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老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PCI)及直接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AMI患者2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先溶栓必要时行介入治疗14例,B组直接介入溶栓8例。分析其冠脉造影(CAG)介入前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TMI分级、左心室功能(LVEF)及疗效。结果两组在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TMI分级、总开通率及血运重建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静脉溶栓提高IRA早期再通宰,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急诊介入治疗使IRA开通率高,但明显存在着再灌注时间延迟;老年人AMI联合治疗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 ,探讨不同病变支数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并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178例AMI患者 ,分为PCI组105例和静脉溶栓组73例 ,比较其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 (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PCI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成单支、双支、3支病变组。结果 :(1)PCI组与溶栓组比较 ,血管再通率 (99.0 %vs52.1 % ) ,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5.63±1.99)hvs (7.05±3.02)h] ,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0.9%vs8.2% )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0.5 %vs21.9 % ) ,再梗死率 (1.9%vs11.0 % ) ,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住院病死率PCI组低于溶栓组 ,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9 %vs8.2% ,P>0.05)。 (2)PCI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溶栓组[ (59.76±8.56) %vs (55.65±9.51) % ,P<0.01] ;EDD水平显著低于溶栓组[(53.43±5.42)mmvs (56.55±6.89)mm ,P<0.01]。 (3)PCI组中单支血管病变组的LVEF比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组高 (P<0.01或P<0.05) ,而EDD低于后两者 (P<0.01)。结论 :与溶栓比较 ,直接PCI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挽救濒死心肌 ,改善左室功能 ,降低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老年(≥70岁)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发病时间12h以内,70岁及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TCA(必要时冠脉内植入支架);并随机选择同期72例发病时间12h以内,未行溶栓或PTCA的70岁及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和1年随访。结果治疗组中68例患者术后即刻血流皆达TIMIⅡ~Ⅲ级,手术成功率97.14%,治愈率98.57%,1年内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18.57%,因心脏原因再住院率21.43%;对照组死亡9例,治愈率87.50%,1年内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33.33%,因心脏原因再住院率43.0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1年随访治疗组心功能明显较对照组为优。结论直接PTCA治疗老年(≥70岁)急性心肌梗死治愈率高,能更好地消除梗塞后心绞痛,保护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回顾所有3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治疗的总成功率为96.7%,术后随访结果显示,4个月后,1例患者发生了LAD支架再狭窄症状,需要再次接受治疗。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48例AMI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12 h行急诊PCI,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开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无复流现象以及住院期间再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100%,其中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15例,三支病变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9例;无复流患者,7例因血压不稳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9例行临时起搏器,7例行冠脉内血栓抽吸术;9例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IRA的TIMI血流均恢复至Ⅲ级;住院期间无急性闭塞或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患者.结论AMI行急诊PCI即刻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偏性掷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PCI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生理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钠肽(BNP)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采用PCI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还能够改善BNP、CRP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实施。  相似文献   

7.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艳霞 《河北医药》2009,31(18):2448-244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急性期病情不稳定,病死率高,充分及时、有效地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一种有效的冠脉再灌注治疗手段,与静脉溶栓相比,PCI禁忌症少,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能迅速解除患者症状,恢复心肌供血,有效防止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是目前治疗AMI最有效的方法。我院共对156例AMI患者施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从基层医院转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至心脏中心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统计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PCI的AMI患者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共64例,其中从各镇医院转运的25例(转运组),首诊本院39例(本院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造影成功率,住院期间、4周以及半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转运途中无一例发生MACE,转运组与本院组相比分别是:首诊至血管开通时间139min vs 90min,造影成功率96.0%vs97.4%,住院期间MACE12.0%vs15.4%,随诊率80.0%vs79.5%。4周MACE16.0%vs15.4%,半年MACE16.0%vs17.9%,均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基层医院转运AMI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与首诊本院患者一样,转运行直接PCI可挽救更多濒死心肌,减少近期及远期MA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6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临床分析为老年AMI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共139例,根据年龄分成≥65岁和<65岁2年龄组,比较其在院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在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面,随年龄老化,不利因素显著增加。在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院期间病死率,≥65岁组为16%,<65岁组为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65岁以上老年患者直接PTCA有较高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在院期间PTCA预后与年龄密切相关。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是AMI患者直接PTCA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优化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74例)和直接PCI组(54例),对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65.7%)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两组IRA通畅率分别为96.9%和94.6%;住院期间两组均元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的57.5%(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PCI治疗AMI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忠玉  黄进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54-235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STEM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5例)和未使用替罗非班的对照组(46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随访住院期间和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TIMI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LVEF、M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0d两组LVEF、M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80d两组比较LVEF有所升高,MACE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EMI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即刻和随访结果,以评价在具备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急诊PCI的可行性.方法 1998年6月至2005年12月对122例STEMI患者经股动脉行急诊PCI治疗,其中119例直接PCI,3例补救PCI.结果 血管造影成功率95.1%,操作成功率93.4%.5例应用了主动脉球囊反搏术,2例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住院死亡5/122例(4.1%),术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5±0.16).平均住院天数(9.5±5.8(1~36)d.6个月死亡7/122例(死亡率5.7%).结论 直接PCI可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扩大了治疗STEMI的适应证,高危患者术后存活率高,住院时间缩短.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补救措施.在具备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急诊PCI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王倩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01-370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200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给予PCI治疗的观察组和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检测治疗后6h、12h、24h和48h时外周血脑利钠肽水平以及心脏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h开始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t=5.382、9.493、12.482,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12h开始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t=7.831、12.184,均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48h时,两组BN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BNP〈100ng/L组sT段抬高程度明显低于≥100ng/L组(t=9.472,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100ng/L组(t=6.932、5.532,均P〈0.05)。结论采用PCI治疗AMI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降低BNP水平、改善心脏功能,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lw)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75例AMlw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85例患者急诊PCI治疗(急诊PCI组),90例患者给予择期PCI治疗(非急诊PCI组)。所有患者于术后1天、1周及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比较右心室流出道缩短分数(RVOT)、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以评价两种治疗对右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PCI治疗后第1天,右心功能指标RVOT、FAC、RVEF均有明显下降,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急诊PCI组患者右心功能指标明显升高,RVOT、FAC、RVEF分别为(45±7)、(44±6)、(46±7)%,与术后第1天[依次为(38±8)、(32±7)、(3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非急诊PCI组患者右心功能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右心功能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lw早期及晚期行PCI治疗,最终都可以使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得到恢复,但早期行急诊PCI治疗,可能使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恢复更早、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 CHD)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42例,在行PCI术前后均进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结合腺苷负荷检查,通过心肌显影程度定量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情况并记录其图像,将PCI治疗前后心肌声学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CI手术前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以便判断PCI手术疗效,估计患者预后.结果42例患者中39例患者成功完成PCI术,病变血管全部开通,重复造影示TIMI血流3级;灌注异常心肌节段治疗后局部所有毛细血管横截面积之和[A=(15.46±3.27)分]、血流速度[β=(0.75±0.16)分/s]、心肌血流量[A·β=(12.00±4.51)分2/s]均较治疗前[A=(6.68±1.76)分、β=(0.40±0.12)分/s、A·β=(2.82±1.38)分2/s]明显增加(t=37.25、27.58、30.65,均P<0.05).3个月后随访,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13.77,P<0.01),室壁运动记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8.75,P<0.01).相关分析显示,PCI术后A、β、A·β相关性较强(均P<0.01).结论 PCI术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尽早行PCI术,可以挽救梗死区的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左心功能进行评价,并将其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及其相关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43例,在急性心肌梗死后7~10d内行超声心动图及CMR,10~14d内行PCI治疗。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及CMR。比较PCI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及2种评价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PCI术后LVEF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R所测得的LVEF低于超声心动图,两者相关性较好,PCI前后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75,P<0.05;r=0.78,P<0.05)。结论①PCI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有较为显著的效果;②CMR与超声心动图所测得LVEF值有较高的相关性;③CMR评价左心功能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直接PCI术中成功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STEMI患者68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行单纯直接PCI的STEMI患者122例作为对照组。评估PCI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及矫正的TIMI帧数(cTFC)、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直接支架置入率、PCI术后60min完全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肌钙蛋白T(TNT)峰值、PCI术后7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CI术后即刻TIMI 3级及TMPG 3级血流比例更高(分别为92.6%比77.9%,88.2%比70.5%,P均<0.01);cTFC帧数更少[(44.2±16.8)帧比(57.3±23.6)帧,P<0.01];无复流发生率低(7.4%比22.1%,P<0.01);直接支架置入率高(22.1%比9.0%,P<0.05);PCI术后60min完全ST段回落率高(82.3%比66.4%,P<0.05);CK-MB和TNT峰值低[分别为(171.4±44.6)U/L比(202.4±38.6)U/L,(5.36±1.81)ng/L比(6.48±1.94)ng/L,P均<0.01];PCI术后7dLVEF高[(56.6±7.9)%比(52.6±6.7)%,P<0.01)]。结论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增加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减少心肌坏死,改善心功能,为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50例老年人AMI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连续观察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50例老年AMI患者中,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左前降支26例,回旋支16例,右冠状动脉8例,共置入5种支架合计68个。术后残余狭窄程度由术前95%~100%降至术后10%~-5%(P〈0.001),手术成功率100%。随访1~12个月,3例发生心功能不全,其余病例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老年人AMI急诊冠脉内支架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杨茂  张瑞宏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9):1420-1421
目的探讨应激性血糖增高对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急诊行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410例依据糖尿病病史及入院随机血糖水平随机分为四组:组1(n=288):随机血糖正常的非糖尿病患者;组2(n=30):随机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组3(n=54):随机血糖增高的非糖尿病患者;组4(n=38):随机血糖增高的糖尿病患者。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24h内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心肌酶峰值、TIMI血流恢复情况及30d病死率。结果四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2%、3.4%、7.5%、5.9%(P〈0.01)。入院随机血糖增高的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急诊PCI术后30d病死率高于随机血糖正常组,其中随机血糖增高的非糖尿病组30d病死率高于糖尿病组。结论应激性血糖增高是影响ST段抬高型AMI急诊PCI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