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34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女大学生中属于双性化的比例显著高于男大学生;②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得分;③男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④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对男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对女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且男大学生对男女两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与刻板化的分布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从山东三所高校随机选取766名被试,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①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和刻板化者分别占大学生群体的11.2%和25.3%,均为女生占的比例多于男生。②在社会适应状况方面,男性刻板化者优于男性异性化者;女性异性化者优于女性刻板化者。③同理心、女子气、理性对男性的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同理心、领导力、理性、大度、女子气对女性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男女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的行为效应。方法采用E-prime测验程序对76名大学生完成空间旋转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测量。结果①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13.096,P<0.05);②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的刻板印象激活主效应显著(F=4.653,P<0.05);③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的性别与刻板印象激活的交互作用显著(F=8.353,P<0.05),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结论性别与刻板印象激活影响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行为效应,并且女性空间旋转任务的消极刻板印象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加工模式的一致性。方法:采用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方法来测量180名大学生。结果:外显和内隐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出现了实验分离现象。在外显测试中被试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理类专业时无显著差异。但三个不同的内隐测量组被试却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史类专业时能力相当,学习理工类专业则男性明显优于女性。结论:外显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趋向于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相结合,是一种"自下而上"、"三思而答"的加工模式。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倾向于一种自动化加工,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省时省力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5.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1].性别和性别角色对个体参加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尊和自我控制在大学生空间能力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和提升效应中的共同调节作用。方法:将140名大学生随机分到空间能力性别刻板印象启动组和非启动对照组,启动组69名(男34名),对照组71名(男34名)。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自我控制量表(SCS)和心理旋转测验(MRT)测量自尊、自我控制和空间能力;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空间能力的性别刻板印象威胁与提升效应,采用调节作用模型分析自尊和自我控制对这两种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女性启动组的MRT正确率低于对照组(P<0.01);RSES得分×组别和SCS得分×组别共同预测女性MRT正确率(ΔR2=0.08,P<0.05),女性的自尊和自我控制均处于低水平时,组别与MRT正确率存在负向关联。结论:自尊与自我控制共同调节女性的空间能力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当女性的自尊和自我控制水平都低时,其MRT成绩会受空间能力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两个行为实验来探究人们对情绪性别刻板印象的归因解释.方法:采用Barrett等修改了的自发特质推论范式,以不同强度(44%和88%)的面部表情图片和问卷调查得到的情境句子为实验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首先在屏幕上呈现随机配对的目标情绪图片和情境句子,接着要求被试对表情强度为88%的目标情绪图片作出归因判断,然后对目标情绪图片进行再认,最后要求被试回忆情境句子.结果:感知者对女性的正性面部表情和负性面部表情均做出了更多的性格归因解释,而对男性的面部表情则没有.结论:感知者对女性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更多的对应偏见,而男性的情绪反应则被认为是环境导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成熟度量表对19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双性化占34.54%;未分化占31.44%;女性化占19.07%;男性化占14.95%。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058,P0.05);2大学生男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显著相关(r=0.175,P0.05),男性特质对职业目标、职业自主、职业成熟度的预测作用显著;3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在职业成熟度上存在差异。结论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一般,男性特质强的人,应该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成就观,增强选择职业的自主性,对于女性特质强的人,应该指导他们增强成就动机,勇于追求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并无显著差异,只是在传统女性职业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双性化类型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而其他3种类型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方法: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男/女)×4(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大学教师)两因素实验设计,来研究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状况。结果:对于不同教授年级组,大学生对教师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F=31.84,P<0.01)。对于男性被试,男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男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t=-4.611,P<0.01)。对于女性被试,女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女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 t=3.242,P<0.01)。结论:大学生对与自己同性别的教师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而对不同教授年级的教师则没有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选取的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3.2%、25.6%、26.5%;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安全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个体(F=12.600,P0.01);3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和0.15,P0.01)。结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和人际关系发展状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为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提供支持。方法:采用人际关系量表和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对19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在人际关系总体及4个因子中,仅异性交往(t=5.97,P0.05)在性别差异显著;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在总体被试中差异显著(χ~2=8.14,P0.05);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总量表(F=5.00,P0.01)及交际交往(F=6.80,P0.01)、交谈行为(F=2.65,P0.05)、异性困扰(F=3.35,P0.05)3个分量表上有显著差异;男性正性量表与人际关系总量表存在显著负相关(r=-0.301),女性正性量表与人际关系总量表负相关,但不显著。结论: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较好,男性正性特质能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初中生成就动机与性别角色、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测验、Bem性别角色量表、自尊量表对354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1初中生追求成功(F=6.94,P0.01)、避免失败(F=6.87,P0.01)、合成成就动机(F=12.53,P0.001)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初中生在追求成功(F=2.78,P0.0,5)、避免失败(F=3.41,P0.05)、合成成就动机(F=5.85,P0.01)上有显著差异;3初中生自尊水平与追求成功(r=0.178,P0.05)、合成成就动机(r=0.115,P0.01)呈显著正相关;4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特质、自尊可以预测追求成功(F=9.421,P0.01),男性特质可以预测合成成就动机(F=11.088,P0.01)。结论:初中生的成就动机与性别角色类型、自尊密切相关。男性特质和自尊有助于提高初中生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350名郑州市的大学生为被试,运用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分别在是否单亲家庭(t=3.079,P<0.001)、是否担任班干部(t=-2.04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攻击性认知分别在性别(t=1.870,P<0.05)、是否单亲家庭(t=2.653,P<0.01)、是否担任班干部(t=-2.24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大学生的攻击性在性别、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害羞和自我意识状况及害羞和自我意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羞怯量表和自我意识量表(SCS)为研究工具,对宁波大学和宁波大红鹰学院的1777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同时匹配年级、性别以及专业等变量。结果大学生的害羞平均值约为37,高于羞怯量表的常模分数;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害羞程度和自我差异均显著(F=6.900,P=0.001;F=3.332,P=0.036),大一学生的害羞程度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自我意识程度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害羞与自我意识呈正相关,与私我意识呈负相关,与公我意识呈正相关。结论当代大学生的害羞现象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偏高;害羞与自我意识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鲁奎  高春梅 《医学信息》2018,(14):133-135
目的 探讨大学生焦虑与血压影响因素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2月我校1~3年级36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例。分析学生焦虑和血压影响因素,组织所有入选者进行SAS测评和血压检查,研究组学生接受长达1年的心理干预,观察两组学生1年后SAS评分、血压检查结果及高血压检出率。结果 年级、性别、专业均为焦虑和血压影响因素,两组学生焦虑评分与平均动脉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后其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高血压检出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焦虑与血压指数有相关性(P<0.05)。结论 大学生焦虑和血压均受年级、性别、专业等因素影响,且焦虑评分与血压指数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一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刻板性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或P〈0.05),在自我灵活性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②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P〈0.05);拒绝、否认方面得分高于女生(P〈0.01),在父亲偏爱方面得分低于女生(P〈0.05)。独生子女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在父亲偏爱方面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③父亲教养方式与SCCS及其分量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大一学生自我和谐程度最低;女生得到父亲更多的偏爱,而男生得到父亲更多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独生子女得到父亲更多的干涉,非独生子女得到父亲更多的偏爱。父亲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215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①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总分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379(P<0.01),人际信任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分量表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447(P<0.01)。②大学生自我不和谐的比例比较大。③在不同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方面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全国6所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6所高校的303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社会支持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处在中等水平(x珋=2.836,稍微低于理论中数3),而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2.152,P0.05);就业压力和社会支持在学校上均有显著差异(F=5.488,P0.01;F-2.430,P0.05);不同家庭经济地位水平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状况上均有显著性差异(F=5.823,F=3.275;P0.05);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有显著性差异(t=-3.306,P0.01);就业压力总分也与社会支持总分呈现负相关(r=-0.140,P0.05),就业压力总分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r=-0.120,P0.05);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具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学校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状况;家庭经济地位水平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状况;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得分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与支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