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 1 0只昆明种小鼠和 1 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 ,小鼠每组 5只 ,大鼠每组 8只。取小鼠空肠和结肠肠壁组织 ,制备组织切片 ,观察光镜及电镜下肠黏膜形态学变化 ;取大鼠肠系膜前淋巴结 ,细菌培养 4 8h后观察细菌易位变化。 [结果 ]光镜下观察到缺血再灌组空肠肠壁变薄 ,绒毛短细 ,绒毛间距变宽 ,局部黏膜上皮坏死脱落 ,固有层充血淤血 ,结肠变化不明显 ;电镜下缺血再灌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 ;缺血再灌组细菌易位率为 5 / 8,对照组为 1 / 8(P <0 .0 5 )。 [结论 ]缺血再灌注对小鼠和大鼠肠黏膜机械和免疫屏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肠道I/R损伤对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60min)技术复制肠道I/R损伤大鼠模型:(1)检测血浆内每素水平(鲎试剂定量试验法)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2)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组织交浆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研究成功地复制了肠道I/R损伤大鼠模型,并观察到大鼠肠道 伤可引起:(1)门、腔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门脉血浆内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预处理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8只分为谷氨酰胺预处理组(Gln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Pringle法阻断肝门致肝脏缺血40 min,去夹再灌注1 h后检测肝功生化酶(ALT、AST、LDH)水平;采取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MLN)行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易位情况;在光、电镜下观察回肠黏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Gln组 ALT水平[(407.88±84.06)U/L]显著高于对照组[(312.45±65.83)U/L](P<0.05),AST、LDH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Gln组MLN细菌含量(492.27±247.52)cfu/g显著低于对照组(3 865.02±1 681.07) cfu/g(P<0.05),选取部分菌落和肠内容物细菌做菌种鉴定,二者具有一致性;镜下显示Gln组小肠黏膜损伤较对照组轻.结论 谷氨酰胺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肠道黏膜具有确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杜斌  郭建辉 《中外医疗》2015,34(1):197-198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是外科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发生于肠道组织的再灌注损伤,经专家证实其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的致死性疾病发生与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创伤休克、严重感染等致死性疾病主要直接致死原因。该研究者从事肠胃工作多年,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有一定的研究,该文针对性提出了疾病防治策略,有助于逆转疾病进程,降低死亡风险,希望能够与同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一同分享。  相似文献   

6.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普遍存在于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肠道梗阻以及器官移植等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引起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还可使远处器官组织继发损伤,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研究表明肠粘膜低灌流、氧自由基(OFRs)损伤、细胞因子作用是肠粘膜三大主要致伤因素,氧自由基是其中最重要的损伤因素之一.因此清除并抑制氧自由基过量生成是防治肠缺血在灌注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旭光  张华 《医学综述》1996,2(7):346-348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临床上十分常见,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创伤以及组织器官移植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血可造成局部组织细胞缺氧,ATP生成减少而乳酸生成增加,出现局部酸中毒、质膜内外离子梯度改变等过程,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再灌注过程对于局部组织的存活与修复至关重要,可恢复局部的血供、清除有毒代谢产物,但它同时伴有局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并可导致远处组织、器官的损伤。本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些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1 再灌注过程中的无复流现象  在再灌注时由于微循环障碍常出现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8.
许多肝外科手术过程中 ,尤其是当处理广泛肝损伤或切除大范围的肝内损伤时 ,需要一段时间缺血期 (血流阻断期 )。在重建血供时 ,肝脏易受到进一步的损伤使已经缺血的损伤加剧 ,这就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 I-R)。在肝移植领域中 ,它包括了一个功能低下的移植物的常见临床结果所伴随的多种情况 [1 ]。1 病理生理再灌注开始后肝脏的损伤是由于不同复杂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再灌注早期阶段 ,内皮细胞肿胀、血管收缩、白细胞停滞 [2 ] 、血小板在血窦内聚集导致微循环衰竭。内皮细胞和枯夫细胞肿胀是细胞内水肿的结果。由于缺血导致能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细菌易位的机制及精氨酸能否有效改善肠道细菌易位。方法: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基础上,对门静脉血、回肠系膜淋巴结进行肠道细菌培养。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液及淋巴结可能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但精氨酸预处理组与相同阻断时间组之间无差异。结论:高原地区第一肝门阻断的时间对肠道细菌易位有显著影响,但精氨酸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道细菌易位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兔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小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确定合适的肠系膜上动脉阻断时间。方法将70只新西兰兔按不同的肠系膜缺血时间(0、15、30、45、60min)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只。每组取8只于恢复血供2h后留取兔下腔静脉血标本及肠组织,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小肠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分。另6只兔用于术后24、48、72h生存率的观察。结果A、B、C组的术后生存率均>83.3%。C、D、E组的MDA含量及肠黏膜损伤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2.13、280.24,P<0.01)。结论肠系膜缺血30min再灌注2h是建立兔小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合适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肠缺血再灌注组;C组:雷帕霉素3 mg/kg腹腔注射后肠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后处死小鼠,测定血清中IL-6、TNF-α、MDA、GSH-Px;取出肠组织做石蜡切片后HE染色及凋亡检测。结果:术后B、C组血清中IL-6、TNF-α、MDA均增加,GSH-Px减少,肠组织凋亡细胞增多,病理学损伤加重且Chiu’s评分增高。其中C组的损伤程度低于B组(P<0. 05)。术后C组IL-6、TNF-α、MDA、GSH-Px、细胞凋亡及病理学指标均优于B组(P<0. 05)。结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肠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沈淳  郑珊  肖现民 《上海医学》2003,26(5):327-329,T001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及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改变的情况,旨在为临床提供检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指标。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再开放2h制成肠缺血再灌注的7只动物模型作为实验组;正常假手术大鼠5只为对照组。测定缺血前后及再灌注后的血清NO浓度、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在缺血前清NO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缺血后及再灌注后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缺血再灌注后实验组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增加,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及Caspase—3平均灰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血清NO浓度下降,肠黏膜细胞凋亡增加,可作为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指标,适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华赟鹏 《医学综述》2001,7(2):111-112
休克、肝大手术常不可避免引发肝脏缺血及血流再通后肝脏、全身多器官的损伤。因此 ,探索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he paticischemiareperfusioninjure ,HIRI)机制 ,寻找保护缺血肝细胞、增强机体耐受力的方法 ,是一项极待解决的课题。1 HIRI的机制HIRI按时间可分两期 :缺血期和再灌注期。1 1 缺血期 其主要变化是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内钙增多及其相应的损伤 ,但损伤多较轻微 ,仅活检可见肝细胞轻度浊肿、少数水样变性 ,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改变。1 1 1 代谢性酸中毒 氧和养料的中断使肝细胞内…  相似文献   

15.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脏与肠道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肝缺血再灌注时肝脏损伤和肠道损伤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分流组(组1)、不分流组(组2)和假手术组(组3)。组1、2在全麻下行肝门阻断45min、再灌注2h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1在肝缺血再灌注前行门腔分流;组3仅作剖腹术,不作肝缺血再灌注。术前、后均抽取门静脉血并于术后切取部分肝脏及回肠以检测血清酶学、细胞因子、粘附分子水平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术前各组动物血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分流组和不分流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后上述4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缺血再灌注后两组间上述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流组明显低于不分流组。细胞内粘附分子1(ICAM-1)在肝脏中的表达分流线明显低于不分流组(P<0.05),假手术组各项指标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肝脏及肠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分流组基本正常,不分流组存在细胞结构的改变。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时,门静脉阻断所致的肠道损伤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可能通过ICAM-1的上调而介导。  相似文献   

16.
肢体急性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胜利  蒋鹏 《中外医疗》2008,27(17):44-45
目的 探讨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肢8例,下肢52例.结果 65例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38例.肢体急性动脉栓塞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程度较动脉硬化闭塞症继发急性血栓形成重,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时间及缺血程度成正比关系.动脉再通后30min出现再灌注损伤,24h达到高峰,72h后开始缓解,时间8~15d.肌筋膜切开3例,死亡2例,药物治愈33例.结论 及时实施再通术是预防再灌注损伤的关键,再通术前后的有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减轻再灌注损伤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18.
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皓 《上海医学》1998,21(4):246-248,F003
  相似文献   

19.
肠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外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组织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等疾患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Lillehei 就提出小肠是休克向不可逆发展的枢纽器官。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三个主要的亚家族之一,是介导细胞因子及应激刺激导致细胞凋亡、分化及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1]。大量文献证实p38MAPK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活化,并引起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本文就p38MAPK信号通路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及丹参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丹参作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3h和缺血3h用丹参3个组。实验组于缺血再灌注1,2,3和24h取材光镜对比观察和组织学评估。结果: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后,实验组肠粘膜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量多核白细胞浸润。大肠和小肠粘膜厚度和隐窝深度明显减少(P〈0.01),小肠绒毛高度相对增加(P〈0.01)。隐窝细胞有变性坏死,用丹参组的病变明显轻于未用丹参组。结论:丹参能有效地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肠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