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2.
目的 了解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状态对细胞DNA合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培养的毛乳头细胞诱导形成凝集性生长状态后,进行^3H-TdR掺入,放射显影观察细胞DNA合成情况。结果 细胞凝集性生长区DNA合成功能较非凝集性生长区明显增强。结论 毛乳头细胞呈凝集性生长后,其增殖能力增强,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人毛乳头细胞(DPC)内克隆DPC凝集性生长相关基因HSPIC016的全长cDNA,分析HSPC016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其对DPC生长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RACE技术从DPC内克隆HSPC016基因全长cDNA,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其染色体定位、蛋白序列、结构域,预测其生物功能。结果获得两条全长cDNA序列,分别为400bp和493bp,均为HSPC016基因亚型。其染色体定位为3q21.31,是一种进化保守基因。HSPC016蛋白大小为64aa,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概率为56.7%,结构域属于PD053992家族,与核内转录调控因子T2FA的功能域同源。结论HSPC016是一种转录调控基因,其蛋白产物可能作为转录复合体的一个亚单位,在DPC生长分化过程中通过调节其他基因的转录而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修复材料多孔聚磷酸钙的制备及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为了解决骨组织工程中成骨细胞在可降解支架材料上三维生长这一问题,本文对无机聚合物聚磷酸钙(CPP)生物陶瓷进行了研究.方法 实验制备出CPP多孔材料,并以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作为对照材料,检测了材料的细胞毒性,并与成骨细胞进行复合生长.结果 表明聚磷酸钙不仅无细胞毒性,而且能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与成骨细胞复合后,细胞能在材料中三维生长,并能分泌出细胞外基质,因此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结论 多孔聚磷酸钙能促进成骨细胞生长,并为细胞良好生长提供三维空间环境,同时本实验也为可降解无机聚合物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2)
目的:评价比较不同配比壳聚糖/聚磷酸钙(Chitosan/Calcium polyphosphate,CS/CPP)复合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探讨其应用于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扫描电镜检测半月板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采用MTT法检测不同配比CS/CPP支架材料浸提液对第3代半月板细胞的毒性,通过肌袋内植入试验评价支架材料的体内组织相容性。结果:扫描电镜下可见:不同比例CS/CPP复合支架材料呈三维多孔的结构。复合第3代半月板细胞体外培养7 d,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均匀分布,紧贴支架铺展伸长,生长良好。MTT法显示不同浓度支架浸提液与对照DF培养液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无细胞毒性。肌袋内植入试验评价:肌袋内植入实验显示动物术后生存良好,各植入部位均未见组织坏死、积液及化脓感染。术后1周植入体周围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术后2~8周植入体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逐渐减少,出现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多于中性粒细胞,纤维囊壁厚薄不均;3个月后植入体周围未见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随植入时间的延长,炎症细胞浸润逐渐减少,浸润范围逐渐缩小,包膜先逐渐变厚再变薄,植入材料内部逐渐有组织长入,并且逐渐降解。结论:CS/CPP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有望成为半月板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7.
《临床军医杂志》2015,(5)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复合微粒在体外对人肾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二次超声乳化和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粒;通过MTT法观察纳米微粒对肾癌细胞A498增殖的抑制作用;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纳米微粒作用后A498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制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粒外观呈圆型,平均粒径为280 nm,平均载药量为(0.515±0.023)%,平均包封率为50.2%。通过MTT实验证明纳米微粒可以较好的抑制人肾癌细胞(A498)的增殖,随着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微球浓度的增加,药物作用时间越长,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的效果越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见凋亡峰出现,细胞周期阻滞在S+G2/M期。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粒具有抑制肾癌细胞A498增殖的作用,其效果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代大鼠雪旺细胞(SCs)在不同拓扑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电纺纳米纤维上生长的特点,为后续在体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构建具有随机或有序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并测定其生物相容性;利用PMMA薄膜组作为对照,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手段,分析SCs在随机及有序纤维支架上的细胞形态和生长方向,以及胞体及突起与纤维结构的依存关系. 结果 构建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SCs在随机及有序电纺纤维上均能顺利贴壁并生长;电纺纤维的拓扑结构能够影响SCs的细胞形态,与在PMMA薄膜及随机电纺纤维上相比,在有序纤维系统上的SCs能够形成更长且与纤维延伸方向一致的细胞突起(P<0.01).相比随机电纺纤维,有序纳米纤维对原代SCs的生长更具引导作用. 结论 PMMA有序电纺纳米纤维具有作为神经损伤后植入性SCs支架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聚羟基丁酸及其共聚物在体内组织相容性和降解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作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的聚羟基丁酸/聚羟基戊酸共聚物(Poly-hydroxybutyrate/hydroxy词erate,PHBV)、聚羟基丁酸(Polyhydroxybutyrate,PHB)两种生物可吸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皮下吸收情况.方法对照研究两种材料经皮下埋植后2、4、6、8和10周的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PHBV皮下包埋8周仍保持膜状结构,10周完全降解,组织相容性及皮下吸收情况优PHB.结论 PHBV符合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经改建后作为软骨细胞移植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取新生小牛背部真皮组织,分别用自制脱细胞剂和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脱细胞处理后,观察得出自制脱细胞剂脱细胞的效果良好,但脱细胞后的胶原纤维结构需要改建;将自制脱细胞剂脱细胞后的真皮组织分别用按一定浓度配比的消化液和胃蛋白酶消化,发现经配比消化液改建后的胶原纤维表面光滑、孔隙均匀,符合软骨细胞移植载体的要求;比较戊二醛和水溶性交联剂对改建后脱细胞真皮基质的交联效果,可见水溶性交联剂交联后的ADM载体植入大鼠皮下后,其生物相容性良好;用生长因子对改建和交联后的ADM进行纤维表面修饰,然后接种乳兔软骨细胞,观察细胞粘附及生长情况;最后将接种有兔自体软骨细胞的ADM植入兔胫骨软骨缺损部位,术后定期取材观察修复效果。结果:(1)经戊二醛交联后的ADM植入大鼠皮下后有强烈的炎症反应,并有组织出血坏死;而经水溶性交联剂交联的ADM的组织相容性较好。(2)在植入接种有自体软骨细胞的ADM24周后,大白兔胫骨的软骨缺损修复完好,附和的细胞能够存活且增殖,ADM本身基本降解。结论:经脱细胞、纤维改建、交联及生长因子修饰的ADM孔隙均匀,组织相容性好,适于细胞粘附及长期生长。ADM胶原支架在兔体内可基本降解,未见排异反应,移植24周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1.
毛囊真皮鞘细胞在皮肤创伤愈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毛囊真皮鞘细胞移植于大鼠皮肤创面的实验研究,探讨真皮鞘细胞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方法:组织块法原代培养Wistar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细胞,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Wistar大鼠22只,采用背部皮肤缺损模型,分细胞移植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3d、7d、14d、1个月和2个月取材,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收缩率,免疫组化观察植入细胞在体内的转归,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创面愈合病理过程。结果:术后各时间点细胞移植组创面收缩率均大于对照组(P〈0.01);术后7d移植组新生肉芽组织中见不均匀分布的标记细胞,14d标记细胞减少并出现凋亡;移植组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形成、表皮再生、胶原增生和组织改建均较对照组有所提前。结论:毛囊真皮鞘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参与肉芽组织形成,具有加速创面收缩和促进愈合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体外培养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和电镜下超微结构特征。方法:显微分离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组织块法原代培养获得真皮鞘细胞,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鉴定,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真皮鞘细胞原代培养5—7d仅有少量细胞由组织块中长出,培养14d方可传代。传代后细胞呈克隆样丛状生长,细胞丛相互连接呈网状,3~5d传一代,可连续传10代以上。扫描电镜见毛囊真皮鞘内有许多散在的纺锤形细胞,胞体丰满,表面不光滑,有较长的细胞突起。透射电镜下见细胞核大,富含常染色质,核仁明显,胞浆中细胞器少,胞膜下可见由细丝样结构组成的致密斑。结论: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细胞原代生长迟缓,传代后细胞增殖旺盛,其超微结构特点提示该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属于成体中较为幼稚的间充质细胞。 相似文献
13.
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在L4水平制成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组(A组)及损伤对照组(B组),每组10只大鼠。伤后1w,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d、1w、8w、12w对两组大鼠进行动物行为学(BBB)评分和脊髓诱发电位(SEP和MEP)检测,并于移植后12w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BBB评分4w以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EP和MEP潜伏期和波幅值在8、12w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w,移植组损伤脊髓结构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dMSC对脊髓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囊隆突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毛囊隆突细胞向毛囊和皮脂腺上皮细胞分化潜能。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胎儿毛囊隆突细胞,分别利用与毛乳头细胞共培养,雄激素、胰岛素和地塞米松等为诱导剂诱导,观察毛囊隆突细胞的生长特性及形态变化。结果:毛囊隆突细胞与毛乳头细胞共培养后成克隆性生长,并被毛乳头细胞围绕,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出现堆积和分层,中心形成毛囊样结构;在成脂诱导剂作用下,毛囊隆突细胞体积变大,出现特异的“扇贝”形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脂滴,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形态变为椭圆、纺锤或不规则形,部分伸展的细胞相互融合,包裹形成不规则的网格状。结论:在不同诱导条件下,毛囊隆突细胞在形态上具有向毛囊和皮脂腺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毛囊Bulge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毛囊Bulge细胞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运用显微分离法及酶消化法分离大鼠毛囊Bulge细胞并进行培养,观察其增殖能力及细胞形态等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毛囊Bulge细胞K19、岛整合素的表达情况。结果本方法培养的大鼠毛囊Bulge细胞纯度高、活力好,具有高增殖、低分化特性,同时表达K19、岛整合素。结论成功地分离培养了毛囊Bulge细胞,并在体外长期保持其低分化特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毛囊发育分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初步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复合物,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进行修复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1)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体外构建NSCs/聚乙醇酸(PGA)支架复合物,以胚胎脊髓提取液对NSCs进行诱导分化,通过组织化学检测和扫描电镜观察该复合物结构。(2)制作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植入组织工程神经复合物,术后6周通过功能学和组织学检查评估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结果 (1)体外构建的NSCs/PGA支架组织工程神经复合物含有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成分,有独特的组织结构。(2)组织工程神经复合物移植后,其内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可以存活并继续成熟,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平面以下运动功能获得了较明显的恢复。结论 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神经复合物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的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髓系(HL-60)与淋系(Molt-4)细胞为观察对象,用细胞计数、细胞集落培养、台酚蓝拒染及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唑试验为观察手段,研究胎肌条件培养液(FMCM)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实验标本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20%FMCM处理组.③阿糖胞苷(Ara-C,1×10~(-7)M/L)处理组.④混合处理组(经FMCM与Ara-C二者的处理).发现:①FMCM对两个细胞株均无明显的直接作用.②当HL-60细胞经FMCM预处理或在用Ara-C处理同时加入FMCM,Ara-C对其抑制作用可为FMCM加强,已受Ara-C抑制的HL-60细胞则无此现象.③Ara-C对Molt-4的抑制作用不受FMCM的影响.由此而初步认为:①FMCM对白血病细胞似无明显直接作用.②某些(非全部)白血病细胞对Ara-C的敏感性可为FMCM加强.③在己受抑制的细胞中不呈现这种致敏现象.①提示FMCM有可能用于白血病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观察双相接种法和静置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对种子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志愿者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诱导分化,然后应用双相接种法和静置接种法与脱钙骨基质(DB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3周,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密度、形态及基质分泌情况,并在不同时相点测定组织块中DNA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钙含量变化。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双相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可见大量具有一定折光性的梭形细胞存在于胶原基质中。扫描电镜见双相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切面较平坦,孔隙较小,细胞包埋在胶原中,而静置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可见细胞、细胞外基质较少。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双相接种法组织块中细胞的DNA含量、ALP活性均高于静置接种法,钙含量在培养2周后高于静置接种法。结论 双相接种法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工程骨构建方法,有利于提高接种效率和促进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成熟。 相似文献
19.
多聚乙醇酸-羟基磷灰石复合体为支架的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以多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s,HA)复合体为支架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cells,BMSCs)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方法 自体BMSCs分别种植于PGA和HA支架后共同培养,生物胶粘连两种支架-细胞复合物形成BMSCs-PGA-HA复合体,植入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术后20,32周处死动物,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BMSCs-PGA-HA复合体植入后形成稳定的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及软骨下骨,该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及软骨下骨融合良好,32周后软骨标本无明显退变。结论 以BMSCs为种子细胞、更符合缺损处生理结构的PGA-HA为支架的复合体,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长期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0.
烧伤大鼠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表型变化的影响 ,为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 10 %胎牛血清 (F组 )、正常大鼠血清 (N组 )和烧伤大鼠血清 (B组 )的F 12培养基培养 ,取第 5代细胞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MSCs内CK和Ⅷ因子 (FⅧ )的表达。结果 用含有 10 %烧伤大鼠血清的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MSCs能同时表达CK和FⅧ ,而F组和N组细胞均无阳性表达。经流式细胞仪检测 ,B组MSCs表达CK和FⅧ的阳性率高于F组和N组 (P <0 0 1) ,后两组的阳性率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烧伤大鼠血清能诱导MSCs同时向血管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分化 ,这种作用可能促使MSCs参与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