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测定血浆一氧化氧(NO)含量对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CO)患者与发生迟发性脑病的意义.方法将62例急性CO中毒患者分为两组,迟发性脑病组(A组)29例和未发生迟发性脑病组(B组)33例.采用检测NO的中间代谢产物亚硝酸盐来反映A、B两组患者连续血浆的NO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中毒后第1天血浆NO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B两组第5天血浆NO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A组第10天血浆NO含量明显低于B组、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观察急性CO中毒后病人血浆NO变化有助于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血管内相关活性物质变化与合理调节综合治疗措施对迟发生脑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组约物治疗病人进行血浆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观察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Ⅰ、Ⅱ组昏迷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迟发性脑病发生率Ⅰ组下降较Ⅱ组和对照组明显(P〈0.05,P〈0.01)。3组CO中毒病人急性期血浆MDA、ET-1处于高水平,恢复期治疗Ⅰ组下降较Ⅱ组和对照组明显(P〈0.05,P〈0.01),发生迟发性脑病病人下降明显迟缓。结论:血管内活性物质检测对病情估计、指导用药及预后的预测有一定参考意义,根据病情变化合理选择药物与应用高压氧并适当延长观察治疗时间是预防迟发性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对预后的关系。方法将82例急性CO中毒患者分为三组:A组轻度组、B组中度组和C组重度组,应用ELISA法对82例急性CO中毒患者的血浆Hcy浓度与血清TNF-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重度组与中度组Hcy与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中毒组(P〈0.01),且重度组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迟发性脑病患者均发生在重度组,其Hey与TNF-α水平与其他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急性CO中毒患者的血浆Hcy浓度与血清TNF-α水平,有助于评估急性期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黄霞  任帼仪  李文辉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379-3380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效果和预防迟发性脑病的可行性。方法:对34例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行高压氧治疗(HBO组),对比无高压氧舱时常规治疗的3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对照组),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HBO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迟发性脑病发生率HBO组2.94%,对照组13.33%,两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疗效显著,且可明显降低迟发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血管内相关活性物质变化与合理调节综合治疗措施对迟发生脑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组药物治疗病人进行血浆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观察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Ⅰ、Ⅱ组昏迷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迟发性脑病发生率Ⅰ组下降较Ⅱ组和对照组明显(P<0.05,P<0.01),3组CO中毒病人急性期血浆MDA、ET-1处于高水平,恢复期治疗Ⅰ组下降较Ⅱ组和对照组明显(P<0.05,P<0.01),发生迟发性脑病病人下降明显迟缓。结论:血管内活性物质检测对病情估计,指导用药及预后的预测有一定参考意义,根据病情变化合理选择药物与应用高压氧并适当延长观察治疗时间是预防迟发性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49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分为轻、中、重组进行CRP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中、重组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且CRP水平与迟发性脑病发病有关。结论 CRP水平越高,迟发性脑病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时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急性重度CO中毒昏迷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纳洛酮治疗组(B组),每组24例.A,B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治疗后测定血浆β-EP水平,观察患者苏醒时间、治愈率、迟发性脑病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急性重度CO中毒患者血浆β-EP水平明显增高,治疗12 h、24 h、48 h时,B组β-内啡肽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苏醒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治愈率也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应用纳洛酮能快速降低重度CO中毒时血浆β-EP水平,缩短患者昏迷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预防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迟发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CO中毒患者30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我院CO中毒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均给予高压氧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前馈控制。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疾病知识知晓情况、迟发性脑病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依从性、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得分高于对照组,迟发性脑病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护理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CO中毒患者治疗中实施前馈控制护理能提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效果满意度,预防迟发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恢复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恢复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末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总分及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维度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显著提高恢复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洛酮与高压氧治疗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中重度ACO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单用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昏迷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迟发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与高压氧治疗中重度ACOP疗效确切,可显著缩短患者昏迷时间,降低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脂联素(APN)和内脂素联合监测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中的意 义。方法 选取行PCI治疗的AMI患者157例,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 =62)和未 发生组(n =95),选取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及血生化检查资料,所有患者于行PCI 术后次日,对照组于体检当日,利用全自动酶联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清APN 和内脂素。结果 发生组患者左心室收缩 期末内径(LVDs)大于未发生组和对照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则小于未发生组和对照组(P <0.05);发生组 和未发生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N 末端B型脑钠 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N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发生组患 者CK-MB、cTnI和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 <0.05);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血清APN水平均低于对照 组,而内脂素则均高于对照组(P <0.05),发生组患者血清APN水平低于未发生组,而内脂素则高于未发生组(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发生组患者后血清APN水平均与TC、LDL-C、CK-MB、cTnI、CRP和NE呈负相关(P <0.05),而血清内脂素水平均与TC、LDL-C、CK-MB、cTnI、NT-proBNP、NE和LVDs呈正相关(P <0.05);ROC曲 线显示,当APN<13.67g/L,AMI患者PCI术后血清APN水平预测发生心力衰竭时,敏感度64.2%,特异度87.1%; 当内脂素>6.29mg/L,血清内脂素水平预测发生心力衰竭时,敏感度90.3%,特异度77.9%。结论 AMI患者PCI 术后血清APN水平降低,而内脂素水平升高,可作为预测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一氧化碳中毒(COP)后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外周血内皮细胞计数、血小板体积变化、血小板CD61表达、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细胞百分比及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方法 Wistar大鼠共16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及一氧化碳中毒组各8只,制作COP动物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外周血内皮细胞计数、血小板体积变化、血小板CD61表达、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的动态变化,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细胞百分比及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抑制剂(PAI)。结果 COP后NOS水平降低,血小板活性增高,纤溶系统变化不明显。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凋亡细胞数增加。结论 COP后血小板活必增高,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强,导致脑微小动物血栓形成趋势并引起白细胞浸润造成脑组织损伤,是COP迟发性脑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与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和全自动血凝仪CA500的一阶段凝固法动态检测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VCAM-1及血浆FⅦ:C水平,以26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结果血清sV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第1d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对照组和正常人对照组(P<0.01),1~7d呈增高趋势,7~14d呈下降趋势。脑梗死体积越大,sVCAM-1水平越高(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FⅦ:C水平两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V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可用作脑梗死病程进展的监测指标。F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进程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血清瓜氨酸水平在评估多发伤患者急性肠功能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分,21例)、重度创伤组(ISS≥16分,19例)。再根据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即AGI 0组12例、AGI Ⅰ组9例、AGI Ⅱ组14例、AGI Ⅲ组5例。同时设对照组(健康志愿者,10例),分别于创伤后第1、3、6天采集外周血,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血清瓜氨酸水平,应用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分析系统测量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 结果重度创伤组、轻度创伤组第1、3、6天血清血清瓜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第1天重度创伤组低于轻度创伤组(P<0.05),第3天轻度创伤组血清瓜氨酸水平较第1天进一步下降,而伤后第6天轻度创伤组、重度创伤组血清瓜氨酸水平仍都低于对照组。不同AGI亚组血清瓜氨酸水平随着分级越高,其水平下降越显著(P<0.05)。第3天AGI 0、AGIⅡ亚组血清瓜氨酸水平较第1天均进一步下降(P<0.05)。血清瓜氨酸水平与ICU住院时间、ISS评分、AGI分级、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毒素水平呈负相关。血清瓜氨酸水平与有创呼吸机时间、细菌内毒素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血清瓜氨酸≤19.56 μmol/L可能是预测严重创伤后AGI较好的界值。 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对评估创伤后早期肠功能损伤可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三种神经肽的含量 ,分析其含量水平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同时测定 9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 37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神经降压素 (N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 :脑梗塞组CGRP含量显著低于脑出血组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肺癌脑转移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安全意外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某院36例住院肺癌脑转移患者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同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某院53例住院肺癌脑转移患者为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安全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安全意外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肺癌脑转移患者安全意外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COP)患者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质子磁共振波谱(H1-MRS)的改变,评价两者在COP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COP组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同时进行常规MRI和H1-MRS检查,测量H1-MRS各感兴趣区化合物的峰下面积及相对值。结果 COP患者常规MRI可表现正常,也可表现异常。COP患者的HI-MRS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组NAA/Cr比显著降低,Cho/Cr比显著升高(P<0.05);而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NS)患者NAA/Cr比降低更明显,Cho/Cr比升高更显著,并有Lip峰出现。结论 Hl-MRS比常规MRI较早检测出COP患者脑部病灶的代谢异常,为COP的预后评估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肌肽酶(HSC)的变化,并探讨HSC水平同脑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法分光光度法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发病后48 h内、第5 d、第7 d和第14 d HSC活性.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NIHSS),出院时评估神经学功能(Barthel index).结果 (1)HSC于发病第5 d即开始降低,第7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4),第14 d升高到正常水平(P=0.105);虽然发病48 h内、5 d及14 d HSC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第5 d、第7 d和第14 d HSC活性均显著低于第3 d(P=0.023,0.002和0.013),第7 d也低于第5 d(P=0.000),第14 d同第5 d和第7 d相比无差异(P>0.05).(2)发病后的第7 d和第14 d,大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和对照组HSC差别显著(P=0.032和0.033).经两两比较,大梗死灶组于第7天HS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4d HSC也分别低于较小梗死灶组和对照组(均为P<0.05),而小梗死灶组和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3)未发现HSC同NIHSS和Barthel Index有显著意义的相关性.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HSC活性显著降低,并且梗死灶大的患者降低的幅度大.HSC能否作为缺血性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D-二聚体对急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急诊监护室住院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将此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将80例在本院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纳为对照组。将两组hsCRP、BNP、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发生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患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结果两组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hsCRP、BNP、D-二聚体水平上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MACE的患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P<0.05);在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联合检测间比较,hsCRP、BNP、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在特异度上,hsCRP、BNP、BNP、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hsCRP、BNP、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单独检测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Rockall危险性积分评估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再出血危险程度,并评估临床分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14年1—12月入院的5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1—12月入院的51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在消化道出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基于Rockall危险性积分的临床分级护理干预。观察2组住院期间再出血发生情况,对比2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疾病认知和遵医嘱行为。结果实验组再出血总发生率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干预后,2组SDS和S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疾病知识和认知行为掌握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遵医嘱行为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Rockall危险性评分的临床分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ANVUGIB患者再出血风险,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和遵医嘱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