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方法:采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就业准备、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996,3.614;P0.001;t=3.016,P0.01;t=6.843,3.639;P0.001),在学习管理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自我调节、学习管理、就业准备和角色适应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t=-3.626,4.040;P0.001;t=2.954,P0.01;t=4.056,P0.001),在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等维度上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不显著。结论:高校应当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创设模拟情境训练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凌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96-297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很不少了。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家庭环境因素、应付方式、生活事件以及学业成绩等等均有一定的关系[1- 4] 。根据心理卫生的基本原理 ,对生活的有效适应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或者说 ,对生活的适应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之一[5] 。从发展的角度看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将面临不同的适应任务。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是学校 ,对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的适应是其主要的发展任务 ,适应的结果对中学生的自…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问卷法及艾森克个性测定量表,对贵阳市200名校中学生的吸烟,学习困难及早恋问题做调查,结果显示,这三项都是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以及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问题而表现出的行为问题,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个性心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的现状,为学校、家庭、社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和自编留守中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对乐山、自贡几所中学共539名中学生(其中留守学生278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农村留守中学生在纯孤独感因子上分值均高于非留守中学生,呈现显著差异(P<0.05);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留守女生在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留守男生(P<0.01);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水平存在年级差异,在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的纬度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留守高中生高于留守初中生。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状况不容乐观,主观体验孤独感水平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5.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本文就农村初中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对情绪及性心理发展的认识、对成长环境的认识进行了调查。1对象本调查对河北省无极和辛集两个县,被试为无极县乡级中学随机抽取初一至初三各一个班、辛集一中初二和初三各一个班,共计234人,男生102入,女生132人;年龄均在12~16岁之间。问卷是笔者查阅有关资料,与部分师生交谈后自行设计的,题目简单明了,被试只需回答“是”与“否”,一律采用无记名方式。2结果21对心理健康及情绪状况的认识我们将对健康概念及心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年级特征及家庭来源差异。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镇的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的381个被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结果获得有效问卷359份,应答率为94.2%。1)初一和初三学习方法得分检验分布均不服从正态分布(P0.05)。初一学生平均得分与初三学生平均得分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年级、性别以及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学习方法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学习欲望得分比较,初一和初三学生学的习动机过弱(10.9%、6.5%)、过强(14.5%、13.8%)、缺乏学习兴趣(6.3%、4.3%)及学习目标不明确(7.7%、2.9%)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学习动机过弱检出率女生低于男生(P0.05),分别为6.5%和12.7%。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学习欲望无显著影响(P0.05),学习欲望的差异对各科学习成绩也无显著影响(P0.05);3学习意志力得分比较表明,不同年级、性别以及父母亲文化程度对意志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意志力与学习成绩的关联分析发现,意志力仅与语文成绩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生学习动机好于男生,学习意志力对语文成绩有正面影响,学习适应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市普通中学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方法按整群、分层、随机的原则,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学生版)对全市中学进行抽样调查。结果①共抽样9所中学,44个班,有效答卷1989份。②学习适应性分析:城区中学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优于乡镇中学;高中学生优于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女生优于男生;在要求水准方面,乡镇初中学生明显低于城区初中学生。结论学习适应性是一种综合的行为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台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网络依赖的关系,而孤独感作为家庭环境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网络依赖关系的影响也将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方法:采用问卷法(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FACESII-CV)、孤独感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网络依赖问卷对分别来自江苏省乡村和城市的初一、初二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河南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对河南省138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①河南省中学生普遍运动量不足,其中女生运动量严重不足,乡镇女生尤甚;②河南省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中等偏上,男生在生活满意感、情感平衡两维度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城市中学生在生活满意感、情感平衡两个维度的平均分高于乡镇中学生;③体育锻炼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运动时间与运动频次对生活满意度有良好的预测作用,运动时间还对情感平衡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1]。根据这一定义,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可以理解为中学生与其周围的人在相互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广州市中学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对广州市的5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与年级的中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一学生的客观支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级(F=7.607,P<0.01);②男生学校归属感总分显著低于女生(t=-3.270,P<0.01),初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F=29.746,P<0.01);③学校归属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8,0.184,0.304,0.293;P<0.01);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7.484,4.872;P<0.01,t=2.042,P<0.05)。结论应通过完善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学校归属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中学生个性、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抽取广州市城区1467名中学生,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心理测查表(MMH)”作测评。结果与结论 ①EPQ提示广州市中学生倾向于温顺、善意、情绪稳定、理智、纯朴,初中生较内向,高中生较外向;重点高中生与非重点比较,前者较为内向、淳朴;②MMH显示自觉健康较差、恐怖、强迫、焦虑较为多见;③EPQ中N分(稳定性)与MMH中神经症因子分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学生正处在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年龄阶段。中学生由于心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 ,加之缺乏对外部压力适当的调适方法 ,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适应困难 ,影响其心理健康 ,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据有关调查发现 ,有 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少年 (初中生 )为 13.76% ,青年初期学生 (高中生 )为 18.79% ,并且随年龄的增长 ,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1- 2 ] 。面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 ,如何使中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提高心理素…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目的:探讨初中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运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99名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与其在SCL-90自评量表各心理症状得分呈负相关;且各个层面上的高、低自我价值感组的初中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初中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及其不同因子和层面与其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即初中生自我价值感水平越高,其心理症状就越少,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谢爱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217-219
目的 探讨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SCL-90对790名中学生和192名教师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有小部分教师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只有极个别的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地体现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两方面,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女教师;中学师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负相关,其中教师的躯体化和抑郁两项因子分与学生的SCL-90量表总得分及其各项因子分显著相关。结论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中学师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现不一致的关系,显著地体现在教师的躯体化和抑郁两项因子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学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的关系。方法对2所中学的224名被试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问卷测试。结果1中学生社会支持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但是在支持的部分维度上年级的差异效果显著;2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和学校投入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显著;3相关分析发现主观支持和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和同伴关系以及学校融入(分别r=0.279,r=0.273,r=0.277,r=0.218,P0.01)都有显著正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教师行为(r=0.260)、学校投入(r=0.139)以及同伴关系(r=0.313)和学校融入(r=0.271)均有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学校归属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孙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59-761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总均分大于2分的因子依次为强迫(2.23±0.60)、情绪波动性(2.12±0.72)、学习压力感(2.10±0.82)、焦虑(2.08±0.83)、人际敏感(2.06±0.71);②城镇中学生总均分极为显著的高于农村中学生(P<0.001,t=4.182);③不同家庭类型比较发现,与父母同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为显著的好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P<0.001,t=9.15);④不同年级总均分比较,6个年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一、高二、高三、初二、初三、初一。结论大力加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城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心理气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心理气氛的关系。方法使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调查403名中学生的有关情况。结果不同心理健康状况被试在家庭心理气氛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方面差异显著(t=1.82~6.20,P〈0.05~0.001),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组被试在上述各方面的平均分数均显著高于身心健康状况较差组;被试家庭环境因素(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和组织性)与其“社会健康”相关显著。结论家庭心理气氛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与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