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恐惧型(44.6%),其次是冷漠型(26.1%),安全型(15%)和专注型(14.3%)比例较低;2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04,P0.05),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92,P0.01);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2.408,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3,P0.01);3依恋回避与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79,-0.249,-0.347,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相关(r=-0.103,-0.076,-0.078;P0.05);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15.431,P0.01),其中安全型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冷漠型高于恐惧型(P0.01);5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R2=0.221,P0.001)。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焦虑自评问卷、抑郁自评问卷对1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独生与否,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r=-0.399,P<0.01)、焦虑(r=-0.231,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与抑郁(r=-0.399,-0.354;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进入焦虑、抑郁的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焦虑、抑郁5.3%和15.9%的变异量。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负性情绪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自我效能感不能有效预测负性情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气质类型的中间作用。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中文版与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气质类型量表对2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4.355,9.231;P0.05);不同生源、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社会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t=-1.473,P0.01;F=4.750,P0.05);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社会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8,P0.01)。结论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最低,社会焦虑的程度最高;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分数越高,社会焦虑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提供依据,以便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方法采用多维度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与社交焦虑量表(IA S)对我院101名2008级医学专升本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个性因子分值均低于常模(t=-11.913,-5.847,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②101例被试中,存在社交焦虑59人,占58.4%;③家庭所在地及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F=5.095,3.468;P<0.01,P<0.05);④心理控制源3个变量中,内控性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呈负相关(r=-0.220,P<0.05)。结论大学医学生普遍存在社交焦虑,社交焦虑受家庭所在地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社交焦虑与心理控制源内控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高考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焦虑三者的关系。方法应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广东2所高中的358名高考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果①不同高考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焦虑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06,P<0.01),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5);且自我效能感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1);③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焦虑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2.85%。结论①女高考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她们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均高于男高考生的,粤东北地区高考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他们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均高于粤西南地区的;②高考生的焦虑水平均偏高,但不同性别和地区高考生的焦虑水平差异不大;③高考生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感而降低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高职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能力与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513名高职大学生进行抽样测试研究.结果 ①是与不是班干部的同学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t-2.733,P<0.01);②时间管理倾向与抑郁、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r=-0.340,-0.181;P<0.01),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283,P<0.01);③抑郁情绪在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班干部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好于不是班干部的同学;时间管理能力越强,抑郁、焦虑情绪越低,自我效能感越高;抑郁情绪影响着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医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幸福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405名学生施测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AFW-US)。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探索。结果①医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有显著正相关(r=0.353,0.281;P<0.01),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102,P<0.05);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56,P<0.01),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261,P<0.01);②自我效能感和特质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医学生幸福感;自我效能感是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结论自我效能感在特质应对方式影响医学生幸福感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完美主义与择业焦虑、择业效能感的关系。方法用大学生择业完美主义量表、择业焦虑量表和择业效能感量表测量445名大学生。结果①追求理想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r=0.605,P<0.001),在乎挫折与择业焦虑呈正相关(r=0.471,P<0.001);②追求理想在低效能感组对择业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t=9.70,P<0.001),在乎挫折的预测作用高组强于低组(t=6.68/2.22,P<0.001/0.05);③高、低择业效能感之间追求理想有显著差异(r=0.471,P<0.001);②追求理想在低效能感组对择业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t=11.38,P<0.001),在乎挫折和择业焦虑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择业效能感条件下在乎挫折是导致择业焦虑的主要原因,而低择业效能感条件下追求理想是导致择业效能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元担忧、学业自我效能感及考试焦虑的关系,为预防和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元担忧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考试焦虑量表对29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元担忧与考试焦虑显著正相关(r=0.52,P0.01),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r=-0.34,P0.01),元担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r=-0.18,P0.05);②在元担忧对考试焦虑的预测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78%。结论元担忧对考试焦虑有重要影响,并且会降低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导致考试焦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焦虑自评问卷、抑郁自评问卷对1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独生与否,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r=-0.399,P<0.01)、焦虑(r=0.231,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与抑郁(r=-0.399,-0.354;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进入焦虑、抑郁的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焦虑、抑郁5.3%和15.9%的变异量.结论 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负性情绪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自我效能感不能有效预测负性情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以及气质因子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气质类型测试问卷对137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状况和气质因子进行测查。结果 148.18%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扰,其中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最严重,占总人数的56.93%,其次分别为交谈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待人接物困扰;2气质各因子均与总体人际困扰呈显著相关(P0.05);3多血质因子(Beta=-0.18,P0.05)、胆汁质因子(Beta=0.25,P0.01)、抑郁质因子(Beta=0.44,P0.01)对人际交往困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不理想,多血质因子、胆汁质因子、抑郁质因子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交往综合量表了解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采用自尊量表了解女大学生自尊状况,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总体得分较低,具有年级的差异性(t=4.43,P<0.01);②人际关系4个维度中,待人接物困扰不具有年级的差异性(t=0.97,P>0...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黄石市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52,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P0.05);2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严厉惩罚(r=-0.143,P0.01)、过度干涉(r=-0.150,P0.01)、拒绝否认(r=-0.17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严厉惩罚(r=-0.132,P0.05)、过度干涉(r=-0.164,P0.01)、拒绝否认(r=-0.183,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显著。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某医科大学台湾学生应对方式、孤独、交往焦虑、自尊,研究该群体的心理行为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台湾学生30名,对照组大陆学生49名,以简易应对方式问卷、UCLA孤独问卷、交往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进行应对方式、孤独、交往焦虑、自尊问卷调查,作比较分析。结果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在应对方式、交往焦虑没有统计学意义,自尊、孤独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医科大学台湾学生具有孤独的不良心理状态,并且比大陆学生自尊水平低。应对方式、交往焦虑整体水平处于一般水平。发展自尊和克服孤独对提高台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福州地区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选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IE)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福州地区3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调查者中,心理控制源属外控型的学生占总数的46.5%(155名),属内控型者占53.5%(178名).大学...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失眠状况及自我应对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和自编失眠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问卷,对1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为失眠反应、觉醒不足、早醒;大三学生在睡眠不足和失眠反应因子上问题更突出一些(P<0.01);女生失眠的情况相对严重(χ2=7.475,P<0.05),表现为入睡困难、噩梦夜惊;理科生在睡眠时间因子上的问题更突出一些(t=-2.979,P<0.01)。导致大学生失眠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因素,尤其是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应对失眠采取的方法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调整作息。结论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睡眠障碍,大三学生及女生更为严重,多数失眠学生积极采用不同方法调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人际信任问卷与孤独感问卷,对8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人格各维度与孤独感相关显著(r=0.527,P=0.003;r=0.225,P=0.008;r=-0.464,P=0.006),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相关显著(r=-0.308,P=0.005);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人格及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具有预测作用;精神质、神经质人格对孤独感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同时通过人际信任间接影响孤独感。结论人际信任在神经质人格与孤独感、精神质人格与孤独感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2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相关显著,在总分及各维度上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总分及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上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1);②高低时间管理倾向在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上均差异显著(t=-4.54,P<0.001;t=2.90,P<0.01);③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都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P<0.001),但只有时间监控感对消极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β=-0.227,P<0.001)。结论时间管理倾向在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南昌市278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 1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141,P0.05),与人际交往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2,P0.01);2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相关显著(r=0.152,P0.01);3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回归效果显著(F=60.736,P0.05)。结论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女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大专院校339名在校大学生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以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评定。结果1城镇与农村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581,P=0.01);2不同性别的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和支持总分方面呈现显著差异(t=-3.841,P=0.001和t=-2.274,P=0.024);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专生在应对方式上,求助、退避和幻想3个因子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t=-2.551,P=0.011;t=-3.198,P=0.002;t=-2.077,P=0.039);4社会支持水平中解决问题、求助、退避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6.386,P=0.002;F=29.144,P=0;F=3.864,P=0.022);人际信任水平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这一因子呈显著性的差异(F=3.115,P=0.046)。结论大专生人际信任度分数偏低;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6个因子中,解决问题、自责和求助这3个因子与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较高的大专生在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也较高;而倾向于使用自责这一应对方式的大专生的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