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应用的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行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PICC组),并与同期行颈静脉置管的68例患者(CBP组)在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上相比较.结果:PICC置管技术在置管成功率上与颈静脉置管无差异,而在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上均优于经静脉置管.结论:PICC技术在临床上有较实用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王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3-2315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观察,寻求更适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观察比较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60例患者和6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1±18)d,锁骨下组留置时间平均(28±6)d,锁骨下穿刺组留置时间明显少于PICC组(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浅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肿瘤化疗患者选择更合适地化疗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某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肿瘤化疗患者68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浅静脉留置针组,其中PICC组使用PICC导管进行输液化疗,浅静脉留置针组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化疗,对两组患者置管后疼痛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PICC组疼痛发生率低,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浅静脉留置针组,导管留置时间比浅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长,且留置的时间越长,差异越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可以避免对患者周围血管的损伤,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生理、精神、心理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的状态,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置管方法在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所选择导管类型分成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各60倒,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ICC组显著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均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但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发生严重感染2例、血气胸1例、动脉损伤2例,PICC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中心静脉导管术在长期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用于长期大量输液的效果,以寻找最佳输液途径。方法将需长期大量输液(长期≥15d,每日补液量≥2500ml)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PICC,对照组50例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留置时间PICC组长于浅静脉组,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补钾疼痛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浅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用于长期大量输液患者,可减少静脉置管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置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②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37例PICC导管为观察组,39例静脉留置针为对照组。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化疗所致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6%(35/37),对照组为97.4%(38/39)(P〉0.05)。观察组中位留置时间为96天,对照组为5天(P〈0.05)。观察组没有1例发生化疗所致栓塞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而对照组则共有13例发生化疗所致药物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④结论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置管安全、可长期保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PICC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良好率和留置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提高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劣。方法选择PICC组30例,VPA组30例,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0.0%,PICC组为93.3%(P〉0.05);VPA组留置时间1年以上的患者为29例,PICC组为16例(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6.7%,PICC组为33.3%(P〈0.05)。生活质量评分B级以上例数,VPA组29例(96.7%),PICC组13例为43.3%(P〈0.05)。结论 PICC组与VP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VPA组的留置时间较PICC组长、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VPA是肺癌患者静脉输液理想的通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00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资料,180例PICC置管为A组,12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统计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A组与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2%(175/180)和91.7%(110/120),P< 0.05,相差显著;A组与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48天(15~320)和18天(10~30),P<0.01,差异非常显著.药物渗漏或脉管炎发生率、穿刺处疼痛发生率、焦虑或恐惧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导管平均日消耗价格分别为6.25 元和16.11元,A组费用明显低于B组.而A组与B组病人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0天和42天,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ICC置管术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一次置入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股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34例和股静脉组34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而股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结论 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股静脉穿刺适宜外周静脉条件差或有上腔静脉阻塞需从下肢静脉输液的化疗病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中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效果和优劣。方法:选取本院100例肿瘤化疗患者,其中VAP组50例,PICC组50例。分别统计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VAP组在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PICC组(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化疗病人中,VAP具有使用方便,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的优势,是静脉化疗理想的通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治疗的乳腺癌化疗患者共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分别给予VPA及PICC,比较两组置管的成功率、留管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VPA组置管的成功率为100.0%(54例),PICC组为83.3%(48例),PICC置管的成功率及留置时间均低于VPA组,而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VPA组。结论对于乳腺癌化疗的患者,VPA置管的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66-169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置管方法与传统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76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置管方法,研究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渗血程度与量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技术,隧道式PICC置管术可有效降低置管后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在调整新生儿中心静脉(PICC)置管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本院2013年11月-2018年5月收治的PICC置管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11月-2016年9月收治的30例PICC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方式进行PICC置管。2016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30例PICC置管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进行PICC置管的异位纠正。观察两组患儿导管异位发生率、调整次数、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仅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观察组调整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采用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可有效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提高异位导管纠正率,减少调整次数,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荣  王静 《重庆医学》2007,36(3):251-252
目的 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 观察两种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特点、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流速.结果 PICC组成功率95.4%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成功率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操作时间分别11、 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4%、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ICC组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置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结论 两组置管比较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互补使用.PICC更适合癌症患者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在乳腺癌化疗的应用比较,为乳腺癌化疗选择理想深静脉通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2年1月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244例,按照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139例)及TIVAP组(105例)。对两组患者在置管操作时间、置管长度、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12.63±8.03)min]明显少于TIVAP组[(33.84±11.74)min],PICC组置管长度[(42.85±2.48)cm]长于TIVAP组[(11.76±0.70)cm],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置管总成功率均为100.00%,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09%(128/139),二次置管成功率为6.47%(9/139),三次置管成功率为1.44%(2/139);TIVAP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8.57%(93/105),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1.43%(12/105);两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导管异位发生率(9.35%)、静脉炎发生率(9.35%)及导管堵塞发生率(4.32%)均高于TIVAP组(均为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PICC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5.9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VAP比PICC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加安全、可靠,可作为乳腺癌化疗理想深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输液港(VPA)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对比。方法对105例超声引导下行PICC和30例选用VPA的肿瘤患者,对比两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性价比、舒适及认可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PICC组为80.95%,VPA组为93.33%(P0.05);留置时间:PICC组为(9.08±3.47)m,VPA组为(20.9±5.49)m(P0.05);性价比:PICC组为(379.85±614.90)Yuan/m,VPA组为(320.34±77.83)Yuan/m(P0.05);舒适度:PICC组为72.38%,VPA组为93.33%(P0.05);认可度:PICC组为90.48%,VPA组为96.67%(P0.05);并发症发生率:PICC组为23.81%,VPA组为10%(P0.05)。结论PICC和VPA均可有效减少化疗静脉和皮肤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锦玲 《中国医疗前沿》2012,(8):73+94-73,94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应用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的效果,以供临床护理工作参考使用。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8月-2011年9月收治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患者给予颈内静脉置管,B组患者给予股静脉置管,C组患者给予PICC置管,比较三组患者的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三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颈静脉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股静脉留置时间低于其他两组,P〈0.05;PICC置管患者舒适度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使用深静脉置管在神经内科应用具有方便、快捷和安全的优势,其需要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徐媶  奚艳  吴小梅  汤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85-886,889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CVC)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老年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55例)和CVC组(50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平均穿刺时间少于CVC组;PICC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长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满足了老年危重患者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