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艺璇 《校园心理》2017,(6):431-433
为了解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冲突处理风格的状况,并初步探讨两者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和《个人冲突处理风格量表》对福建3所学校的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8.0录入有效数据,并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与理解为主,在其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和过度干涉的分数较高;大学生在人际冲突处理风格中首选合作,较少选择折衷;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针对人际冲突处理风格不同维度呈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城中村"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河北省承德市、石家庄市、唐山市选取388名城中村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中村"儿童的行为问题在生活压力的不同水平上差异显著(F=9.669,P0.01)。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城中村儿童问题行为与父亲关爱因子(r=-0.140,P0.01),母亲关爱因子(r=-0.177,P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分层回归分析表明生活压力对儿童行为问题(N和A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60,P0.001;β=-0.182,P0.01);母亲关爱因子对A行为问题及N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71,-0.167;P0.01)。结论 "城中村"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对"城中村"儿童的行为问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际关系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际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人际信任量表(IT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3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状况、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负相关;②人际关系状况在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偏爱被试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调节作用(t=4.071,P=0.000)。结论人际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I)修订版、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关系问卷(RQ),随机抽取湖南两所综合性大学的3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不存在城乡差异;②自我同一性的获得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③自我同一性的早闭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④自我同一性延缓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⑤自我同一性扩散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⑥安全型依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维度得分平均数高于忽视型、沉迷型和恐惧型依恋大学生;⑦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依恋回避和父亲鼓励自主能更好地预测总体获得;父亲控制和依恋焦虑能更好地预测总体早闭;依恋焦虑和父亲控制能更好地预测总体延缓;父亲控制、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能更好地预测总体扩散。结论:父亲鼓励自主、安全型依恋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父亲控制、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APS-R-CR),父母权威问卷(PAQ)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3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差异显著,父母婚姻关系正常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②母亲专制和母亲权威的教养类型,与母亲信任的亲子依恋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母亲专制和母亲放任的教养类型,与父亲疏离的亲子依恋对完美主义的差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问题与依恋风格的关系,以及状态焦虑和自尊在两者关系间的作用。方法:选取大学生484人(男198人,女286人),采用人际问题量表简短版(IIP-32)、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的状态焦虑分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分别测量人际问题、依恋回避/依恋焦虑风格、状态焦虑、自尊水平。结果:女生的IIP-32竞争及SES得分均高于男生,而IIP-32不自信、依恋焦虑得分均低于男生(均P<0.05)。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得分均与IIP-32总分正向关联(β=0.22、0.12);状态焦虑在依恋回避与人际问题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3、0.09);自尊在依恋回避和状态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09)。结论:大学生的人际问题与依恋风格相关,而状态焦虑在两者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自尊能调节依恋回避与状态焦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639名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焦虑显著相关(r=0.223,P=0.000),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焦虑及依恋回避与抑郁显著相关(r=0.084,P=0.034;r=0.221,P=0.000;r=0.237,P=0.000);②依恋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是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充实抑郁的病因内容,进而为大学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表达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上海某大学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表达量表(EES)、亲密关系经验量表(ECR-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简式中文修订版(sEMBU-c)为工具进行测评。结果:(1)情绪表达、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三者相关显著,情绪表达与依恋亲近呈显著性相关(r=-0.25,P0.001),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1,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性负相关(r=-0.09,P0.05;r=-0.12,P0.01);(2)父母过度保护对情绪表达具有负向的直接作用(β=-0.16,P0.01);(3)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证明模型拟合良好(χ~2=561.65,dF=165,RMSEA=0.06,CFI=0.90,TLI=0.91,AGFI=0.87)。结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成人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9.
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中文版,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31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评定,并与35例正常者对照比较。结果①强迫症患者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及娱乐性3个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矛盾性及控制性两个分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除控制性P<0.05外,余P<0.01);②强迫症患者在父母惩罚及过分拒绝因子上评分较高,另外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较低,而过度保护因子评分较高,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除父母惩罚及父系过度保护P<0.05外,余P<0.01)。结论 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方法:应用自编问卷,要求大学生评定影响网络人际的因素的重要程度。结果:①好的人格品质、幽默风趣和相似性是最为影响网络人际的积极因素;②理想网友最应具有的人格品质是随和性,其次是责任性;③缺乏共同话题、人格知觉结果不一致及信息不真实是最为影响网络人际的消极因素。结论:网络人际主要受到对方内在人格、修养等因素的影响。不一致或虚假行为最易导致人际终止。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在校大学生与在岗职员关系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关系攻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调查在校大学生和在岗职员的关系攻击行为、关系攻击信念、社交回避与苦恼、父母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等得分情况,并对两类人群的关系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在岗职员(t=-3.708,P0.05),但社交苦恼、情感温暖得分显著高于在岗职员(t=2.314,3.161;P0.05),影响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关系攻击信念和过度保护(r=0.506,0.441;P0.05),影响在岗职员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有攻击信念和社交苦恼(r=0.765,0.241;P0.05),两组人群的关系攻击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0.172,1.160;P0.05)。结论:在岗职员的关系攻击行为较在校大学生明显增多,影响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主要为关系攻击信念和过度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家庭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信任量表(Trust Scale)及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满意度评分表,对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与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信任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t=3.37,P=0.001),6岁以下就与父母分离、分离3年以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无家庭搬迁经历的学生可预测性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有家庭搬迁经历的学生(t=-2.46,P=0.015);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城乡差异对人际信任影响不显著(F=1.07,1.01;P0.05);对父母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与信任量表总分之间相关显著(r=0.18,P0.05),对父亲人际关系现状的满意度与可依靠性(r=0.18,P0.05)和可信赖性(r=0.18,P0.05)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亲子分离和对母亲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能预测人际信任的17.5%的变异量;亲子分离和家庭搬迁经历能预测可预测性的19.5%的变异量;亲子分离和对父亲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能预测可依靠的16.2%的变异量和可信赖性的15.4%的变异量。结论:亲子分离、父母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活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恐惧型(44.6%),其次是冷漠型(26.1%),安全型(15%)和专注型(14.3%)比例较低;2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04,P0.05),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92,P0.01);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2.408,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3,P0.01);3依恋回避与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79,-0.249,-0.347,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相关(r=-0.103,-0.076,-0.078;P0.05);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15.431,P0.01),其中安全型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冷漠型高于恐惧型(P0.01);5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R2=0.221,P0.001)。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校学生的成人依恋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家庭环境评定量表(FES)对3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不同的依恋类型在亲密度、娱乐性和控制性上有显著性差异.②依恋回避与娱乐性有显著的负相关;依恋焦虑与成功性有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家庭环境对成人依恋的形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探索大学生家庭功能、自我和谐发展和人际容纳的现状及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容纳他人量表对4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较低,自我和谐程度总得分为(93.04±13.423)分,高分组占26.02%,中间组占64.16%,低分组占9.82%;(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人际容纳与自我和谐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感觉被他人容纳与家庭功能中的4个因子得分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096~0.153,P0.05)。人际容纳的2个因子与自我和谐4个因子几乎都有显著相关(r=0.142~0.453,P0.01)。家庭功能4个因子与自我和谐4个因子大多有显著相关(r=-0.096~-0.316,P0.05);(3)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容纳他人的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20.5%。结论:自我与经验的和谐对于人际容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上网爱好程度、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已经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形成越来越紧的联系。随着网络普及和大众化进程的高速发展 ,个体与互联网 (internet)构成的单元 ,已经逐渐成为许多人全新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形态之一。在这个单元中 ,登陆互联网的个体与互联网本身时刻保持交流与互动。这种交流与互动一方面表现为人对互联网的影响 ,另一方面 ,人们自身也在不断地受到互联网“静悄悄”的改变[1] 。在越来越频繁的人与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中 ,个体的心理状况甚至人格特征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以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已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城镇中学生人际敏感现状及其家庭因素,为早期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自编问卷,对722名城镇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人际敏感为(2.08±0.72)分;人际问题检出率为13.4%(男生10.8%、女生15.6%);初一为10.1%、高二为17.9%;初高中分别为10.6%和16...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抑郁与人际性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学生抑郁与其人际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BDI和PTDS两种量表对324名大学本科生进行测试,抑郁程度分为重、中、轻、正常4种。结果、大学生的抑郁与其人际性格特征得分呈负相关;不同抑郁程度的大学生人际性格特征有显著差异;重度抑郁的男女大学生在Fx上出现高峰,在Sy,Wb,Cm,Ie上出现低谷。结论 大学生抑郁与其人际性格特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问题、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问题、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完美呈现量表(PSPS)、人际问题量表(IIP-32)和孤独量表(UCLA)对638名本科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三种完美主义、人际问题与孤独感都有显著的相关。三种完美主义对人际问题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呈现完美形象:β=-0.089;掩盖不完美:β=0.268;害怕暴露不完美:β=0.287);呈现完美形象、人际问题可以预测孤独感(β=-0.114,β=0.605);呈现完美形象、掩盖不完美、害怕暴露不完美还通过人际问题间接影响孤独感。人际问题在完美主义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呈现完美形象有利于减少人际问题和孤独感,掩盖不完美、害怕暴露不完美会增加人际问题和孤独感。人际问题在完美主义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编制大学生宿舍人际的有效测量工具.方法 以罗伯特·凯根的结构—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维度,结合专题讨论和专家评定收集和确定题项.对722名大学生测试,经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用AMOS4.0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来确定量表的结构和检验其有效性.结果 量表由问题解决、尊重、友好氛围和了解促进四因素构成;量表模型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