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运动治疗对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9例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38例仅使用运动疗法治疗,4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臂丛神经损伤恢复情况与患者上肢自主生活能力评定。结果观察组臂丛神经损伤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自主生活能力优良率(89.7%)高于对照组的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运动治疗能明显促进患者臂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对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在偏瘫儿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90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患肢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偏瘫患儿开展强制性运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与作业疗法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本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90例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单一常规训练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常规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与作业疗法治疗。比较2组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改善率、上肢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上肢功能测验评分和FMA上肢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 结果 观察组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肢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上肢功能测验评分、FMA上肢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功能测验评分、FMA上肢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常规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与作业疗法治疗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经针刺、红外线理疗、推拿、鼠神经生长因子等综合康复疗法5个疗程后的21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综合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效果良好,其中上臂型、下臂型及≤2个月的患儿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全臂型及〉2个月的患儿.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早期采用患肢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有一定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臂丛神经位于活动范围较大的肩关节附近,易造成损害。据国内统计资料表明,造成臂丛神经损害的原因主要为车祸、产伤、颈部牵拉伤、压迫、手术、放射性损害、肿瘤[1]。其任何部位受损即出现其支配范围内的感觉、运动、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会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影响肢体功能恢复而致残。我院于2005年3月10日收治了1例精神分裂症伴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该患者处于亚木僵状态,被动性违拗,左上肢肌张力降低,肌力0级,多处压疮,合并消化道出血,护理难度大,护理人员加强心理和病理生理方面的针对性个体化护理,患者短期… 相似文献
7.
《社区医学杂志》2016,(22)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用CIMT,观察组在强制运动疗法基础上配合上肢机器人,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和6周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联合CIMT效果显著,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8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普通治疗组(24例),一组为强制治疗组(24例)。强制治疗组在2-3周内固定或降低健侧肢体的使用,给予集中的、重复的强制使用训练。比较两组功能改善的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测试运动能力,Ba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强制治疗组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普通治疗组(P<0.05),ADL能力改善明显优于普通康复组。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特定患者的康复疗效优于普通康复。 相似文献
9.
"运动想像"(motor imagery,mental practice)是指运动活动在内心反复地模拟、排练,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运动[1].笔者对2007年沧州卫校医院门诊治疗2例外伤性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进行了"运动想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分析离心收缩训练联合强制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为临床儿童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就诊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CIMT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离心收缩训练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两组儿童的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得分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的患侧肱二头肌的均方根值(RMS)。结果 治疗前,两组儿童的MAS评分、UEFT评分、MBI评分及肱二头肌表面肌电R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UEFT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较对照组的两项评分提高更明显(t=2.641、7.258,P<0.05);而联合组和对照组MAS评分、肱二头肌表面肌电RMS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06、t=3.623,P<0.05)。结论 离心收缩训练联合强制诱导运动疗法可以更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儿童屈肘肌群痉挛状态,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1)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和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现代康复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现代康复,比较两组的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现代康复可有效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痉挛状态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黄冬梅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3,(1):19-20
目的:观察骨科特殊体位患者术中采取肢体被动运动干预对患者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2021年3月收治的253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护仪对患者上肢肌力情况进行监测,当患者上肢SEP下降后,采取肢体被动运动干预,观察患者上肢肌电力相关情况,包括SEP下降情况、肌力电阀值、肌力电潜伏期,以及SEP下降与恢复时间等。结果:253例患者中,有8例(3.16%)患者在术中出现上肢SEP下降,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6例为腰椎手术患者,2例为胸椎手术患者,未见其他患者发生臂丛神经损伤;8例患者肌力电阀值和潜伏期在术前相对较高,干预前显著下降,经干预后显著上升(P<0.05); 8例上肢SEP下降患者在手术进行到(3.68±1.25)h(2~5 h)出现上肢肌力异常,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干预(48.17±12.69)min后,6例患者SEP恢复正常,另外2例患者在干预3 h内恢复。术后8~12个月对患者臂丛神经损伤情况进行随访,未发现臂丛神经损伤或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结论:骨科俯卧位术中采取被动运动干预护理,有利于患者SEP的恢复,对上肢臂丛神经损伤具...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给予运动想象疗法对其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对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28例患者为1组,将康复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BI评分及FMA评分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及FMA评分均得以改善,前后差异对比P<0.05,同时,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MBI评分及FMA评分明显更优,差异对比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给予运动想象疗法对上肢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强制性诱导语言疗法(CILT)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2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个月语言治疗.其中随机取51例采用CI治疗(观察组),余51例采用传统语言康复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和交流能力问卷(CADL)评定患者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结果 出院时,2组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月后,观察组患者的4项WAB疗效指数及CADL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自发言语较出院前有显著提高(P<0.05),但听理解、复述、命名及CADL评分出院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坚持CILT语言治疗,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脑卒中患者通过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后在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方面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入院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常规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为运动想象疗法治疗.针对临床治疗前后FMA和MBI评分情况,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FMA评分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MBI评分情况,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通过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后在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方面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能够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恢复,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曹东敏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4,(3):77-78
<正>1病例报道初产妇,22岁。因孕足月腹胀痛伴见红1 d于2009年11月5日10时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9年2月1日,预产期2009年11月8日,早孕反应轻,整个孕期无头晕、心悸等不适,不定期孕检均未显示异常。孕足月腹痛伴见红1 d,无阴道排液。既往体健,无手术及药敏史。查体:T36.7℃,P 80次/min,R 19次/min,BP 120/80 mmHg,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