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rodisc-C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病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Bryan人工颈椎间盘临床应用的优越性和限制性。方法29例患者32个节段,行颈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并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平均7个月,术前及术后半年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动力位拍片及MRI检查并记录出院费用。结果术前JOA评分7~12(平均9.4)分,术后12~17(平均15.9)分,有效率达100%;术后半年置换节段前后屈活动范围3.96~5.92(平均4.78)°,左右侧屈3.17~5.55(平均3.94)°和3.34~4.77(平均4.12)°;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出院费用5.86~12.64(平均6.94)万元。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进行椎管内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又保留颈椎正常活动范围,是颈椎病治疗的一种优越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并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比较.方法 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取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照组采取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以及JOA评分.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3%(48/52),对照组有效率为83.3%(4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6,P<0.05).两组治疗后的疼痛、活动受限、压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和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重建椎间隙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椎间植骨融合,无并发症出现,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术前JOA评分(9.27±1.02)分,术后JOA评分(13.01±0.75)分;治疗组术前JOA评分(9.22±1.35)分,术后JOA评分(13.98±0.62)分.两组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颈椎活动不受限,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相比较,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谭洪栋  邴帅  高林 《现代保健》2013,(11):48-49
目的:分析对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单阶段颈椎病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2月,21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组),29例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对照组),通过JOA评分、ND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8±0.7)年。治疗组组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NDI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As发生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良好,减少轴性症状,可用于单阶段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情况及影响其活动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骨科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观察比较拟置换节段不同椎间隙高度、不同活动度、脊柱功能单位与上位椎体不同高度比值及脊柱功能单位不同后凸角度间其置换节段术后的活动度,且分析其活动度与上述变量间的关系。结果(1)所有患者术后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大,且术后椎间隙高度比值0.80的患者活动度增大程度大于比值≤0.80的患者,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6°患者术后活动度增大程度大于≤6°患者,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术前/术后)0.05患者其活动度增大程度明显大于≥0.05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换节段FSU不同角度(术后/术前)患者间期术后活动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椎间隙高度比值(0.80)、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6°)及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术前/术后0.05)为增大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明显改善置换节段活动度,且椎间隙高度比值、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及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为影响其术后活动度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以提供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9例),于射频消融前后分别测量颈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后1周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其疗效,探讨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84±0.96)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3.27±1.35)分(P=0.000);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72±0.92)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2.78±0.67)分(P=0.000).相关分析表明椎间盘内压力的降低程度与JOA评分的升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可以降低颈椎间盘内压力,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观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H/h)及活动范围(ROM)、患者颈部神经恢复情况的JOA评分、患肢疼痛的VAS评分的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7.5±1.9)个月.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植入节段的H/h比较(2.5 ±0.3 vs 2.6±0.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OM(10.3°±3.1°vs7.1°±1.9°,P <0.05)、JOA评分[(8.5±2.3)分vs (14.3±3.7)分,P<0.05)]、局部疼痛的VAS评分[(7.4±2.1)分vs (0.8 ±0.2)分,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并能恢复局部神经功能,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rrjk》2017,(2)
目的:对比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融合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3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组和颈椎融合术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进行对比。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组和颈椎融合术组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同时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前与术后VAS、NDI、SF-36PCS、SF-36MCS评分与颈椎融合术组比较无统计学明显差异。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康南 《大众健康》2009,(6):93-93
颈椎的关节也能置换!51岁的王惠强就亲身经历了一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宫颈电刀锥切术在宫颈上下宫颈皮内瘤变(GIN)及早期宫颈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行宫颈电刀锥切术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组织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宫颈电刀锥切术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组织检查结果的差异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宫颈电刀锥切术与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组织检查结果完全符合70例(49.3%,70/142);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主要为术中出血和宫颈粘连.宫颈粘连发生率为2.8%(4/142).出血<20 ml 125例,20~100ml 10例,101~200ml 16例,>200ml 1例.结论 宫颈电刀锥切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净率高的优点.其对CIN和早期宫颈浸润癌的诊断率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ervical conization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and early cervical Cancer.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4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ervical conization and vaginoscope multiple biopsi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the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in pathology cervical conization and vaginoscope multiple biopsies in 70 cases(49.3%,70/142).The major complication of cervical conization was hemorrhage and cervix adherence.The percentage of cervix adherence was 2.8%(4/142).The blood volume<20ml,20-100ml,101-200ml and>200ml were 125,10,6 and 1 case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Cervical coniz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iagnosis of CIN and early cervical cancer.It is simple,short time,little hemorrhage and high excision rat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时事动态观察颈椎椎间盘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57例颈椎椎间盘突出患者,普通非螺旋CT平扫.结果 11例患者部分椎间盘显示不清或扫描不到.结论 在C-SPINE MPR后处理过程中能够清晰时事观察椎间盘情况以及其他优势,从而避免显示不清或遗漏的存在,可知颈椎椎间盘螺旋CT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庞辰珠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4979-4980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与宫颈CIN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对2008~2009年在山西省人民医院门诊就医的宫颈糜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宫颈CIN及宫颈癌趋于年轻化,宫颈糜烂与宫颈CIN及宫颈癌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宫颈糜烂是宫颈CIN及宫颈癌的前期表现,但宫颈靡烂面积、深度与宫颈CIN及宫颈癌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20例因宫颈机能不全行宫颈环扎术的患者。宫颈环扎术在孕15~23周实施.本院的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宫颈环扎术有所不同,采取了宫颈双“U”宇型缝合,术前、术后辅助保胎治疗。结果20例患者中,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18例,补救性宫颈环扎术2例。其结局为1例晚期流产;2例34周前早产,其中1例为孕33“周早产,新生儿体重1905g,另1例为孕31n周早产,新生儿体重l740g,均存活良好;另外17倒均于34周后分娩,新生儿均存活良好。20例患者均无胎膜早破和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预防反复晚期流产和早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鸿  朱瑾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98-1900
目的:探讨阴道镜联合宫颈涂片检测宫颈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已婚妇女行宫颈细胞学涂片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进行筛查,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宫颈涂片检查的1 030例已婚妇女中有156例行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其中慢性宫颈炎91例,HPV感染15例,CINⅠ22例,CINⅡ8例,CINⅢ2例,宫颈癌6例。经阴道镜下RCI评分诊断CIN 36例,其中CINⅠ21例、CINⅡ9例、CINⅢ6例;与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4.74%(36/38)。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巴氏Ⅲ级以上可疑CIN 24例,其中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证实14例,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为58.33%(14/24)。阴道镜下RCI评分诊断CIN符合率与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处理得出阴道镜诊断CIN的敏感性为95.50%,特异性为89.26%,两者联合的阳性预测值为72.21%,阴性预测值为95.85%。结论:宫颈细胞学涂片联合阴道镜检查筛查子宫颈病变能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的诊断率,可作为该地区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环扎术治疗妊娠期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28例确诊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者,16例施行宫颈环扎术治疗,观察妊娠结局。结果施行宫颈环扎术的16例孕妇中,延长妊娠至足月8例,早产6例,流产2例,胎儿成活12例;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机能不全行宫颈环扎术可以延长孕妇的孕周,提高胎儿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早期妊娠妇女宫颈糜烂与宫颈炎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孕妇女宫颈糜烂与宫颈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早孕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湿片检查,清洁度Ⅰ~Ⅱ度者,取宫颈管分泌物,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每高倍视野中性粒细胞数和细菌种类。结果:126例早孕妇女中,宫颈分泌物中性粒细胞30个/高倍视野共23例,其中在宫颈光滑、轻、中和重度糜烂的各组中检出率分别为17.6%(6/34),22.6%(7/31),15.1%(5/33)和17.9%(5/28),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3,P(0.05)。宫颈分泌物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42例,占33.3%(42/126),在宫颈光滑、轻、中和重度糜烂各组间分别占23.5%(8/34),32.3%(10/31),36.4%(12/33)和42.9%(12/28)。检出革兰氏阳性杆菌者53例,其中在宫颈光滑、轻、中和重度糜烂各组间分别为52.9%(18/34),38.7%(12/31),39.4%(13/33)和35.7%(10/28)。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者24例,在宫颈光滑、轻、中和重度糜烂各组间分别为17.6%(6/34),22.6%(7/31),27.3%(9/33)和7.14%(2/28)。各组中无一例检查出革兰氏阴性球菌。比较各组细菌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7,2.35,和7.56,P(0.05)。结论:宫颈糜烂程度与宫颈分泌物白细胞增多及细菌种类无相关性,早孕妇女的宫颈糜烂并非是宫颈炎症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宫颈特殊染色法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 Fang datebase)等数据库,收集关于宫颈特殊染色法(Folic acid Receptor-mediated Tumor Diagnosis, FRD)及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在宫颈病变筛查诊断方面的相关文献,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有16篇文献纳入本研究,FRD合并后敏感性为0.87(95%CI:0.856~0.895),特异性为0.757(95%CI;0.746~0.768),阳性似然比为2.495(95%CI:2.374~2.623),阴性似然比为0.192(95%CI:0.163~0.227),合并后S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97,Q值=0.828。TCT合并敏感性为0.806(95%CI:0.782~0.828),特异性为0.821(95%CI:0.812~0.831),阳性似然比为2.439(95%CI:2.313~2.571),阴性似然比为0.290(95%CI:0.255~0.330),合并后S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87,Q值=0.798。结论 FRD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其筛查效果与TCT相比无明显差异,且易操作、费用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LEEP刀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EEP刀宫颈环形电切术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1年11月11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Ⅲ级患者应用LEEP刀环形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与LEEP病理检查完全相符者占78.6%(92/117),治愈率为95.7%(112/117).结论 LEEP刀切除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势,易取得患者认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DNA倍体分析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门诊进行宫颈癌筛查的862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宫颈DNA倍体分析、新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DNA倍体分析或TCT结果呈阳性者,均进行阴道镜检查,并取宫颈组织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结果作为诊断宫颈病变的"金标准",计算宫颈DNA倍体分析、TCT及2种方法联合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这3种筛查方案的准确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组862例受试者的宫颈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为:正常宫颈组织为655例(76.0%)、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3级分别为109例(12.7%)、45例(5.2%)及39例(4.5%),宫颈癌为14例(1.6%),CIN2+(宫颈病变≥CIN2)检出率为11.4%(98/862)。宫颈DNA倍体分析结果的阳性率为32.5%(280/862),CIN2+检出率为10.9%(94/862)。TCT结果的阳性率为31.6%(272/862),CIN2+检出率为10.8%(93/862)。宫颈DNA倍体分析联合TCT筛查结果的阳性率为35.7%(308/862),CIN2+检出率为11.0%(95/862)。②宫颈DNA倍体分析、TCT及2种方法联合筛查CIN2+的敏感度分别为95.9%(94/98)、94.9%(93/98)与96.9%(95/98),特异度分别为75.7%(578/764)、76.6%(585/764)与72.1%(551/76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3.6%(94/280)、34.2%(93/272)与30.8%(95/30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3%(578/582)、99.2%(585/590)与99.5%(551/554)。宫颈DNA倍体分析与TCT联合筛查CIN2+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均分别高于这2种方案单独筛查。 结论宫颈DNA倍体分析与TCT联合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可提高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因本研究仅为回顾性研究,这2种方案联合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价值,仍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