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优珍  王悦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73-174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江北区2004年10月-2009年9月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江北区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该期间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39.57‰,江北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77‰,两类人群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7,P〈0.05)。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结论江北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不明显。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04侧沁2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徐美好…//中国妇幼健一2004,l9(1)一61一62 探讨流动人口中围产儿的死亡水平及其主要原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998一2002年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围产儿死亡差异显著,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的相对危险性高达8.6倍。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的孕期保健覆盖率低。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死胎原因不明、畸形、胎盘因素、脐带因素、窒息等。结论:制定并采取相应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并制止非法接生,对流动人口进行妥善管理。…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围产儿的不良结局的差异。方法对2001~2003年我院的本市户口和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共分娩围产儿10 420例,死亡223例,死亡率21.4‰,其中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7.48‰,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7.8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对流动人口应制定并采取相应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围产保健意识,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围产儿的不良结局的差异.方法对2001~2003年我院的本市户口和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共分娩围产儿10 420例,死亡223例,死亡率21.4‰,其中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7.48‰,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7.8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对流动人口应制定并采取相应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围产保健意识,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照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2~2001年间71例住院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11.10%,死亡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脐带因素、畸形和早产,占同期围产儿死亡原因的49.29%;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结论:加强区域围产期保健网的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及时发现并治疗高危妊娠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乐彦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132-133
目的通过对173例围产儿死亡的资料分析,寻找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的173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地围产儿死亡率为5.45‰,流动人口为12.50‰,近三年的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造成围产儿死亡的前三位原因本地是出生缺陷、原因不明、母亲因素;外来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原因不明、出生缺陷、新生儿窒息。其中130例外来人口的围产儿死亡中没有产前检查记录的有38例。结论重视孕期、产前保健,提高孕早期出生缺陷的监测水平,加强对外来孕产妇的健康宣教和保健管理,提高产科质量是减少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振平  刘少雄 《广东医学》2002,23(8):859-860
目的 探讨围生儿死亡原因,确定围生期保健重点,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对该区1995年10月至2000年9月41352例围生儿中死亡的455例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围产期死亡率11.00‰,各年度围生儿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产检与未产检者围生儿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早产儿死亡率有逐年下降趋势。围生儿死亡原因前3位依次为出生缺陷、脐带因素、早产。结论 出生缺陷和脐带因素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加强流动人口的围生期保健工作及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是全社会共同任务,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进一步贯彻《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促进母婴保健事业改革与发展,降低我市围产儿死亡率,为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市2000~2002年度172例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设计围产儿死亡情况登记表,对孕母计生情况、户口地址、孕期保健及高危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与孕母户口地址,计生情况,高危及孕期保健情况有密切关系。结论:要降低农村围产儿死亡率,缩小城乡差异,加强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健全三级保健网络,从社区保健这个源头弥补孕期监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争取政府支持,使每个环节紧密配合,加强对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提高产前检查质量与产时技术水平加强高危管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昌平地区158例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全区围产儿死亡原因,明确围产期保健工作重点,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3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昌平区158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近五年围产儿死亡率虽然逐年下降,外地流动人口明显高于本地围产儿死亡数。②158例围产儿死亡人数中死胎明显高于早期新生儿死亡和死产人数。③158例围产儿死亡中有51例因胎儿畸形行治疗性引产。结论①认真做好围产保健是确保母婴安全的最佳手段。②加大围产期保健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加强对外地流动人口的孕期管理,提高保健意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举措。③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胎儿宫内诊断技术,减少孕28周后因胎儿畸形进行治疗性引产数。  相似文献   

12.
2003-2007年奉化市围产儿死亡原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奉化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奉化市各产科分娩医院2002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出生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2003~2007年奉化市围产儿死亡率为9.67‰,各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产儿死亡死因前三位是出生缺陷、胎儿因素、脐带因素。可以避免和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围产儿死亡比例逐渐下降。结论加强孕前保健和优生咨询服务,提高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水平,加强困产保健服务质量,提高早产儿的救护能力和降低早产发生概率,提高孕产妇自我监护能力,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与产前检查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产前检查与围产儿死亡情况,查找死亡原因,提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6年1-9月在中心医院分娩的1 591例产妇产前检查情况及围产儿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产妇产前检查率95.1%,流动人口产妇产前检查率55.0%。围产儿死亡30例,均为流动人口围产儿,其中1例有孕期产前检查,29例无孕期产前检查。结论流动人口孕妇不重视产前检查,使围产儿死亡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可有效减少流动人口围产儿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闻亚浓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17-2218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余姚市2011年-2013年围生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3年间围生儿死亡307例,围生儿病死率本地户籍为5.62‰,非户籍人口11.85‰。围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为胎儿畸形,其次为胎盘脐带因素。结论规范孕期保健,提高产科及儿科质量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干预措施。非户籍人口孕产妇管理仍然是我市孕产妇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把非户籍孕产妇保健管理纳入本地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实行流动人口孕妇首诊负责制及属地化管理,是降低流动人口围生儿死亡率的重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90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依据1999-2004年每月的“深圳市孕产妇系统管理月报表”、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所提供的90例围产儿死亡病例,接常住、暂住、流动分为三人口组,将三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围产儿死亡原因的构成比和死亡原因顺位资料、影响死亡主要因素、围生期保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评审方法:接广东省卫生厅妇幼处要求的三个环节、四个方面十二表格的评审方法进行。结果①围产儿死亡明显发生于流动人口。②围产儿死亡原因前3住顺位依次:脐带因素、先天畸形、孕母因素,与广东省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肺炎不大相符。③围产儿死亡首住影响因素是个人、家庭、居民团体的知识技能问题。结论①加强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孕产妇文化素质及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接受围生期保健。②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宫内诊断技术,减少孕足28周畸胎的治疗性引产数。③提高医疗保健人员诊疗技术,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严格遵守高危妊娠转诊制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本地区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我县155例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和孕期保健情况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9.8‰,其中死胎占60.64%,早期新生儿死亡占39.35%。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有胎儿畸形、母体因素、早产低体重、胎盘脐带因素。孕妇的文化程度越低围产儿的死亡率越高。结论:提高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加强农村一、二级保健网的建立,加大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孕产期和产儿科的技术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7.
420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围产保健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作用,寻找围产儿死亡原因。方法 根据围产保健发展的两个阶段,对1990~1999年在本院分娩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连续进行监测,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1990~1994年29.79‰,1995~1999年17.72‰,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畸形、早产,主要死因死亡专率前后5年差异有显著(P<0.005)。结论 围产保健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应进一步加强畸形和早产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滤。方法对我区1997~2001年5年来的275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4.17‰;围产儿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先天性畸性、早产、胎盘因素、脐带因素。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围产保健,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加强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平谷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和死亡构成比的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且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辖区内各医疗单位上报按照北京市统一要求的“围产儿死亡登记卡”及妇幼保健院质量控制资料采取回顾分析。结果五年期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7.21‰,本区围产儿死亡率6.18‰,外地围产儿死亡率11.89‰,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畸形、呼吸系统疾病、早产。结论在围产儿死亡评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做好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不断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对助产医生及儿科医生的新生儿窒息抢救水平的提高,加强外来人口的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指导,呼吁政府部门尽快落实“贫困母亲救助”政策,才能有效降低平谷区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李珊 《海南医学》1994,5(3):168-169
本文分析了我院1986年至1990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五年出生儿数16903,死亡310,死亡率为18.34‰,其中新生儿死亡171例,死亡率10.20‰;死亡46例,死产率2.72‰;死胎93例,死胎率5.5‰,死亡原因以缺氧为首,其次为早产,还有畸形、羊水胎粪吸入、颅内出血等,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水平,不仅做好孕期保健与监护,定时产前检查,还要不断改善产前诊断设施,新生儿急救、诊疗、护理系统和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