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热病篇》寒湿证辨治规律初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肖培新张晓梅①主题词《温热病篇》寒温(中医)/中医药疗法中医药文献清代清代薛雪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论治条分缕析,详细地论述了寒湿证的治疗,而且有法可循。今就此浅作探讨。病...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薛生白所著的《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第10条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薛生白治湿四法结合宣上焦、畅中焦、渗下焦的用药指导思想进行探析,对当前中医临床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湿热病篇》乃清代著名医家薛雪所著,为一部辨治湿热病的专著,系统总结了湿热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为历代温病学家所推崇。湿热痉证在湿温病过程中常见,多由于湿热病邪引起,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湿热病篇》对湿热痉证的群治论述全面而细致,条分缕析,制方精巧,变化灵活,有许多独到之处,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笔者现对其辨治湿热痉证分析如下。1 湿侵经络,胜湿通络“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  相似文献   

5.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6.
清·薛生自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本文试对其立论依据、治疗法则及具体运用等加以剖析,从而探讨湿热病的治疗规律。芳香苦温以宣湿此法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类型。因湿浊困阻,脾失健运,故以芳香苦温互伍,辛开宣化湿邪,湿去则热退。一、湿在上焦(卫分),芳香宣化: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侵袭人体的初起阶段。是湿热邪气由口鼻而入,侵袭于肺,导致肺气宣  相似文献   

7.
<正> 清·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原著无所获见,但在《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篇中对温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确有独创之见。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之肤浅体公,汇报于同道,意在抛砖引玉。辨证:注重病变部位,区别虚实寒热。湿温一证,乃因感受时令湿热及饮食不节犯及脾胃所致。薛氏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又说:“阳明不水谷之海,太阴为湿  相似文献   

8.
湿热性疾病,不当用养阴之品而用之,易致疾病缠绵或加重;当用之时不用,也可影响疗效。因此把握好湿热性疾病养阴药的使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清代名医薛生白佳作《湿热病篇》运用养阴药之规律,揭示了湿热性疾病养阴药应用的指征及择药特点。  相似文献   

9.
温病传变规律,叶氏以卫气营血统辖,吴氏以三焦概括,而薛氏于《湿热病篇》中以何为纲?历来不甚了了,甚至认为条文错杂,无规律可循,余初读亦有同感。然薛氏精于医又擅于文,焉能有此失误?故不敢直断其非。几经冥索,略有所悟,姑作引玉之砖,求正同道。《湿热病篇》包括湿温与暑温,其传变规律、薛氏于该篇首条自注中已申明。这段自注,是理解全篇的关键,内容丰富,难点亦多,注家皆置而不论。薛氏以正局与变局为纲,概括全篇,俨然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堪与叶、吴辨证体系齐观。  相似文献   

10.
黄聪丽  牛元起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4-1406
湿热病是以外感湿热邪气为外因,内伤脾土为内因,又与饮食、劳倦等诱因有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湿热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外感湿热,内困中焦,还是脾湿素蕴,复感外邪,总属内外合邪而致病.如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则皆不易发病.故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11.
痉厥证的主要症状为神昏抽搐,手足厥逆.清代新安名医余国珮先生从燥、湿两端阐释病机,明辨虚实,再析寒热,对症施治.其治疗以燥者濡润,湿者宣化为总则,并注重顾护阴液,调畅气机.根据不同证型又以救阴缓肝、清润滋补、苦辛通降、通闭开泄等方法选方夺药.本文从痉厥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几方面阐述余国佩论治此病的特色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常有昏迷、呃逆、痉厥等特殊性的症状出现。它们的病因、病机各有所别,因此,必须  相似文献   

14.
薛生白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湿热病篇》是对湿热病邪致病的系统论述。由于湿热病邪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的轻重不同对湿热病的症状与用药均会产生影响,而薛氏对湿热的轻重关系把握很严谨,对产生的病证特点和用药配伍均有不同阐述。本文将《湿热病篇》中涉及湿热轻重不同致病的条文进行选取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中分析《湿热病篇》中在湿热病背景下痛证发生、发展的规律,阐释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规律:湿热所致痛证以“气钝血滞”为病理基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其发病机制,当从“层次”辨证角度论治。“层次”辨证是根据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和传变规律,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以阳明、太阴经为界,痛在表者,治以宣化分消;痛在阳明、太阴者,健运脾胃为关键;痛在里者,厥阴少阴分而论治,由此划分表里深浅,对指导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厥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朱丹溪曰:“厥证乃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厥冷也。”既讲病机,又云病证。《内经》把气血阴阳逆乱而出现的四肢厥冷或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之证,均称为厥。如《厥论》的“寒厥”,《生气通天论》的“煎厥”、“薄厥”,《调经论》的“大厥”等,在病机上《内经》强调“下虚”,如  相似文献   

17.
《湿热病篇》是温病学重要著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特色用药,其用药取材各得其所,药物炮制独具巧思,注重煎服法,体现了薛生白用药灵活,遣药精而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湿热病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刘炳凯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中医师@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医药学文献辨证论治《湿热病篇》为清·薛生白所著,是治疗湿热病的专书,对于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该书所论湿热病以湿温为主,兼及温热夹湿、暑湿等...  相似文献   

19.
王刚 《江西中医药》2020,51(4):17-19
《湿热病篇》是治疗湿热性疾病的重要著作,其中第3条陈述的症候为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与痛风急性期症状单关节红肿热痛、下肢沉重、活动受限或伴发热高度相似。在此基础上,对痛风进行辨治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