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得知,热病(包括湿温)属于伤寒范畴。然则热病与伤寒证治是否  相似文献   

2.
关于痉病之因,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曰“帝曰:願闻病机如何?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中医教材亦然。然此处“湿”字实为可疑,盖由“风”字讹传“湿”也。历年凡遇有关痉病之书或痉病之临床报道,笔者都能专心细读,又近40年之临床实践,甚为留心痉证,觉六气皆能致痉,而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  相似文献   

3.
李庆杭 《中医研究》2002,15(1):10-11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为病机十九条之一 ,历代学者奉为经典 ,笔者就临床所验 ,综众家之说 ,略陈己见如下 :1 历代医家对“诸痉”简释自《内经》有关痉病的论述以来 ,后世医家将痉病大致分为 :刚痉、柔痉、阳痉、阴痉、风痉、风痰痉、痰水痉、热甚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吴鞠通对痉病有较系统的研究,现结合个人学习心得,介绍如下。一、病因突出一个“风”字《内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吴氏对此提出疑问。吴氏认为:“六气皆能致痉,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由风而伤人。所有痉病现症,皆风木刚强屈劲之象。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如何鉴别痉、瘿、痫、厥? 答:痉指“痉病”而言。其证候特点是脊背角弓反张,项强口噤,头摇戴眼等。甚或四肢拘急,身热足寒,面赤、目赤等。例如《金匮要略》中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可见痉病是以颈项强急,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究其发病之因,《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同书“骨空论”中说:“督脉之为  相似文献   

6.
《内经》热病的证治《內经》所载的热病,计有伤寒、溫病、暑病、风热病、湿热病和疟、痢、霍乱等多种。其证治详略不一,兹概述如下。 1.伤寒《内经》关于伤寒的证治理论集中于《素问·热论》中。篇中“热病”、“病热”与“伤寒”交互称谓,似表明“伤寒”作为病名尚未正式确定。然由伤于寒而命为“伤  相似文献   

7.
“诸痉项强(jiāng音僵),皆属于湿”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中的一条。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内经教学参考资料》对“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解释,有些牵强,不敢苟同。提出一些看法如下: 《金匮要略》中有关痉病的论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太阳病,发热汗出,而  相似文献   

8.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9.
自《伤寒论》提出:伤寒发热经失治误治,可致寒厥或热厥后,清代温病学大师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认识到邪热耗阴而络中热沸或肾精耗烁,以致“阴下竭,阳上厥”之阴亏至厥。同时认为温病致厥每与痉证、昏迷同时或先后出现,如《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叶案)痉厥篇指出:“厥者,从下逆上厥之病也。痉者,明其风强之状也,所以二字每每并言。”在治法方面有许多创新之处,今将治法特点评述之。一、注意先兆察变防逆发热致厥为病情进入危重阶段,叶氏在严密观察病情中,及早发现厥证的先兆,采取措施,转扭病机。《叶案》暑篇:“张……舌边赤,齿板燥裂,留邪营中,有内闭瘈疭厥逆之变”。“某·舌灰黄,头痛咳逆,左  相似文献   

10.
《内经》论痉,不执一端,从病因方面强调了风、寒、湿、热均可影响经脉而致痉。《金匮》对此有继承,也有发展,强调邪阻津燥,治疗主以汗、下二法,又处处顾及津液。仲景以后,历代医家均有阐发,也大体不出外邪入中、津血亏耗的范围。明清之际,更加注意强调痉病之内因,并通过临床实践创立了大量有效方药,此可补《金匮》之未逮。由此可见,对痉病较为具体的证治虽首见于《金匮》,其对后世亦有相当影响,然所出方治难概临床之全,故有必要对其推源溯流,加以考析,以便较为全面和客观地理解《金匮》所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  相似文献   

12.
临证一得     
治泄泻首重脾阳《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飱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  相似文献   

13.
<正> 温热入营动血之证,多为医者所重视,而湿热伤及营血之证,每为医者所忽略。本文试列举薛生白《湿热条辨》有关营血证的论述,进行归类分析,仅供参考。一、湿热营血证的病因病机(一) 湿热郁滞是其病理根结;薛氏认为:“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11条)“阳阴太阴湿热郁,部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1条)。可见湿热郁滞日久是湿热化火化燥之主因,一旦化火则“上下充斥,内外煎熬”,(11条)伤津耗阴,伤劫营血,引起痉厥、昏谵、伤血动血之变。湿热之传变不仅有三焦之传,亦有由表及里、由气伤血之气血之传。再者湿热未化火之前,湿热内郁,使气滞络阻,血脉不畅而为痉(4条)。或湿热日久不解,深入厥阴心包,气钝血滞,瘀塞心包;或浊邪  相似文献   

14.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旭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4-1804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但经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而成为六气一类。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1以秋季为主喻昌鉴于《内经》无伤燥一门,古方绝无治燥之剂,乃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之说,厥后递沿其言,医者多以为燥病生于秋,燥邪致…  相似文献   

15.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有句名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验之临床,诚非虚言。利小便为治湿之要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通阳即利湿通阳,乃专为湿热而设也。盖湿为阴邪,粘滞重着,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与热合,胶结难解,令阳气闭郁不达,必见肢厥,即宜此法也。陈光淞说:“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胶结,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通阳之法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难,唯有河间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籀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  相似文献   

16.
一、名祠定义娜释.:(共24分) 1.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温热性质的温病和风寒性质的伤寒,正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更明确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二 2.署有:在署温病过程中,因碎中署热之邪而陡然发生痉厥为主证者称为署祠,亦名暑风,小儿尤为多见,敬吴鞠通说:协儿署温,身热,碎然痉厥,名日署祠。. 3.增水行舟:指阳明温病腑实之邪已去,仅因津液枯燥而致肠燥便秘,故用增液汤滋阴养液,润肠通便的治法,喻之为‘增水行舟’. 4.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温病初起邪在…  相似文献   

17.
<正> 清·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原著无所获见,但在《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篇中对温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确有独创之见。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之肤浅体公,汇报于同道,意在抛砖引玉。辨证:注重病变部位,区别虚实寒热。湿温一证,乃因感受时令湿热及饮食不节犯及脾胃所致。薛氏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又说:“阳明不水谷之海,太阴为湿  相似文献   

18.
试论河间风热同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热同病,是指由风、热二邪所伤,并同时具有风、热二证表现的证候。临床所见病证甚多,以发病急骤、升腾上炎,多动数变为病变特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继承《内经》的运气学说及有关火热的理论,并加以阐发,创立了“火热”学说。“火热”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六气皆能化火”说。该说阐述六气之中,火、热之气就占二种,而风、湿、  相似文献   

19.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一语,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系病机十九条之一。近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均以原文引证。笔者才疏学浅,不揣狂愚,提出质疑,以求正于高明。“痉”,乃“强直”也(《说文》)。即项背强急,四肢痉挛,甚则角弓反张等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项强”,又是痉病中的一种表现。外感内伤,皆可致痉,其因必然居多。如风、寒、火(热)、痰、  相似文献   

20.
5.8 高原胸痹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变特征为胸痹 ,病发于高原地区而定。5 .9 心厥 :《内经》虽无直称心厥的病名 ,但《素问·厥论》谓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可知实为心厥之义。5 .10 支饮 :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5 .11 风眩 :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之十》:“风眩善呕 ,烦满 ,前庭主之。……风眩目眩 ,颅上痛 ,后顶主之。”《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曰 :“以两手抱右膝 ,著膺 ,除风眩。”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