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矮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常压、减压硅胶柱层析、ODS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其石油醚、氯仿部分及正丁部分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I)、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正二十六烷酸(n-hexacosnic,Ⅳ)、谷甾醇(sitosterol,Ⅴ)、谷甾醇葡萄糖苷(sitosterol-3-O-glucoside,Ⅵ)、葡萄糖(glucose,Ⅶ)、大黄素-龙胆二糖苷(emodin-gentiobioside,Ⅷ)和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O-β-D-glucopyranoside,Ⅸ)。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矮大黄中分离得到,其中大黄素-龙胆二糖苷为首交大黄属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唐古特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经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3)、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酸(5)、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林氏莲花掌素(8)、4-(4′-对羟基苯基)-2-丁酮-4′-O-β-D-葡萄糖苷(9)、白黎芦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白黎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1)、6-羟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对羟基苯丙烯酸葡萄糖酯(15)、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6)。结论 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唐古特大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窄叶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化学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蒽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酮(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Ⅳ)、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Ⅴ)和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Ⅵ)。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窄叶大黄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窄叶大黄蒽醌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窄叶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化学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蒽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Ⅳ)、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Ⅴ)和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Ⅵ).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窄叶大黄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6.
河套大黄非蒽醌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套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得8个非蒽醌类成分。经化学和波谱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Ⅱ)、没食子酸(gallicacid,Ⅲ)、3-(3’,5’-二羟基-反式-肉桂酰基)-5-羟基-△5-α-吡喃酮[3-(3’,5’-dihydroxyl-trans-cinnamoyl)-5-hydroxyl-△5’-α-pyrano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piceatann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Ⅶ)和蔗糖(Ⅷ)。其中Ⅳ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波叶素(rheumin)。Ⅰ、Ⅲ、Ⅴ、Ⅵ和Ⅷ系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7.
研究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结合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藏边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醇(3)、大黄素(4)、芦荟大黄素(5)、波叶素(6)、胡萝卜苷(7)、d-儿茶素(8)、反-3,5,3′,4′-四羟基茋(9)、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6″-O-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11)、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大黄素甲醚-1和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a和13b)、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4)、蔗糖(15)。同时得到一种大黄酸类似物,因量少未得到最终的结构确定。结论 化合物11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波叶苷(rheoside),化合物13a和13b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石蒜属13种(含2变种)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同种不同采集地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分子佐证。方法 采用扩增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石蒜属植物20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种间亲缘关系研究。结果 从33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中筛选出6对,共扩增得到330条清晰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20条,占总带数的96.8%;AFLP分子标记检测到石蒜属20份材料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38~0.89;AFLP分子标记聚类结果显示同一采集地的材料亲缘关系更近;石蒜属植物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AFLP分子标记能有效区分石蒜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建立甘肃礼县掌叶大黄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可为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ela Venusil XBP-C18柱(4.6 mm×250 mm, 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40 ℃。结果 掌叶大黄中所含主要成分的色谱峰均得到了有效的分离,在指纹图谱中共有峰有26个,并指认了5个色谱峰。结论 该方法对掌叶大黄质量控制以及实现规范化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研究培养基优化和毛状根克隆系对掌叶大黄毛状根生物量和蒽醌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个单克隆掌叶大黄毛状根和4种基本培养基,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大黄毛状根生物量积累和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产量的因素。结果不同克隆间大黄毛状根生物量积累存在显著差异,以单克隆毛状根DH 7a最高;培养基种类对毛状根生物量的影响存在极显著差异,以W P培养基中毛状根生物量最高;大黄毛状根中的5种游离蒽醌中以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为主;不同克隆间5种游离蒽醌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DH 7a最高,并且DH 7a与B 5培养基的组合,5种蒽醌产量最高;克隆和培养基之间互作分析显示克隆DH 5a、DH 5d与W P培养基,克隆DH 7a与B 5培养基对于游离蒽醌产量来说是优势组合,而克隆DH 5c在4种培养基上5种游离蒽醌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为利用掌叶大黄毛状根培养系统大规模生产蒽醌类化合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不同的分子标记进行柴胡药材干根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柴胡栽培种鉴别和药材鉴别奠定基础。方法 以柴胡栽培种干根为材料,采用RAPD和AFLP两种分析方法。结果 以筛选到的3条随机引物对9个柴胡栽培种进行RAPD分析,共扩增出28条DNA带,平均每条引物组合扩增9.3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67条,多态性比率为71.43%;而在AFLP分析中,筛选出4对特异性引物,共获得107条DNA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6.7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23.25条,多态性比率为86.92%。经统计分析,9个柴胡栽培种RAPD和AFLP分析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61~0.93和0.39~0.86。UPGMA聚类分析,两种标记方法均可将9个柴胡栽培种聚为3大类群,聚类结果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结论 以柴胡药材干根为材料,RAPD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均可用于植物种间及种下遗传关系分析,且AFLP条带较多,多样性丰富,更有利于柴胡属植物多样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鬼臼毒素的生物转化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掌叶大黄细胞悬浮系统和根培养系统进行生物转化.采用色谱技术和波谱手段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加入鬼臼毒素对掌叶大黄细胞悬浮系统和根培养系统的pH值无明显影响;两种组培系统均能转化鬼臼毒素.在本实验条件下,细胞悬浮系统使73.8%的鬼臼毒素发生了转化,根培养系统中使56.3%的鬼臼毒素发生了转化.两种系统对鬼臼毒素的转化产物不同,前者只转化生成鬼臼苦素,后者转化生成表鬼臼毒素等多种化合物.结论 掌叶大黄细胞悬浮系统和根培养系统均能有效转化鬼臼毒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掌叶大黄多糖高产量和高纯度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采用超滤法、超滤-醇沉法和传统水提-醇沉法,通过测定大黄多糖得率和含量(纯度)比较3种纯化方法的优劣。结果超滤法所得大黄多糖得率和纯度均高于超滤-醇沉法和传统水提-醇沉法。结论用超滤膜技术可以纯化、富集掌叶大黄多糖,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环保无污染,所得制品收率高、纯度好等特点,克服了传统水提-醇沉法成本高、周期长的缺点,具有产业化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掌叶大黄多糖高产量和高纯度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 采用超滤法、超滤-醇沉法和传统水提-醇沉法,通过测定大黄多糖得率和含量(纯度)比较3种纯化方法的优劣.结果 超滤法所得大黄多糖得率和纯度均高于超滤-醇沉法和传统水提-醇沉法.结论 用超滤膜技术可以纯化、富集掌叶大黄多糖,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环保无污染,所得制品收率高、纯度好等特点,克服了传统水提-醇沉法成本高、周期长的缺点,具有产业化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与醇沉工艺对大黄水提液中蒽醌类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以大黄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保留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两种纯化工艺在不同条件下对大黄水提液中蒽醌类成分的影响。结果两种纯化工艺在不同的条件下,大黄水提液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保留率大小几乎具有一致的规律,即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醇沉工艺对于大黄蒽醌类成分的保留率优于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结论醇沉工艺对极性小的成分的保留优于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而对极性高的成分的保留则相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