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部队自杀的特征和原因,确定自杀高危人群,为军队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部队自杀以男性比例大,19~35岁年龄组居多,有性格缺陷、慢性疾病、精神障碍及遭遇生活事件为自杀的高危人群。结论: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积极进行危机干预、治疗慢性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是预防自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自杀高危来电的特征及心理危机热线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厦门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来电资料,符合高危条件的来电共140例。应用自编抑郁症状筛查量表、自杀危险评估量表分别进行评估抑郁状况、自杀危险程度,对评估出的高危来电进行24h、1周及1月3次随访,并进行干预效果比较。结果:140例来电中,男性5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29.62±8.32)岁;有职业86例,无业54例;已婚58例,未婚70例,其他12例。既往有明确精神科诊断者33例,其中抑郁症22例,精神分裂症10例。来电咨询问题的前三位为家庭关系问题、恋爱及人际关系问题、精神疾病问题。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咨询问题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来电3次随访结果显示,来电者的自杀死亡决心程度降低,每次干预后死亡决心程度均较前次降低(均P<0.05)。结论: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高危来电者自杀危险程度,但仍需加强后续随访干预,以提高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来日益引起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高校学生自杀、他杀等危机事件后,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尽快治愈创伤和提高应激等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2004年发生了一起学生夜间猝死和一起自杀事件。心理咨询中心在事发后,对事件涉及的相关人群进行了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刘迎霞  阮冶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74-1875
目的:了解电话咨询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对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热线部一名工作人员在半年咨询中接听的高危来电(HAD评分均≥9分)进行电话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以评价电话咨询的有效性;结果:经过咨询后,求助者的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尤其是第2、5两项评分改善明显。结论:电话咨询对改善自杀高危人群的自杀观念有重要意义,简易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在电话咨询中使用较为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有自杀倾向病人的心理调查,使护士充分认识有自杀倾向病人的心理危机,并对其提供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病人平稳度过心理危机期。方法:对108例服毒物、药物自杀的病人进行心理探讨。结果:通过应用非结构式与病人及家属交谈,发现有自杀倾向病人往往存在一定心理危机。结论:护士运用心理支持,护理干预等措施,帮助病人平稳度过心理危机期,保持病人家庭和社会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6.
陈中山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38-2838
近年来,精神病患者肇事杀人或自杀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杀已经成为人类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出3~12倍。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提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高校的学生由于学业受挫、失恋、就业压力大、心理疾病等原因发生的危机,导致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通过这些触目惊心、令人心痛的自杀和伤害他人事故本身.我们应该看到,高频率的心理危机的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备受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且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因此,提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成为高校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国际化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和新功能开发区自杀未遂人群群体特征,分析自杀动机和自杀原因,为预防自杀和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急诊科在2004年4月至2007年7月期间接诊的157例自杀未遂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自杀未遂患者中女性显著高于男性,文化程度与收入普遍处于中下水平;非精神病性自杀比例较高;绝大部分自杀未遂患者未曾求助过心理咨询;心理压力和家庭内部矛盾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心理社会诱因。结论自杀行为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转型、人口结构剧烈变化的国际化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和新功能开发区,及时发现自杀高危人群并进行评估,是预防自杀和危机干预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镇海区1999~2003年67例自杀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宁波市镇海区居民自杀行为的状况,为制定防止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镇海区1999~2003年居民病伤亡死因报告卡(死亡医学证明),卡片经区疾控中心核实后作统计分析。结果 67例自杀者中男性占49.25%,女性占50.75%;农民占52.24%,工人占16.42%,无业者占11.94%;65岁以上老人占32.84%,单身者占40.30%。自杀方式以服毒为主,占67.18%;文化低层次人群更易自杀。结论 防止措施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加强社区建设,关爱老人、独身者的生活质量;③加强农药及安眼类等药物管理;④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342例自杀病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自杀行为的实施违反了生物的自我保护意识,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违背,它是不良社会环境与个人适应不良相互作用的产物,为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心理卫生指导,对自杀病例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双342例自杀病例分析,从自杀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几方面,以及自杀原因、自杀方式、重复自杀等特点,论述了自杀者的各种不同背景。结果 显示:①自杀存在一定的高危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是导致自杀行为的两大因素;②自杀者心理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自杀者以中青年为主;自杀方式和自镣原因存在性别差异;自杀行为以纠纷或挫折为主;自杀行为有一定的重复率;③社会弱势人群(低学历、低收入人群)的自杀比例较高。结论 加强自杀行为的危机干预、心理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就诊的自杀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急诊科2006—2008年收治的426例(死亡23例、未遂403例)自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患者中女性(287例),男性(139例),男女比例1:2.1;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275例,占64.5%)。结论急诊自杀病例中以20~39岁女性、农民、初等文化程度者为主,口服药物是主要自杀手段,关注高危人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对自杀高危人群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并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前性病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及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孕前性病筛查异常病例1 234例,分为2组。对照组(617例)采用常规方法干预,观察组(617例)采用联合心理危机干预,2组均完成3个月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1 234例孕前性病筛查异常病例,性病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淋病和梅毒,分别占46.68%和42.54%;2组干预3个月后心理弹性明显提高;观察组坚韧性、乐观性及力量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3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明显,观察组行为、认知及环境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孕前性病高危人群中梅毒和淋病检出率较高,给予心理危机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弹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社区环境对社区居民自杀的影响程度,为提出自杀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山东、辽宁、湖南三省采用完全随机方法抽取16个县(市),收集了392例15~34岁自杀死亡者和416例对照进行研究。采用心理解剖方法收集自杀死亡者信息;采用同样结构式访谈工具获取同社区对照2名信息人信息。利用WHOSUPRE—MISS社区压力和问题调查量表测量居民的社区环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环境因子得分与自杀呈正相关关系,社区环境不良为个体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Waldx2=10.036,P〈0.05,OR=1.323)。社区存在的问题如家庭不和、交通不便、缺乏医疗保健、就业保障、酗酒、迷信现象可以明显提高中国农村自杀率。同时显示相对贫穷、患有精神疾病(OR=32.346)是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受较好教育、已婚、健康身体状况是自杀的主要保护因素。结论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系统,解决社区现存的一些问题,营造和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减轻其生活压力;同时应加强心理障碍筛检,对高危人群积极实施社区心理健康干预,提高人的应激能力,以此有效降低中国农村社区居民自杀率。  相似文献   

14.
急诊患者治疗的新领域——心理危机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本刊邀请有关专家就目前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患者流行病学情况、临床救治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32例自杀者心理行为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32例自杀者心理行为因素分析武维梅李志鸿李爱霞自杀是一种对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应激性行为反应,是为应付心理危机而采取的一种极端的手段。本文通过对132例自杀者进行自制问卷调查,以探讨自杀者的心理行为特征,报告如下:一、方法:132例自杀者均为我院急...  相似文献   

16.
心理危机就是个体内部一种心理稳定的破坏,个体心理反应变得越来越无目的性和组织性,最后进人情绪危机的不平衡状态[1]。而危机干预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即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我国肿瘤发病率大幅度提高,且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肿瘤患者的心理危机也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很多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诱导出自杀风险,很多肿瘤患者接受不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此做好肿瘤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临床护理人员面临的一项新课题,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与实践,以咨询心理学为基础,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危机进行概括和总结,以便为以后肿瘤患者临床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精神病患者肇事杀人或自杀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杀已经成为人类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出3~12倍。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分析服毒自杀者的自杀原因,帮助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期,重塑健康人格。通过对汉源县九襄中医院172例服毒患者系列的观察,发现他们服毒原因有其特殊性,表现为:下午6~9时服毒者占56.4%;女性自杀者占82%;25~35岁占75%。针对不同的自杀原因制定心理护理目标,并用相应的方法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自杀者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学生心理骨干自杀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构建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杀知识问卷,对广西某医科院校1~3年级所有学生心理骨干共617名进行自填式调查。结果:医学生心理骨干自杀知识总平均得分为(11.68±2.60)分,应答正确率为58.40%;仅有9.1%的医学生心理骨干接受过危机干预方面的讲座或培训;临床专业、一年级大学生心理骨干的自杀知识水平较其它专业及其它年级大学生心理骨干高(均P<0.05),女生心理骨干的自杀知识水平较男生高(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杀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年级、专业、性别(均P<0.05)。结论:医学生心理骨干的自杀知识水平亟待加强,需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20.
42例大学新生自杀意念问题与危机干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42例有自杀意念大学新生的心理咨询分析,发现其中多数人存在中重度心理问题,性格内倾、心理脆弱、自卑、负性情感占上风,在环境应激、学业与经济压力、人际关系敏感等诱因刺激下,加之不恰当的认知,产生自杀意念。有针对性采取危机干预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