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将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接种到β-TCP/CPPF/PLLA支架上,进行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人工骨,植入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中,评估BMSCs/β-TCP/CPPF/PLLA复合体促进成骨的作用。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BMSCs/β-TCP/CPPF,PLL复合物组(A组)、β-TCP/CPPF/PLLA支架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共三组,建立兔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相应植入自体细胞材料复合物和单纯支架材料,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16周处死动物,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X线检查结果:A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的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到骨痂生成,成骨现象较4周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生的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比正常的桡骨较细。B组、C组术后2~16周,虽有不同程度的成骨现象,但没有完全修复骨缺损区,B组较C组修复明显。X线评分结果:A组在各时期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自体BMSCs与β-TCP/CPPF/PLLA复合物移植能修复大节段的骨干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为种子细胞,将携带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的慢病毒感染BMSCs后与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ydroxyapatite, Nano-HA)复合,填充植入兔桡骨缺损部位,探讨HIF-1α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构建的重组HIF-1α慢病毒质粒转染293Ta细胞。取兔胫骨的骨髓,使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BMSCs,通过形态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将携带HIF-1α慢病毒感染BMSCs。将感染携带HIF-1α慢病毒后的BMSCs与Nano-HA共培养得到HIF-1α-eGFP/BMSCs/Nano-HA人工骨材料,将体外复合培养后的人工骨材料填充植入兔桡骨骨缺损部位,使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实验后12周分别检测兔桡骨大体标本、X光、病理切片,分析比较桡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结果:1、将携带HIF-1α慢病毒质粒转染293Ta细胞48小时,收取病毒,计算得出病毒滴度为5.0×107TU/ml。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标记物CD90、CD105和CD34、CD45检测,CD90、CD105阳性率为99.3%,CD34、CD45为阴性。2、动物实验:在术后12周对各组大体标本、X线、组织切片进行检测,发现A组HIF-1α-eGFP/BMSCs/Nano-HA复合人工骨、B组BMSCs/Nano-HA复合人工骨均可促进骨缺损修复,而A组HIF-1α-eGFP/BMSCs/ Nano-HA复合人工骨的新骨形成量更大,骨缺损修复能力优于B组。C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骨缺损未能修复。结论: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参与成骨,HIF-1α基因促进BMSCs诱导成骨、成血管,增强新生骨组织的形成,更有效地修复骨缺损,Nano-HA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HIF-1α-eGFP/BMSCs/Nano-HA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具备成为一种理想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双相陶瓷(Biphasie calcium phosphate,BCP)经低结晶羟基磷灰石(Low crystalline hydroxyapatite,LcHA)涂覆改性后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LcBCP)与单纯BCP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成骨差异。方法BMSCs复合LcBCP(实验组)修复12只兔左侧桡骨15mm缺损;BMSCs复合BCP(对照组)植入右侧桡骨同样大小缺损,植入后第4、8和12周取材,通过大体形态、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检测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BMSCs—LcBCP复合物在体内骨缺损处生长良好。X线检测显示实验组连接处骨痂形成,对照组连接处在各个时间点愈合稍差。12周时,实验组骨修复良好,髓腔再通,组织学显示板层骨形成,连接处骨性愈合;对照组连接处尚有较多编织骨形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生物力学检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MSCs—LcBCP复合物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低品态羟基磷灰石涂层有助于增强双相陶瓷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载基因仿生基质材料能否调控骨髓基质于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方法 将非病毒载体K16GRGDSPC共价接枝于新型骨基质材料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PICA-[ASP-PEG])构建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该体系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复合制备成载基因仿生基质材料pcDNA3-TGF-β1/K16GRGDSPc/PLGA-[ASP-PEG],并将兔BMSCs与其复合培养,以pcDNA3/K16GRGDSPC/PLGA-[ASP-PEG]作为对照。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TGF-β1基因的表达;应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BMSCs的ALP活性,并通过RT-FCR检测细胞ALP、骨钙素(OCN)、骨桥蛋白(GPN)和Ⅰ型胶原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核心结合因子a1(Cbfal)表达,观察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情况。结果 XFS图谱证实K16GRGDSPC被成功地接枝到PLGA-[ASP—PEG]表面。载基因仿生基质材料复合BMSCs培养结果表明,TGF-β1基因被成功地导入细胞内并表达,而且其成骨标志物(ALP、OCN、CPN、Ⅰ型胶原和Cfbal)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这种载基因基质材料既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又可介导外源TGF—β1基因转染BMSCs并定向调控B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5.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钙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骨钙素、TGF-β1表达出现早,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骨钙素、TGF-β1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结论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复合珊瑚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可行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培养扩增、成骨诱导羊BMSCs。将第3代细胞复合珊瑚修复羊完全性腭裂骨缺损,以单纯珊瑚植入缺损作为对照组。术后16周头颅CT扫描、大体观察、评价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三维CT显示,实验组可见珊瑚被新生骨替代,对照组可见珊瑚明显降解,裂隙仍然存在。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基本愈合;对照组中珊瑚明显降解,裂隙仍然存在。结论初步证明羊BMSCs成骨诱导后与珊瑚复合能修复羊腭裂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方法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山羊BMSCs。实验组将第2代细胞复合β-TCP后修复山羊自体右侧胫骨26mm的节段性缺损(n=8),对照组以单纯β-TCP材料植入骨缺损处(n=8),旷置组(n=2)。术后16、32周分别通过大体形态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旷置组术后32周骨缺损未修复,表明动物模型确实可靠。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16周时实验组已有新骨形成,β-TCP材料降解吸收;对照组则只形成少量骨痂,材料无明显降解。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有大量幼稚编织骨生成,对照组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大量材料残余。实验组骨密度和力学强度低于正常胫骨组(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2周时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术后实验组骨愈合良好,对照组为骨不连;骨密度检测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正常胫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呈骨性愈合,有较多成熟骨组织,对照组为纤维连接。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组与正常胫骨力学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骨诱导的自体BMSCs复合β-TCP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可良好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 的异种骨(rhBMP2/BCB) 移植及其与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rhBMP2 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并采用兔桡骨干1.5 cm 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生物力学、骨密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比较单纯rhBMP2/BCB移植、rhBMP2/BCB 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及rhBMP2/BCB 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1) 单纯rhBMP2/BCB 移植,可在16 周使节段性骨缺损基本修复,其修复机制与过程和重组异种骨相似;(2)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8 周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与骨折修复相仿,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3)rhBMP2/BCB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早期( ≤12 周) ,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与量均优于单纯rhBMP2/BCB移植,约在12 周使骨缺损基本修复。结论 上述三种方法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以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较为理想。该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转染Ang-1间充质干细胞加强兔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转染血管生成素-l(angiopoiten—1.Ang—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vmal stem cells,BMSCs)对免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脂质体介导pCDNA3.Ang—1质粒转染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与TCP陶瓷复合,修复兔桡骨15mm长节段性骨缺损?以未转染细胞作对照,进行电镜、组织学及核素扫描等方法检测骨修复情况。结果细胞与TCP材料复合后生长良好。组织学检查见转染细胞组毛细血管生长及新骨形成活跃,核素扫描见实验组局部血供丰富、代谢旺盛。结论Ang—l转染细胞组血供增加和骨修复加速,与细胞因子局部定向释放,加强血管形成及骨代谢有关。Ang—1修饰的BMSCs预构人工骨有助于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冷冻异体骨加TGF-β1和bFGF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TGF-β1 和bFGF在经冷冻处理的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促进骨愈合的作用.方法 以杂兔作为实验动物,修复兔桡骨1.2cm缺损.冷冻处理后的异体骨加纤维蛋白载体携带bFGF和TCF-β1移植作为实验组(A组),自体桡骨移植(B组)和单纯异体骨移植(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拍摄X线片,同位素骨扫描计数分析和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X线检查自体移植较异体移植提前愈合,同位素扫描计数分析2周后A和B组明显优于C组,并有显著差异(P<0.01).组织学观察异体移植骨切片可见明显的髓腔内诱导成骨相.结论TGF-β1 和bFGF能明显促进异体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骨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1.
黄江鸿  杨雷  廖福朋  段莉  陈洁琳  王大平  熊建义 《骨科》2016,7(3):201-206,212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 nano?HA)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兔胫骨的骨髓分离培养并鉴定BMSCs;制备携带HIF?1α的慢病毒表达系统,感染BMSCs后与nano?HA共培养得到HIF?1α?eGFP/BMSCs/nano?HA人工骨材料。将30只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均通过手术截骨后制成桡骨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填充HIF?1α?eGFP/BMSCs/nano?HA人工骨材料,对照组填充BMSCs/nano?HA,空白组不填充任何材料。于术后4、8、12周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处,并于术后12周获得兔桡骨的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比较桡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结果经鉴定,分离培养得到的BMSCs形态良好,高表达CD90、CD105;所有实验动物的桡骨中段缺损模型均构建成功,通过对实验兔的大体标本、X线片及病理切片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缺损均有所修复,但实验组的新骨形成量更大,骨缺损修复能力优于对照组,空白组骨缺损区未能得到修复。结论 HIF?1α诱导分化的BMSCs与nano?HA复合制成的HIF?1α?eGFP/BMSCs/nano?HA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3,TGF-β3)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重组腺病毒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e stem cells,BMSCs),诱导其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将培养获得的BMSCs分成5组,A:空白对照组,B:免疫荧光对照组,C:TGF-β3单独转染组,D:BMP-7单独转染组,E:TGF-β3+BMP-7共转染组。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TGF-β3和BMP-7重组腺病毒对BMSCs进行转染,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转染效率,培养14d后,再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A、C、D、E组细胞TGF-β3和BMP-7蛋白分泌情况,以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组蛋白聚糖(ACAN)、Ⅰ型胶原(Collagen Ⅰ)、Ⅱ型胶原(Collagen Ⅱ)、Ⅹ型胶原(Collagen Ⅹ)、SOX9基因表达水平,明确腺病毒转染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以TGF-β3和BMP-7重组腺病毒转染兔BMSCs后常规DMEM培养基培养14d,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圆形及椭圆形细胞明显增多。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共转染组TGF-β3和BMP-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培养14d时,Realtime PCR检测ACAN、Collagen Ⅰ、Collagen Ⅱ、SOX9基因的表达水平转染组(C、D、E组)较对照组(A、B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Collagen Ⅰ和SOX9表达单独转染组(C、D组)与共转染组(E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ollagen Ⅱ表达共转染组较单独转染组明显增高(P<0.05)。TGF-β3单独转染组和共转染组的Collagen Ⅹ基因表达较BMP-7单独转染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转基因技术重组TGF-β3和BMP-7腺病毒可成功转染兔BMSCs,获得TGF-β3和BMP-7蛋白的表达。TGF-β3和BMP-7腺病毒共转染兔BMSCs后,可有效诱导兔BMSCs向类髓核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新型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结合软骨下骨钻孔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依照软骨缺损处理方法的不同将48侧股骨髁随机均分为3组:(1)凝胶组:软骨下骨钻孔+复合SDF-1β、TGF-β1的新型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充填软骨缺损;(2)钻孔组:单纯软骨下骨钻孔;(3)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4、8、12周取材观察其大体、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情况.结果 除对照组仅有纤维组织修复外,其余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软骨修复,但结合组的修复在组织细胞形态、超微结构、Ⅱ型胶原含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钻孔组,组织学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SDF-1β、TGF-β1的新型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结合软骨下骨钻孔能有效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的全层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影像学探讨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的体内降解和成骨性能。方法制备兔股骨髁10mm×5mm包容性骨缺损模型,将自行研制的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颗粒制备成与缺损大小相同的圆柱状试件并植入缺损内,于术后4、8、12周采用X线、钼靶照相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植入体内后逐渐降解,被自体骨爬行替代,12周时骨缺损部位大部分被新生骨取代,X线密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接近。结论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修复包容性骨缺损具有优良的降解和成骨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磷酸钙人工骨(calcium phosphats artifieal bone, CPC)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扩增兔的BMSCs,并以CPC为载体制备cPc/BMSCs复合物,植入兔桡骨15mm骨缺损处。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X线摄片、组织学染色分析和放射性核素监测,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同时以单纯的CPC及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研究,评价CPC/BMSCs复合物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SCs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地修复桡骨缺损,且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的CPC。结论以CPC为载体的自体骨髓细胞移植能有效的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Xiao DC  Deng LF  Yang QM  Tan YB  Lü XM  Zhang W  Feng W  He YF  Liang J  Zhu YP  Qi J  Zhou Q  W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2):1565-1568
目的探讨核结合因子a1(Cbfal)基因修饰的兔皮肤成纤维细胞与煅烧骨构建的移植材料对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兔皮肤成纤维细胞(RSF),应用pSG5-Cbfal及pSG5质粒分别转染RSF,获得pSG5-Cbfal/RSF及pSG5/RSF,培养生长48h后,分别接种于长2cm、直径4mm的圆柱状牛煅烧骨(TBC)上,制成pSG5-Cbfal/RSF/TBC及pSG5/RSF/TBC复合物材料。制备兔桡骨中部长2cm的骨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后,植入pSG5一Cbfal/RSF/TBC材料作为实验组(I组),以pSG5/RSF/TBC材料植入组(Ⅱ组)、单纯TBC材料植入组(Ⅲ组)和无植入材料的自然修复组(Ⅳ组)作为对照,每组6只(12个桡骨)动物。分别于术后第4周及第12周摄X线片检查并最终获取骨折处标本,对植骨处进行三点抗折弯测试、脱钙骨组织切片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及新生骨小梁图像计量分析。结果I组标本骨质生长活跃,有大量新生骨小梁,生物力学性能良好,骨缺损处已完成早期愈合及修复;II组、Ⅲ组及Ⅳ组无明显新生骨形成,未显示骨修复现象。结论CbfaI基因修饰的兔皮肤成纤维细胞经与煅烧骨复合植入兔体内后,能完成对大段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56只,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I型胶原复合,实验分成4组(n=16)。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C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用于修复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空白对照组(n=8),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2、4、8和12周,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X线片显示,A组术后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而B组术后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8、12周骨量测定A组成骨量最多,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最佳生物力学表现,而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以复合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8.
龙华  袁华  马保安  鱼兵  裘秀春  范清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6):1239-1241,i0003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感染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观察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质量。[方法]以腺病毒Adeno-X^TM为基因转移载体,制备携带TGF-β1基因的高滴度腺病毒液感染兔关节软骨细胞,通过光电镜、免疫细胞化学、Northern杂交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等方法观察软骨细胞形态、增殖及外源基因的表达。再将其与骨基质明胶(BMG)支架相复合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关节软骨缺损。[结果]腺病毒感染软骨细胞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检测出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Northern杂交显示Ⅱ型胶原表达水平增加,TGF-β1的表达显著增加了原代软骨细胞S/G2/M期细胞比例。将其复合于骨基质明胶上,经组织染色和电镜观察可见软骨细胞贴附于BMG表面和孔隙内大量增殖,在体移植修复实验组新生组织为透明软骨,关节面平整,软骨下骨完全重建再生。[结论]软骨细胞经携带TGF-β1基因的腺病毒感染后,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可用于制备组织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β-磷酸三钙(β-TCP)与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后,在生物反应器中分别向成软骨和成骨诱导,并植入骨软骨缺损处,观察软骨修复效果。方法分离、培养山羊BMSCs,在生物反应器中分别向成软骨及成骨诱导2周,植入骨软骨缺损部位。实验组分为A组:旋转力刺激+成软骨、成骨诱导组(力学刺激组),B组:单纯成软骨、成骨诱导组(无力学刺激组),并设空白对照组。术后12周和24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等,并行O'Driscoll Keeley and Salter评分。结果 A、B组均有新生软骨形成;A组软骨在12周与24周均优于B组(P〈0.05);术后12、24周A组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新生软骨形成。结论将BMSCs复合于β-TCP,可用于组织工程修复骨软骨缺损;体外培养阶段的旋转力刺激有利于改善组织工程软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基因转染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复合生物衍生骨支架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雌性BALB/C裸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转染Cbfa1基因的hBMSCs复合支架组(A组)、未转染细胞复合支架组(B组)和单纯支架组(C组),每组6只。分别将各组人工骨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于术后4、8周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结果Cbfa1基因转染后,可诱导BMSCs骨钙素、Ⅰ型胶原呈阳性表达。体内植入后,A组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均明显优于其他组;植入细胞及宿主间质细胞呈骨钙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呈阳性表达;4周时,Y染色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B组。结论Cbfa1基因转染BMSCs,能够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上调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表达,并提高移植细胞的生存率,明显促进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