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清脂蛋白(a)的关系。方法 159例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冠心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并进行定量Gensini积分,40例CAG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清脂蛋白(a)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试验组分为内膜正常组(24例),轻度狭窄组(41例),中度狭窄组(82例),重度狭窄组(12例)。结果 试验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84.9%(135/159),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42.5%(17/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膜正常组与轻度狭窄组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其中重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脂蛋白(a)总体水平为(35.27±23.38)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13±16.56)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狭窄组与内膜正常组脂蛋白(a)总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其中重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硬化的超声检测有助于预测冠心病的危险程度;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在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判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病变治疗后长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从2005年度(2005-01-01~2005-12-31)和2010年度(2010-01-01~2010-12-31)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DES置入患者中各随机筛选135例患者,按随访时间将其分为术后1年随访组和术后6年随访组两组。所有患者采用电话随访、门诊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方式,观察患者在DES支架置入后不同时间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情况。结果术后1年随访组与术后6年随访组随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8%vs 92.6%,P>0.05);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vs 11.2%,P<0.05),其中心源性死亡(0.1%vs 2.4%,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0%vs 0.8%,P>0.05)、靶病变血运重建(2.4%vs 8.0%,P<0.05);其他不良事件包括血栓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造影复查,1年随访组复查造影26例(20%),共置入64枚支架,7枚支架再狭窄(10.9%),无支架贴壁不良、瘤样扩张、支架断裂及支架内血栓病例。6年随访组复查造影61例(48.8%),共置入134枚支架,25枚支架再狭窄(18.7%),两组支架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年随访组有3例支架贴壁不良,均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证实(P>0.05),2例靶血管瘤样扩张(P>0.05),1例支架断裂(支架置入后47个月,P>0.05),无支架内血栓病例。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远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方法对27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体外循环(ONCABG)63例,非体外循环(OPCABG)20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6例,室壁瘤15例;多支病变188例,二支病变61,左主干病变21例:合并糖尿病86例,高血压91例,瓣膜病32例,均于术中同期手术处理。结果手术平均每例搭桥3.16支,术后需用IABP支持治疗8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早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心梗并发症及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常规心电图判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70%的冠心病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556例中,心电图阳性患者6813%,其中冠状动脉狭窄70%~79%组、狭窄80%-89%组和狭窄≥90%组常规心电图阳性率分别为63.1%、64.9%和70.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1支、2支和3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常规心电图阳性患者分别为66.7%、62.9%和71.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结论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存在局限性且难以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可增加心电图判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尿毒症患者血管舒张功能,评价L-精氨酸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检测9例尿毒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内径变化等指标,并予L-精氨酸后再次检测相同指标。结果反应性充血前后患者肱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4.26±0.54)mm和(4.43±0.58)mm,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为(4.73± 0.43)mm,P<0.05。应用L-精氨酸后,反应性充血前后患者肱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4.37± 0.77)mm和(4.44±0.74)mm,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为(4.82±0.60)mm,P<0.05。与应用前相比,应用L-精氨酸后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毒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L-精氨酸未改变尿毒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10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32例,二支病变组3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冠心病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高(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IMT、斑块积分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成显著正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强而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5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EPCs,同时检测LDL-C。结果冠心病组外周血EPCs较对照组显著降低,LDL-C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外周血EPCs与LDL-C呈负相关关系(r=-0.656,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与LDL-C呈负相关关系,升高的LDL-C是外周血EPCs降低的原因之一,提示提高外周血EPCs可降低LDL-C,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单纯标准治疗,研究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EECP治疗(1 h/次,1次/d),均治疗35 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危重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共分析164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危重冠心病患者151例,占92.05%。均具备重要危险因素≥2条,或者具备次要危险因素≥3条。结果全组共搭动脉桥144支,静脉桥353支,同期行室壁瘤切除11例,瓣膜置换5例,瓣膜成形5例,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围术期发生低心排2例、呼吸衰竭1例、肾功能不全1例,脑梗死1例。死亡2例,死亡率1.22%。结论搭桥手术治疗危重冠心病患者效果满意。周密的术前准备、术中充分恢复心肌血运及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静息状态下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的多种测量指标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局部功能,并探讨心脏局部功能测定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7例主诉胸痛的住院患者进行TDI检查,测定左室16个节段的收缩峰速度(Sm)、舒张早期峰速度(Em)、舒张晚期峰速度(Am)、等容收缩时间(IVCT)和等容舒张时间(IVRT).所有患者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至少1支直径狭窄≥50%的冠状动脉则诊断冠心病.规定直径狭窄≥50%且<90%的冠状动脉支配节段为轻度病变节段,直径狭窄≥90%的冠状动脉支配节段为重度病变节段,其余节段为非病变节段.结果 非冠心病(13例)、1支病变(11例)、2支病变(11例)以及3支病变(12例)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心率、冠心病易患因素、左室射血分数及跨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病变节段(390个)比较,轻度病变节段(162个)和重度病变节段(144个)的Sm、Em、Err/Am明显下降(P<0.01),IVRT明显延长(P<0.01),轻度病变节段IVCT与非病变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病变节段IVCT显著延长(P<0.05).如果以至少存在3个节段的Sm< 2.50 cm/s且IVRT> 87 ms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则该标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79.4% (27/34),特异度为84.6%(11/13),阳性预测值为93.1%(27/29),阴性预测值为61.1%(11/18),准确度为80.9%(38/47).结论 静息状态下,冠心病患者病变部位的心脏局部功能变化体现在收缩和舒张运动速度的下降和等容运动时间的延长,综合分析心脏节段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代谢综合征(MS)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心包内脂肪(EAT)、胸内脂肪(IAT)体积,探讨EAT、IAT体积、EAT/IAT比值与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就诊的单纯MS患者97例,MS合并CHD患者118例.所有研究对象在64排CT扫描机上进行钙化积分及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应用半自动Volume软件程序逐层手动描画心包内、外脂肪轮廓,并计算出相应EAT、心包外脂肪(PAT)、IAT体积,分析EAT、PAT、IAT相关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间EAT、IAT体积、EAT/IAT比值与钙化分级、钙化积分、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1)MS合并CHD组年龄大于单纯MS组[(60.6±11.4)岁vs.(57.9±8.7)岁,P=0.001],有阳性心血管病家族史(29.7%vs.21.6%,P=0.03)、EAT[(98.3±41.4)cm3 vs(82.2±39.7) cm3,P=0.001]、IAT[(171.3±64.1)vs.(156.2±48.1) cm3,P=0.001]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增高[(7.1±1.8)%vs.(6.6±2.3)%,P=0.02],而总胆固醇(TC)[(4.9±1.2) mmol/Lv vs.(5.4±1.0)mmol/L,P=0.00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0±1.1) mmol/L vs.(3.6±1.0)mmol/L,P=0.03]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0.4) mmol/L vs.(1.1 ±0.3) mmol/L,P=0.04]低于单纯MS组.(2)单纯MS者EAT、PAT、IAT体积均与性别、BMI、腰围、糖尿病、高脂血症相关(P<0.05); MS合并CHD者EAT、PAT、IAT体积均与BMI、腰围正相关(P<0.05).(3)MS合并CHD组EAT、IAT与钙化积分(r=0.45,P=0.017;r=0.5,P=0.013)、Gensini积分相关(r=0.476,P=0.015;r=0.563,P=0.017),而EAT/IAT比值与钙化分级、Gensini积分无关,与钙化积分呈负相关(r=-0.321,P=0.028).结论相同BMI及腰围下MS合并CHD心包周围脂肪EAT、IAT体积明显高于单纯MS;MS患者中,无论是否合并CHD,EAT、PAT、IAT体积均与BMI、腰围正相关.MS合并CHD者EAT、IAT体积与Ge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 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全部确诊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性别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与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评估性别对于CAL发生风险的独立效应,分析BMI、就诊时间、川崎病类型对该关联性的中介效应及其比例。结果 男童BMI水平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超重比例(20.9%)高于女童(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CAL的独立影响因素,男童CAL发生率较高(aOR=1.50,95% CI:1.06~2.12),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BMI是性别影响CAL路径中重要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为1.05(95% CI:1.01~1.10),中介比例为13.0%]。结论 男童CAL发生风险较高,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超重可能是男童CAL发生率高的中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期间入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有重度狭窄的,将其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Coil+组,/7,=42)和侧支循环不良组(Coll一组,n=50)。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40m1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计数EPCs的数量,测定其体外成血管能力,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2例入选者血浆SDF-1d水平。结果Coll+组EPCs数量显著高于Coll一组[(22.10±4.69)CFUs/10。EPCsVS(16.90±3.66)CFUs/10。EPCs,P〈0.01],其体外成血管能力也明显强于Coil一组(25.3±3.2Vfi17.4±2.6,P〈0.01),血浆SDF—1a水平显著高于Coll一组[(243.7±19.2)ng/mlvs(203.1±17.8)ng/ml,P〈0.01]。EPCs的数量、体外成血管能力、血浆SDF-1d水平与侧支循环程度呈正相关(r=0.74,0.69,0.82,P〈0.01),同时EPCs的数量、体外成血管能力与血浆SDF-10【水平呈正相关(r=0.81,0.64,P〈0.01)。结论冠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其冠脉侧支良好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多、体外成血管能力增强,这种变化可能与血浆SDF-1“水平升高有关,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功能以及SDF-1仅活性的治疗方法将对冠心病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及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于本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305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采集及冠脉造影结果的分析,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先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251例)和非冠心病组(54例)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nmltiplelinearregression)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直线相关(1inearcorrelation)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吸烟指数、高血压患病率、血糖异常及糖尿病患病率、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年龄(β1=0.251,P〈0.01)、性别(β2=0.235,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β3=0.241,P〈0.01)、糖尿病病程(β4=0.226,P〈0.01)进入直线回归方程,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直线相关的研究中发现两者呈负相关(r=-0.362,P〈0.01)。结论在对临床上高度怀疑患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前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是否患高血压、是否伴有血糖异常、是否患有代谢综合征等以提高冠脉造影的阳性率,年龄、性别、LDL—C、糖尿病病程是影响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左室射血功能呈减退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32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血栓弹力图、流式细胞仪、血小板聚集仪三种检测方法,观察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d后患者血栓最大幅度(MAthrombin、MAADP)、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d后,血小板抑制程度显著增加,MAADP显著减少(P<0.01);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能够获得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1339例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住院期间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CAS发生率为11.8%(158/1339).CAS组年龄、既往患脑卒中的比率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2).CAS的发生率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x2=37.482,P<0.01).冠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其CAS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变(x2=38.9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年龄、脑卒中史、冠脉左主干病变和多支病变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伴发CAS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年龄增加和脑卒中病史是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血运重建(CRY)术前、术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方法20例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2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利用标准同步12导联心电图,对术前、术后1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QTd及QTcd进行测量计算。结果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PCI治疗与CABG术后的QTd及QTcd较术前均显著缩短(P〈0.01),两组QTd及QTcd缩短程度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仍存在存活冬眠心肌或顿抑心肌。血运重建后再灌注心肌可恢复电生理功能,且两种血运重建方法术后1个月内至少在改善心肌电活动程度和时间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9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89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44例(23.3%)。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使用皮质激素、心电图异常、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40mg/L、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沉加快、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χ2=3.89~12.68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使用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与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独立相关(P﹤0.05)。结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加快、使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