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114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报道的114份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及以上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56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损害最多;不良反应药物以银杏达莫最多。结论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12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加深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医院2008年至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筛选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28例,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名称,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临床应用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28例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较多,占50.78%;其次是儿童患者,占28.13%。药物共涉及6类24个品种,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较多(占44.53%),尤其是血塞通注射液(占13.2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多见,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剂量过大、滴速过快、配伍不当等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较多,不良反应经常发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以及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本组ADR共涉及18个中药注射剂,累及9个系统/器官,≥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为37.72%,严重ADR共7例(4.19%)。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本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本组ADR共涉及18个中药注射剂,累及9个系统/器官,≥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为37.72%,严重ADR共7例(4.19%).结论 应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我院12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12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结果 12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其中男57例(46.34%),女66例(53.66%),女性略高于男性;引发不良反应药品中参麦及生脉注射液所占比例最高均为19.51%;在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中,全身性损害最高,所占比例为35.97%,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结论 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应用的监护,科学、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对医院2009~2010年上报的8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8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中,≥60岁者发生ADR比例最高(占36.05%);涉及药物品种12种;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0.70%).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征,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收到的146例中药注射剂所致ADR报告。结果146例ADR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ADR涉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尤以老年患者居多(78例,占53.42%);引起ADR的药物共涉及中药6大类24个品种,前3位依次是红花(29例)、血栓通(17例)、刺五加(11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严重ADR3例。结论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加强其ADR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检索近5年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对筛选出的818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8例ADR中男428例(52.32%),女390例(47.68%),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41.81%);涉及的药物共23种,以双黄连注射液ADR发生率最高(16.99%);ADR可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ADR发生率最高(37.53%)。结论临床应采取正确的给药方案,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监护,防止ADR的发生,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汕头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分析ADR发生的因素,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汕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2006~2011年636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6例中药注射剂ADR以一般反应为主(92.46%),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寒战、发热等过敏性反应,大部分ADR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预后较好;发生ADR药品广泛,涉及51种药物。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及时预后较好,使用不规范可能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监测,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8年收集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控,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5~2009年报告的155例中药ADR.利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结果:导致ADR的中药制剂涉及34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构成比最高.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03%).结论:建议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并在应用中注意合理用药.同时加强ADR监测.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和手工筛查,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剂型、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对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中,女性使用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例数远高于男性,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由中药注射剂引起,其次是中药片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24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宁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收到的247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73例,占29.55%。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院7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收集的7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从家庭过敏史及既往不良反应史、溶媒的选择、药物的稀释浓度、药物的超剂量使用、药物的联合使用及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含有至少1项影响因素的52例(占70.27%),含至少2项影响因素的16例(占21.62%),含3项影响因素的4例(占5,41%),未发现使用错误的22例(占29.73%)。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操作。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报的63例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进行统计分析。发现ADR构成比和发生率均较高的四种药物分别为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和参松养心胶囊。临床表现主要是皮疹、恶心、呕吐等,但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8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药品ADR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5.64%),男:女比例为0.79∶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维生素及营养制剂所占比例较高;ADR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42.55%)、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新的、严重的ADR共计28例,占ADR总数的14.89%;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8例严重ADR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及重点品种的用药监管与监测,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尤其是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