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复苏(CPR)技能是抢救心脏骤停唯一有效的方法.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如果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CPR,抢救成功率约为50%,4 min~6 min为10%,如超过6 min仅为4%[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培训的效果.方法 将未接受系统的家属CPR培训的心源性猝死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过家属CPR培训的心源性猝死患者35例作为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现场复苏效果及应急反应时间.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复苏效果及应急反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进行第一目击者培训,可显著提高心源性猝死院前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时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抢救成功率可达50%.如果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几率不到1%.在国内报道院内复苏成功率一般在10%~20%,而院外更低,资料统计成功率在1.2%~1.4%[1],远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的原因除了发达国家医学技术和医学设备较高外,与其注重广大群众的急救、自救意识培训是分不开的.现有l例长时间心搏骤停患者在医务人员电话指挥中抢救成功的案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心源性猝死(SCD)高危患者建立家庭自助急救标准化流程的现状及需求状况,探索建立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庭自助急救标准化模式的途径.方法:向SCD高危患者家属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SCD高危患者家属对SCD基本知识掌握状况、家庭自助急救知识及技能(CPR)培训方式需求状况;建立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庭自助急救标准化流程,对家属依据流程进行培训.结果:SCD高危患者家属对SCD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家庭自助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CPR)普遍不掌握.结论:亟需对患者家属开展规范的家庭自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建立患者家庭自助急救标准化流程,可以促进培训效果,提高SCD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心源性猝死(SCD)高危患者建立家庭自助急救标准化流程的现状及需求状况,探索建立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庭自助急救标准化模式的途径。方法:向SCD高危患者家属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SCD高危患者家属对SCD基本知识掌握状况、家庭自助急救知识及技能(CPR)培训方式需求状况;建立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庭自助急救标准化流程,对家属依据流程进行培训。结果:SCD高危患者家属对SCD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家庭自助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CPR)普遍不掌握。结论:亟需对患者家属开展规范的家庭自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建立患者家庭自助急救标准化流程,可以促进培训效果,提高SCD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我校在CPR急救技术的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老师在一般模型人上演示讲解,学生练习,学生对CPR掌握仅限于粗略的操作步骤.呼吸道是否畅通、CPR者吹气量、人工呼吸质量、心脏按压位置、按压力度以及按压手法是否达到了成功的CPR,没有客观评价指标,学生对CPR掌握缺乏真实感,CPR技能准确性差.学生走向临床,遇到心搏骤停时很难完成标准的CPR.有研究表明,院内患者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1].也有研究证实,如果在4 min 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50%,超过6 min,成功率仅4%[2] .因此,患者的生存机会与护士能否施行早期有效的CPR密切相关,重视护生对CPR技能培训考核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届护理学专业的CPR实训教学中采用综合性设计型实训方案结合高仿真模拟人,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心肺复苏步骤及团队构成人员对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400例心搏骤停实施CPR患者分为ABC组(278例)和CAB组(12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搏骤停4 min内实施CPR抢救成功率39.6%,超过6 min实施CPR成功率仅4.6%;实施CAB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ABC组(P<0.05).结论 尽早实施CPR是成功复苏的关键,CAB步骤可提高CPR成功率,医师3~4人、护士4~5人的急救团队可确保CPR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8.
急救学是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的专门学科[1].呼吸心跳骤停是患者出现的最危急临床症状,护士能否正确、及时、有效地实施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等急救措施是复苏成败的关键.如果在1 min内进行有效急救,现场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 min,成功率仅4%[2-3].现场急救技术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及致残率等起重要作用.我院在2006年1-12月对外科6个病区内进行急救技能多元化综合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340 min超长心肺复苏成功抢救1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时通常的要求是,20~30 min仍未见自主循环恢复、评估脑功能有不可回逆的丧失即宣告终止CPR.超长CPR则指持续时间超过30 min者[1].我院抢救1例因服心律平中毒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经CPR 340 min、多次血液灌流(HP)及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等抢救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心源性猝死已成为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1]),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达54.4万~([2]),而且心搏骤停发生4~6 min后就可造成患者脑组织等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损害,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能降低患者的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  相似文献   

11.
探讨如何提高院外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利用多种媒体向社会公民宣传如何对猝死患者进行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同期经急诊科抢救的403例猝死患者,按猝死后是否立即进行了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6例,发现猝死患者,第一反应者立即呼叫急救中心,等待医护人员到来;实验组217例,现场发现猝死患者,第一反应者,在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立即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嘱他人呼叫急救中心.对照组186例,抢救成功1例,抢救成功率0.054%;实验组217例,抢救成功16例,抢救成功率7.373%.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第一反应者立即实施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直至专业人员到达,明显提高了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 min组(53例)、4~8 min组(24例)、>8 min组(16例)3组,每组再按先DF还是在5次循环的基本CPR后DF分为两个亚组.观察不同VF时间、DF和CPR先后顺序、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随VF时间的延长,DF成功率明显下降[VF<4 min、4~8 min、>8 min组DF成功率分别为83.0%(44/53)、62.5%(15/24)、25.0%(4/16),两两比较均P<0.01].VF<4 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CPR者[88.9% (24/27)比76.9% (20/26),P<0.05];VF 4 ~8 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略高于先CPR者[66.7%(8/12)比58.3%(7/12),P=0.09];VF>8 min组,先CPR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DF者[37.5%(3/8)比12.5%(1/8),P<0.01].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患者DF成功率逐渐下降[NYHA Ⅰ~Ⅳ级分别为96.4%(27/28)、80.0%(20/25)、47.8% (11/23)、29.4% (5/17),P<0.05或P<0.01].结论 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DF效果的重要因素;DF与CPR的先后顺序应结合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区别对待;NYHA心功能分级较差者应提前做出某些预判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公众问题之一[1-4].国外报道占猝死患者的65% ~85%[1],国内小样本调查示,冠心病占院内心源性猝死的55.1%[2],Zhang等[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0%的猝死患者病因为冠心病.临床实践中少数冠心病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甚至是惟一症状[4].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对部分确诊冠心病的晕厥患者试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以评估介入治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院外心搏骤停(CA)的发生率约为每年(36~128)/10万[1],86%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DPR),17%~49%的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2].在心肺复苏后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了不同时间的昏迷,其中40%的患者进入了持续植物状态,8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3],完全的脑功能恢复很少见.自建立现代"心肺复苏术"40年来,CPR的疗效始终令人沮丧,而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指南[4-5]规范了复苏程序和方法,但未能改变复苏成功率低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特殊人群心肺复苏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肺复苏(CP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功能的急救措施[1].以往研究表明,猝死患者一般以心源性居多[2],并且70%~80%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路中[3].另有研究表明4 min内进行复苏者,有1/2可能被救活,超过6 min者存活率仅4%[4].  相似文献   

16.
正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患者突然死亡。其可发生于原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中,也可发生于无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发病时患者多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后1h内突然死亡[1]。据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且各国因心源性猝死死亡的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2].恶性心律失常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死因,其中90%以上表现为心室颤动或室速(VF/VT),少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  相似文献   

17.
心肺脑复苏若干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娜  黄成龙 《临床医学》1998,18(1):30-32
心脏停跳后心肺脑复苏(CPR)开始的时间对患者存活率起决定性的作用,4min内CPR开始时患者存活率达43%~53%。传统观念认为心脏骤停超过4~6min后脑细胞损害不可逆,因此必须在心跳呼吸停止前4min内抓紧进行抢救才有望复苏成功。现代观点认为若现场能进行有效地CPR而维持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血液灌注,脑细胞不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而是在复苏后继发“再灌注损伤”,若能积极防治再灌注损伤综合症,即使心跳呼吸停止  相似文献   

18.
3796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 了解10年来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现状,探索如何提高CPR特别是脑复苏水平。方法 对本院1995至2004年记录完整的3796例患者资料进行院内CPR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实施地点、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21~50岁年龄段构成比增长显著,而10岁以下病例逐年减少;1999年起,创伤后CPR病例数量超过心血管病而跃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in内开始CPR者(P〈0.001);全部病例CPR成功率为30.4%,24小时生存率3.6%,脑复苏成功率仅1.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初期复苏地点等有关,ICU及手术室内CPR和脑复苏成功率相对较好,普通病房最低。结论 院内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主要原因是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普及、加强院前和院内复苏标准化训练,完善急诊医学体系建设和管理,是提高CPR成功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急救学是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的专门学科。呼吸心跳骤停是患者出现的最危急临床症状,护士能否正确、及时、有效地实施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等急救措施是复苏成败的关键。如果在1min内进行有效急救,现场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成功率仅4%。现场急救技术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及致残率等起重要作用。我院在2006年1-12月对外科6个病区内进行急救技能多元化综合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术(CPR),亦称基本生命支持(BLS),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避免其在缺氧状态下坏死(4 min以上开始造成脑损伤,10 min以上即造成脑部不可逆之伤害),因此施救时间越快复苏成功率越高。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