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多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有的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佳。结论 CVS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S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依据病因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分析9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以期发现其规律性。结果:发病年龄多在20岁~40岁,多数为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局限性梗死灶及伴有渗血或血肿,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应用脱水、间断穿刺颈动脉内注入尿激酶,并辅以口服华法令抗凝及病因治疗等,本组9例病人中,4例基本痊愈,4例症状好转,1例自行出院。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MRA或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和溶栓治疗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CVS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基本痊愈15例,好转2例。随访6个月至2年,所有病人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女性病人,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与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30例CVT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87%)、恶心呕吐(60%)、视力障碍(33%),伴有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脑梗死(67%),其中20%伴有出血;颅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定量正常或升高;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有效。结论临床以颅内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脑局灶性症状、体征的年轻病人,应考虑到该病,可及时行MRI或MRA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治疗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患者继发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性发作组与非性发作组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69例CVST患者,其中32例(46.38%)继发性发作。在临床表现方面,性发作组患者更多表现为偏瘫(37.50%对15.63%;χ2=5.240,P=0.020)。影像学检查显示,性发作组更多表现为出血(29.41%对10.81%;χ2=3.818,P=0.047),损伤部位更多累及额叶(31.25%对10.81%;χ2=5.008,P=0.023)和颞叶(43.75%对8.11%;χ2=7.318,P=0.005),而且血栓形成部位多见于上矢状窦(65.63%对40.54%;χ2=4.264,P=0.03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优势比5.167,95%可信区间1.993~15.764;P=0.004)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优势比0.126,95%可信区间0.042~0.370;P=0.039)是CVST患者继发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发作组的院内病死率(6.25%对2.7%;χ2=0.512,P=0.469)和90 d 转归良好率(转归良好定义为 Barthel 指数>60分)(81.25%对86.47%;χ2=0.346,P=0.793)与非性发作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存在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CVST患者继发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否继发性发作与CVST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和90 d临床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I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ICVT患者,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例ICVT患者,男性和女性各3例,平均发病年龄3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癫痫发作(5/6,83.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6,50.0%)和头痛(3/6,50.0%)。在影像学检查中,ICVT的直接征象为斑点征和条索征,间接征象为脑叶出血、梗死或水肿。结论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头痛是ICVT的常见表现,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Zhou W  Wei G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323-325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诊断。方法 详细分析65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大多数病人表现有头痛、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91%)。近半数病人(49%)伴有局灶神经功能异常如肢体无力、癫痫发作、视力下降等,51%的病人仅表现为单纯颅内压增高,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和成(MRA)能直接显示肺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结论MRI和MRA对脑静脉0窦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2000年2月-200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收治32例儿童(年龄从4周至14岁)CVST患儿。对其中22例行肝素抗凝治疗,持续12~18个月;对10例患儿应用血管内治疗方法,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机械性碎栓治疗。同时均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并分析患儿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预后情况。结果①患儿以癫痫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综合征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和脑实质损害征象。②引起CVST的病因中,感染占31.2%(10/32),颅脑外伤占37.5%(12/32),肾病综合征占3.1%(1/32),颅内肿瘤占3.1%(1/32),血液系统疾病占6.2%(2/32),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蛋白C或蛋白S缺乏)占6.2%(2/32),原因不明占12.5%(4/32)。③治疗后,32例患儿中,痊愈17例(53.1%),好转10例(31.2%),死亡5例(15.6%),总有效率为84.4%。24例患儿获得6个月至5年的随访,2例复发,5例仍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其余疗效稳定。结论儿童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影像学检查能为确诊提供依据;抗凝和静脉窦内溶栓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颅内生殖细胞瘤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和治疗的特点。方法 对1993-2005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5例颅内生殖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30例,女性15例;发病部位:鞍区19例(42.2%),松果体区13例(28.9%),其他部位13例(28.9%)。临床表现:颅内高压症状(53%)、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40%)、尿崩症(38%)、垂体前叶功能减退(27%)。影像学检查:CT显示病变呈类圆形略高或高密度影,增强后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显示长T1长T2或等T1等T2异常信号影,多数病变增强后明显强化。6例检查血清和脑脊液,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增高4例,其中2例脑脊液β-hCG也增高。诊断:经手术或脑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确诊12例,经诊断性放疗确诊11例,其余诊断均根据影像结果及临床表现。治疗:11例行肿瘤部分或全部切除术;9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行脑室分流术;多数患者行放疗,其中3例联合化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颅内生殖细胞瘤多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在鞍区和松果体区,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和视力障碍,影像学检查有显著意义,血浆和脑脊液β-hCG测定有助于诊断,放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压迫症状明显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颅内高压(IIH)是以脑脊液压力增高,视乳头水肿为特征而神经影像学检查正常的一种疾病,且抓%为女性,其中叨%系肥胖者。本文就减轻体重对女性IIH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方法250例IIH病人进入研究组,其中58例为女性(年龄18-50岁,病程z6月),符合研究标准。IIH的改良诊断标准为:①伴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视乳头水肿);②无神经缺陷定位体征;③增强Ch或MRI上无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室系统无畸形、移位和梗阻,抑或硬膜静脉窦闭塞;④除脑脊液压力增高(非肥胖者>2.16N奴,肥胖者>2.凸l&fl矽【,余神经学检查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进展性:和无进展性穿支动脉区梗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穿支动脉区梗死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学模式与进展性运动缺损(P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头磁共振及头颈部CT或MR血管造影成像证实的新发穿支动脉区梗死(脑桥或大脑中动脉深穿支供血区)患者75例,根据卒中发生后5d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情况,分为PMD组30例,NPMD组45例。采用t或,检验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表现、梗死灶影像学模式、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PMD组中病灶呈滴水征的比例[20/30(66.7%)]高于NPMD组[10/45(22.2%),X2=14.8,P〈0.01]。PMD组患者平均人院时NIHSS评分(4.60±1.40)高于NPMD(3.75±1.20,t=2.81,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梗死DWI影像学滴水征与PMD呈正相关(OR3.0,95%CI1.25—7.17,P〈0.05)。结论DWI影像学滴水征是穿支动脉区梗死影像学模式特征之一,影像学滴水征或可作为进展性卒中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1992~1994年,我们对26例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病人进行脑电图和脑脊液常规检查,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人年龄最小3岁,最大12岁;均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腮腺和颌下腺、舌下腺肿胀史,发热、头痛、频繁呕吐、嗜睡或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阳性。其中脑电图异常22例;脑脊液阳性18例。讨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电图异常较成人显著。病情愈重,脑电图改变愈明显;病情好转、临床症状恢复后,脑电图异常可随之变轻或消失。病程不同脑电图改变亦异。本病早期脑电图阳性率高(发病1~3天占90%),病程愈长,阳性率愈低(发病6~8…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颅内低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IH)是一种以脑脊液量低于正常值为特征的疾病, 通常认为是由于未知原因的脑脊液漏所致, 临床表现为直立性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 增强MRI可见硬脑膜均匀弥漫性强化、硬膜下积液及脑结构移位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1]。据估计, SIH的年发病率约为(4~5)/10万,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累, 以35~55岁女性发病率最高, 其并发症包括硬膜下血肿、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昏迷、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及双臂肌萎缩等[1,2,3]。其中, CVST是SIH的罕见短期并发症, 可有持续性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 影像学检查可见颅内静脉显影浅淡、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等表现。常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或硬膜外血补丁疗法(epidural blood patch, EBP)治疗原发病, 联合抗凝或介入技术治疗CVST, 但由于抗凝治疗可能会增高颅内出血风险, 应谨慎采用或注意严密监测[4]。SIH合并CVST时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中自由基水平影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48只健康的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针灸组、正常组、模型组。采用光化学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动物模型。术后3h、24h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同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模型组脑缺血后3h时MDA含量明显增高;针灸组与模型组比较,24hMDA含量相对降低(P〈0.05),24hSOD的活性明显增高(P〈0.05)。神经行为学障碍量化评定显示电针治疗后24h针灸组的神经缺损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其程度与脑组织MDA含量呈负相关,与SOD活性呈正相关。结论 早期的针灸对光化学诱导大鼠局灶性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并可相应的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内分水岭脑梗死(IBI)与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30例缺血性卒中内分水岭梗塞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分为融合性内分水岭梗塞(CIBI)49例(融合组)、局灶性内分水岭梗塞(PIBI)59例(局灶组)和串珠样脑梗死22例(串珠组),分析其神经影像学特点。结果局灶组病灶直径明显小于融合组,P〈0.01;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融合组与串珠组,P〈0.01。结论CIBI和串珠样脑梗死是ICA或MCA严重狭窄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对20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及评分,对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梗死灶或出血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SD发生率为32.52%,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梗死灶或出血灶的类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或出血灶的部位和数量、合并症均有一定关系(P〈0.05,〈0.01)。认为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或出血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均有一定关联,治疗时应该注意危险因素的去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Moyamoya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2月至2004年10月经DSA或MRA确诊的31例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31例患者平均年龄25.7岁;脑卒中和头痛是本组Moyamoya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分别为83.9%(26例)和74.2%(23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而成年患者以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所有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和Moyamoya血管形成,其中有27例患者的CT或MRI表现为双侧病灶。结论对于年轻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一时性缺血性发作(TIA)或脑卒中患者,尤其有卒中史或反复头痛发作者必须使用MRA以除外Moyamoya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告3 例原发性中枢神经恶性系统淋巴瘤,以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均以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缺损(头痛、肢体无力)为主要症状,头颅MRI检查示占位性病变,3例均为多发病灶,分别经脑活检及腰穿脑脊液病理诊断为淋巴瘤.结论 本病经影像学检查很难确诊,脑活检及腰穿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儿童大样本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CVST发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国内CVST患儿男女比例为1.4∶1,高于欧洲和美国;CVST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癫痫、局灶性神经症和全身症状为主,无特异性;与CVST有关的危险因素有高凝状态、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国内以鼻部和耳部的感染最常见。CVST最常累及上矢状窦,其次为横窦、乙状窦和直窦。发病年龄较晚、累及外侧静脉窦和/或乙状窦、无脑实质异常和积极予抗凝治疗均为认知功能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CVST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开出特异性的检查是减少漏诊、误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血脂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100例(脑梗塞45例,脑出血55例),非老年组110例(脑梗塞56例,脑出血54例),所有患者于发病24h内,并空腹12h后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患者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所有脑卒中患者,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型、重型患者所占比例亦增高。组内比较,脑出血组患者的空腹血糖、TG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脑梗塞组显著升高(P均〈0.01);老年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非老年组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脑出血组的空腹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脑梗塞组,而TG低于脑梗塞组;老年组的空腹血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非老年组。脑卒中患者的血糖水平与病情有关,血糖水平越高,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