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缺血最常见的病因非在颅内,而在颅外颈动脉的观点,这是近年脑缺血病变研究的重大成果。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多发部位是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此外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好发部位,易造成狭窄,严重者引起血管闭塞。颈部动脉狭窄与闭塞,多普勒超声诊断依据血液动力学改变,主要参数有血流速度,血流频谱分布,血流音频信号,血流速对压颈试验的反应[1],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以下几点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方法 对45例患者进行头颈64排CT血管造影(CTA)及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CTA检查45例TIA患者中40.例颅内外共116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61.1%高于颅外动脉38.9%,颅外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最多44.4%,颅内动脉狭窄中以ICA颅内段狭窄最多32.3%,频发(发作频率≥2/d)及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在1h以内)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74.2%)高于非频发组及长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 h),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TCD异常75.6%,占CTA异常的94.4%,TCD血流速度增快85支,较CTA65支多;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6例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共35支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CTA,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远低于CTA.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及斑块发生率高,CTA检查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频发及短时程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丽  姚刚亮  顾艳丽 《新疆医学》2013,43(10):104-105
颈内动脉颅外段起始部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斑块常引起管腔严重狭窄或闭塞,它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彩超检查(CDFI)可以直观地发现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程度,而经颅多普勒(TCD)可以提供该病变所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二者联合应用,对于全面评估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几年我院在颈动脉彩超检查(CDFI)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本文通过对这二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颅内外动脉的相应改变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脑血管评估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8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Duplex)检查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及斑块未检出率,并对DSA和Duplex检查进行比较。结果:86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62.79%,24.00%,P〈0.01)。86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发生率分别为43.02%(37/86)、16.82%(14/86)和27.91%(24/86)。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70.93%,44.19%,P〈0.001)。Duplex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检查结果与DSA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较高的患病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0):792-796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同侧颅外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价值,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对经TCD检测、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存在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83例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颅外颈动脉检查,分析其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颅外段(ICA)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颈内动脉颅外段阻力指数PI(ICA)、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平均流速Vm(ICA)有一定意义,颈动脉阻力指数(PI)差值、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血液流速Vd(ICA)可较敏感地评估MCA狭窄,其中CCA的PI差值为0.13、ICA的PI差值为0.15、Vd(ICA)为13.8 cm/s时是诊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最佳界值,获得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709、0.710、0.601,敏感度分别为80.49%、78.05%、80.49%,特异度分别为90.48%、92.86%、78.5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0%、91.42%、78.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0%、81.25%、80.48%。结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综合颈动脉阻力指数差值、Vd(ICA)、PI(ICA)、Vm(ICA)可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进行评估,为及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及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129例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采用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单纯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选择同期住院的经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1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血管狭窄的分布,比较2组之间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部位以颈内动脉最为常见(63.8%),其次为颈总动脉(34.5%)和颈外动脉(1.7%)。狭窄组中糖尿病及吸烟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437,95%CI=1.799~6.566,P=0.000)和吸烟(OR=2.406,95%CI=1.258~4.604,P=0.008)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外颈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狭窄最为常见,吸烟、糖尿病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Li D  Wang ML  Li SM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7):1158-116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比较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583例连续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6例血管造影未见异常.527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其中24.3%(128例)仅有颅外动脉病变,36.8%(194例)仅有颅内动脉病变,38.9%(205例)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75.6%,399例)高于颅外动脉(63.2%,333例).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P<0.01).青年(≤40岁)患者大部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75.5%),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而中年(41~60岁)及老年(≥61岁)患者以颅内外病变并存的比例最高(39.4%和48.0%,P<0.001),病变最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是颅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外病变者的年龄和冠心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颅内病变者.结论 总体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颅外病变并不少见,且常表现为颅内外病变并存.不同亚组的患者动脉病变的分布不同.颅外病变者的冠心病患病率、年龄高于颅内病变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入院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塞患者90人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人为患病组)和同期门诊常规查体者30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5.6%)与对照组(4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6.7%)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3.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组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28.1%)与对照组(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I患者与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与对照组斑块的好发部位均为颈总动脉分叉处(39.3%和35.0%),以硬斑(49.2%和65.5%)为主,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3%和2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病因之一.②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颅外颈动脉狭窄率较以往有增加.③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本地人群斑块可能以稳定性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9.
陈晓旭  张玲  韩秋 《中外医疗》2011,(21):180-180
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在缺血脑血管病中占重要地位,及早发现并诊断颈动脉狭窄,适时对其实施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该检查目的在于对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若颈部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患者颅内动脉侧枝循环不同程度开放(前交通、后交通、颈内外交通开放),交通代偿良好,则不易造成脑梗死,而侧枝循环形成不良,可引起缺血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总结 1997~ 2 0 0 2年手术治疗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 34例的经验。其中 2 3例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 ,11例无任何脑缺血症状。病变部位在颈动脉分叉及颈动脉起始处 2 5例 ,其中 2 2例行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endarferecfomy ,CEA) ,3例行CEA 补片 ;病变在锁骨下动脉起始处 5例 ,其中 4例行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 ,1例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搭桥术 ;颈总动脉闭塞 4例 ,均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搭桥术。结果 32例术后恢复良好 ,1例术后第 4天并发缺血性脑卒中 ,1例因术后第 2天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预防和治疗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鼎  李丰升  陈俊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02-1504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87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 47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病变397例,检出率为83.0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32例(1 098块),斑块的主要分布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及颈外动脉(ECA).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颈动脉超声与DSA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在缺血脑血管病中占重要地位,及早发现并诊断颈动脉狭窄,适时对其实施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该检查目的 在于对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若颈部动脉重度狡窄或闭塞时患者颅内动脉侧枝循环不同程度开放(前交通、后交通、颅内外交通开放),交通代偿良好,则不易造成脑梗死,而侧杖循环形成不良,可引起缺血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比较60例TIA患者(TIA组)发病1~2周内颅内外动脉CTA及同期54例患者因头晕、肢体麻木住院患者(对照组)CTA。结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80%);对照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同时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结论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7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81.2%),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57.5%、42.4%)。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5.2%;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MCA)最多。占41.2%。75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75/96,78.1%)。83例TCD检查异常(83/96,86.4%)。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5.
吴杰  魏崴  纪伟  韩星  杨德新 《吉林医学》2010,31(28):4856-4858
<正>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是导致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文献报道约20%~2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在西方国家脑卒中是人群第三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也是永久性致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扫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5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45例脑梗塞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和颅内大脑中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超声分型和颅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将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37.0%)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1.1%,P<0.01);脑梗塞患者无症状侧重度以上狭窄发生率(17.8%),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2%,P<0.01),其中1例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完全闭塞。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扁平斑和软斑最为多见,其次是硬斑和溃疡斑。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组患者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③脑梗塞组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缓慢有31例(68.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结论:颅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颅外颈动脉(CCA)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半数以上的脑梗塞与CCA分叉、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溃疡、粥样硬化、狭窄和闭塞相关。文献证实:5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CCA狭窄所致。40%脑梗塞和CCA闭塞相关。我国CCA闭塞致脑梗塞约占10~12%。因此,临床上应对CCA病变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TCD)对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方法:3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D对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严重颈动脉狭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的正常人,颈动脉闭塞患者最低(p<0.05)。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开放占58.14%,后交通动脉开放占48.84%,颈内外动脉开放占44.19%。结论: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同侧半球血流量下降,侧支循环开放。TCD为本病提供全面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并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颅内、外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有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按血管狭窄累及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对颅内、外大动脉的狭窄率、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84.4%(135/160),其中单纯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及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43.7%(59/135)、15.6%(21/135)和40.7%(55/135).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11)岁,显著高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65±12)岁]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65±11)岁,P值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2.543,95% CI为1.011~6.352,P=0.047)、糖尿病(OR=4.133,95% CI为1.158~14.740,P=0.029)是动脉狭窄-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析TIA与脑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并且给予病因治疗。结果 48例中3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21例发现有不稳定斑块,其中重度狭窄9例,闭塞2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动脉狭窄8例。支架治疗的5例患者及2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治疗后未再有TIA发作。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对于TIA患者应及早行DSA检查,查明病因并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