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析《内经》对不孕症的论述,以提高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经》有关不孕症经文,基本按《中医妇科学.不孕症》[2]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整理分类,翻阅近代有关《内经》研究的重要文献,并结合笔者的研究、运用经验。结果:在距今2000多年的《内经》中已蕴藏着《中医妇科学.不孕症》[2]的框架,尤其重要的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理论,《内经》不仅是中医不孕症专科之源头,而且是治疗不孕症的伟大宝库。结论:《内经》对今天治疗不孕症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研读《内经》确可提高不孕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内经》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渊源,是学习研究中医必读的古典著作之一,而中医研究生应如何进行对《内经》的学习研究,还是一个尚无借鉴的新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最近我们召开了一次师生讨论会,在热烈而活跃的学术气氛中,对如何学习研究《内经》问题展开了讨论,谈了四点体会。一、通读原文,提要钩玄。会上大家首先回顾了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以往的《内经》教材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类节选,即按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  相似文献   

3.
李怀之 《中医药学刊》2005,23(9):1690-1692
自晋皇甫谧类编《内经》以来,分类研究《内经》的有10多家。故对《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内经知要》等古医籍,从内容归类、编撰体例、结构安排、校勘注释等方面分析研究,对比、归纳其分类特点,探讨其继承与发展、成就与不足,说明其对学习《内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医院校建立后,为适应院校教育的需要,中医教育者探索并编写了多种编写体例的《内经》教材。大致可以分为"用西医知识改编"和"辑要分类编写"的两类《内经》教材。前者以仿造西医学科分类和使用西医知识对《内经》进行改造,后者保留《内经》原文的原汁原味,对相关条文进行归类和阐释。从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哪种编写体例的《内经》教材都是近代中医教育者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成果,也为之后中医高等教育《内经》统编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基础,有着积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近代《内经》教材的深入研究,相信这些宝贵经验也会对今后《内经》教材的编写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内经》开创中国医学史体质分类研究之先河,阐述体质形成诸因素,详察体质与发病之关系,注重体质在诊治预防中的独特作用几方面,探讨分析《内经》体质理论特色,认为对当今中医体质研究仍具指导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6.
钱会南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01-1202
从《内经》开创中国医学史体质分类研究之先河,阐述体质形成诸因素,详察体质与发病之关系,注重体质在诊治预防中的独特作用几方面,探讨分析《内经》体质理论特色,认为对当今中医体质研究仍具指导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内经》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怀之 《国医论坛》2003,18(4):46-46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内经》,自秦汉成书以来 ,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至今依然是中医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教科书 ,《内经》教学也一直是当代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教学的主要课程。然而 ,目前《内经》教学的现状 ,却不能令人满意。从整体上看 ,《内经》教学的师资力量是相当雄厚的 ,但与《内经》的学术研究相比 ,《内经》的教学研究却相对滞后。在许多教师当中存在着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倾向 ,《内经》研究也未能很好地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导致《内经》科研与教学脱节 ,从而影响《内经》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脱离原著的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而完整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极其丰富,两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工作。为了帮助广大中医进一步学好《内经》,河北科技出版社约请对《内经》颇有研究的申鸿砚同志编著了《内经虚词用法简表》一书,该书作者对《内经》中的虚词进行了整理,以表格形式分别介绍了虚词的词目、词性、词义、例句,有的还加了备注,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简析现行“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经选读》、《内经讲义》有关诊法部分的内容,阐述了《内经》课程当中诊法内容的重要意义,同时从总结诊法的原理,总领《中医诊断学》之纲要;梳理脉法的源流,联系《中医诊断学》之发展;强调医德的重要,弥补《中医诊断学》之不足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如何在《内经》诊法教学当中衔接《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为《内经》诊法内容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内经》体质理论的形成与临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敏 《中医药学刊》2005,23(6):1104-1106
在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进程中,《内经》的阴阳五行、形志苦乐、禀性刚柔、勇怯肥瘦等体质分类方法,以及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等疾病认识方法,强调了体质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内经》有关体质形成的理论基础、相关因素和临证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鸿篇巨制,同时也是中医临床经验的结晶与中医思维方法的载体,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活动无疑有着规范、指导作用。王庆其教授主编出版的《内经临床医学》一书,可谓从中医临床角度研究、推广《内经》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内经》时代的目录学成就、《内经》中的目录学思想内容和《内经》对后世医书目录的影响。并通过对《内经》中所蕴藏的上古图书编目、上古书名目录和《内经》各篇目所构成的目录体系等内容进行探讨。进而得出结论:中医目录学专著虽始见于明代,但中医目录学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内经》。  相似文献   

13.
《内经》是中医古典理论的奠基之作,其理论对后世医家都有深厚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医的必读书目。但《内经》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困难。本文主要是从教学模式来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内经》。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有关血及血病方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血液病学基础,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系统整理和研究《内经》血液系统方面的理论,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内经》理论精髓、更有效地指导中医血液病临床实践都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学习体会,从血之化生、血之功能、血之循行、血在人体各生命过程阶段之盛衰规律、血之分类、血之病名、血病病因、血之生理与病理、血病的治则治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内经》脾藏象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是中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现从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论述解剖学与《内经》脾藏象理论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解剖学对《内经》脾藏象理论某些观点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薮,蕴含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是《内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而且涵义深奥丰富。根据"神"所在的具体语境和搭配词语,分析《内经》中"神"的涵义并将"神"进行词性分类,如名词类、动宾类和形容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和Ilza Veith英译本,对"神"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对"神"的翻译策略,总结"神"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既有的"普通语言对应词"、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和词性转换法翻译,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内经》的复杂性思维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医学是复杂性思维的体现,《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者,《内经》的学术思想已经蕴含了复杂性的思考。从《内经》研究的对象,提倡的整体、恒动观念,强调多脏腑相关性等,都体现了复杂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邪"是《内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根据"邪"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内经》中"邪"的含义,并对"邪"进行词性分类,即名词类、动词类、副词类和助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Ilza Veith英译本和罗希文英译本,对"邪"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3个英译本对"邪"的英译策略,总结"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自然对应词"、使用"等化性对应词"和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回顾《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历史基础上,指出《内经》教学当中应注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内经》属于理论提高课,所以《内经》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在实际教学当中,突出《内经》经文课堂讲解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注意《内经》经旨原文意境的特殊性与深入性,并希望对《内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内经》教学中围绕中医各家学说授课的一些措施,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能忽视《内经》自身的各家学说性质,展现出中医药学形成的学术背景,另一方面,需要适当援引一些历代中医各家学说的医家学习阐发《内经》经文的案例,总结出中医药学发展的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领悟到《内经》作为中医药学理论源头的重要性,并可以借鉴古代医家学习运用《内经》的思路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