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为了寻求难以切除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笔者在改良BillrothI“幽门再造”式胃大部切除术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于临床,为19例难以切除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施行了该术式。结果表明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1)符合正常生理通道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治疗的理论依据;(2)再造“幽门”有较满意的节制排空及抗返流功能;(3)无输入袢症侯群及吻合口后间隙;(4)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作者自1982年起对B—I式胃大部切除时,不能切除或切除有困难的十二指肠溃汤均采用三层缝合法处理十二指肠残端,已进行81例,术后无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现报告如下: 手术操作常规游离结扎胃大、小弯侧网膜血管至幽门,可结扎供应十二指肠球部的血管,在尚未切断胃与十二指肠前,用手提起胃体和胃窦部,距幽门下方约0.5~1厘米处,用4  相似文献   

3.
作者近年来采用肠内旷置术为12例难处理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27岁,平均34.5岁.其中2例并发穿孔,2例伴幽门梗阻.10例为择期手术,2例为急诊手术。所有病例均无上消化道出血.2.术中探查情况12例均见十二指肠球部有巨大溃疡疤痕,与胰头及肝十二指肠韧带有细密粘连,球部位置深在,固定,活动度小,其中5例充血水肿明显.手术方法按常规胃大部切除结扎切断臂结肠韧带和肝胃韧带,远端至幽门或幽门下0.5~…  相似文献   

4.
对74例十二指肠溃疡、60例胃小弯溃疡、98例胃窦癌之大部切除胃标本的十二指肠球部组织,检验了它们的胃上皮化生,PAS阳性杯状细胞(不完全小肠型肠腺)和幽门弯曲菌(CP)。结果说明,十二指肠的胃上皮化生与胃部病变性质关系不大;由幽门与十二指肠球部之间可能存在移行区,两者的炎症和溃疡之发生机理也应相似;至于CP,其存在则对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的出现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啓名  牟一  曾泓泽  易航  刘伟  王晓红  胡兵 《重庆医学》2015,(27):3887-3888
消化内镜反转技术也称倒镜技术,在胃、升结肠、直肠的检查和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1-4]。相对于“前视”,其特点在于能提供更宽广的视野,利用这一技术可使暴露不充分或者位于盲区的病变在直视下观察和治疗。在十二指肠球部进行内镜反转可清楚地观察球部靠近幽门处的病变,但因此处空间狭小、受限,在技术上给检查和治疗都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现报道本院行内镜反转切除十二指肠球部近幽门处息肉1例。  相似文献   

6.
采用埃索美拉唑 阿莫西林 甲硝唑三联1周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结果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为90%,溃疡愈合率为85%,临床治愈率为80%。认为埃索美拉唑为主三联短疗程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肯定,经济快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根据幽门、十二指肠球部有促使小肠平滑肌收缩、调节胃肠蠕动之学说,保留幽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头良恶性病交的病例有所增加。从1991-07/2000-01笔曾行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胃与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损伤。胃溃疡多见于胃幽门处,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现代医学虽然认为其病原体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但其发病机理及复发机制仍未能完全阐明,特别是其易复发性已成为溃疡病治疗中极为棘手的问题。笔者在治疗此病时,应用“溃疡安”胶囊疗效较好,复发率低,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86例皆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54人,女3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42岁;病史最短6个月,最长19年,平均7.5年;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1例,胃…  相似文献   

9.
姚钢  余宪民 《现代医学》2004,32(2):99-102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 收集门诊行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70例,另选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正常患者55例为对照组。用快速尿素酶法和幽门活组织检查半定量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苏木素一伊红染色和Schiff过碘酸染色半定量法检测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高;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和评分与胃幽门部Hp的检出率和评分无相关关系。结论 Hp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决定因素,也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范围得以扩展的因素。十二指肠溃疡病本身的一些特点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43名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登记予随机双盲试验,将服药Onepraxolr治疗与根除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患者治疗效果差。结论: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决定治疗之前,应该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分析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因有远处转移,全身情况差,未行手术,半年内均死亡。另2例诊断后即给予行包括十二指肠球部的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1例术后因出现胰腺头部转移,梗阻性黄疸,术后1年死亡。另1例术后至今仍健在。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很少恶变,但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确实存在。该疾病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及时及全面的内镜检查是提高本病诊断率的关键。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能够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涂立德 《医学综述》2006,12(12):F0003-F000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因素,许多临床报道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能促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为寻求效佳、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案,我院采用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果胶铋、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8例的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效果。方法:6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根据治疗药物应用的不同平分为2组,2组患者都采用三联疗法,治疗组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为法莫替丁+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2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应用能提高治疗疗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roli,Hp)感染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伴有Hp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根除Hp治疗,可促进溃疡的愈合,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本文自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科采用PPI 呋哺唑酮 阿莫西林的1周短程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89~1990年,我院外科应用幽门再造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1例,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8例,年龄28~57岁。胃溃疡1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例,复合溃疡6例。急诊手术10例中,溃疡出血4例,穿孔6例。  相似文献   

16.
男,36岁。因中上腹疼痛数年,三月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穿孔而施行修补术。近期来因呕吐和GI检查提示球部有部份梗阻而入院。体检:腹平软,中上腹具有手术疤痕,中上腹有深压痛,无肌卫,无腹膜刺激征,未们及腹块。肝、脾未触及,肠鸣者稍增强,心、肺无异常。入院后作胃大部分伴球溃切除术,术后情况良好。病理检查:球部距幽门管出口约0.scm处见一ZcmXI.scm之溃疡性肿块,溃疡深0Zcm~0.3cm,底部附污秽,边缘粘膜隆起呈灰红色,病变处切开,肿块灰白灰红色,质中,浸及浆膜。病理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型腺棘皮癌,浸及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球部“对口”溃疡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30例十二指肠球部“对口”溃疡行胃镜检查,确诊后均给予“洛赛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治疗。结果 十二指肠球部“对口”溃疡共同特点为两溃疡大小不等,相差在0.5cm左右。均有10年以上夜间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27例HP阳性,占90%。经三联治疗后,半个月之内症状均消失,其中10例病人复查HP阴性。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对口”溃疡应及时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杜绝严重并发症;抑制HP是根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不当复发率较高。有报道认为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地区等方面的因素会导致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高低不一 ,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1999~ 2 0 0 1年间 ,笔者比较了复方雷尼替丁胶囊 (江苏板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每粒含雷尼替丁 10 0mg ,枸橼酸铋钾 110mg)两种服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人资料 本文 94例均经我院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有活动性溃疡存在且幽门螺杆菌 (Hp)阳性的初发患者。男 6 6例 ,女 2 8例 ;年龄 15~ 6 7岁。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球部胃化生及溃疡的关系,试阐明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同时研究胃窦部Hp检出率。结果: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分别为57.69%及90%,胃窦部Hp检出率为84.6%;活动期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高于愈合期及疤痕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球部Hp阳性与阴性者的胃化生发生率大致相同。结论: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除与Hp直接定植于球部胃化生区,造成损害,继而形成炎症、溃疡外,可能尚有其它途径。  相似文献   

20.
曾利军 《当代医学》2013,(26):77-78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效果。方法研究组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行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行三联疗法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两组比较,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确切,能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