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的MSCT灌注参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参数对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GE lightspeed ultra 16层螺旋CT对66例(1.5~6.0 cm)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进行灌注成像,将符合研究条件的57例(男性42例,女性15例)的灌注参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周围型肺癌(恶性组)32例;活动性炎性结节或肿块(炎性组)8例;其他良性结节或肿块(良性组)17例.恶性和炎性组的BF、BV、PS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PS值明显高于炎性组(P<0.01),BF、BV值在恶性与炎性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的MTT值明显高于良性组(P<0.01),但是恶性与炎性之间和炎性与良性组之间MT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参数可定量地反映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评价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及鉴别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1例头颈部肿瘤分成3组:A组16例,良性乏血供肿瘤;B组13例,良性富血供肿瘤;C组12例,恶性肿瘤。术前对所有肿瘤行CT灌注检查,用后处理软件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并计算感兴趣区的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毛细血管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CP)等参数。同时切取与CT灌注相同层面的组织切片,行CD34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分析各CT灌注成像在3组肿瘤之间表现的差异及其与MVD的相关性。 结果 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TDC显示,良性肿瘤(A组+B组)出现I型TDC的频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C组)(P=0.003),恶性肿瘤中以Ⅱ型和Ⅲ型TDC为主。B组和C组的MIP、BV及BF均比A组明显高(P<0.01)。MVD在3组肿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3组肿瘤中MVD与MIP、BV均呈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41,0.352)。结论 CT灌注成像的TDC形态、MIP和BV等可间接反映头颈部肿瘤血管生成情况,结合MVD有助于鉴别良性乏血供肿瘤、良性富血供肿瘤及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徐胜生  彭冈力  胡志华  石军  孙向前 《重庆医学》2012,41(20):2052-2054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鉴别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结转移癌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颈淋巴结病变行CT灌注检查,淋巴结反应性增生8例,结核13例,转移癌30例,分析病变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结果淋巴结转移癌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TDC曲线形态不同。淋巴结转移癌的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值显著高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BF和BV值显著高于淋巴结结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曲线及CT灌注参数BF、BV在鉴别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结转移癌中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颈部恶性淋巴结组17例、良性淋巴结组13例行CT灌注成像扫描,盲法分析两组病例的时间密度曲线(TDG)和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良恶性病变组间的TDC形态不同,恶性淋巴结组的血容量(BV)和血流量(BF)值高于良性病变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的BF、BV、MTT、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鉴别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确诊的肺部肿块(结节)性病变进行前瞻性CT灌注成像分析并记录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49例中,恶性肿块组36例,良性肿块组13例。两组病变间BF、BV、PS值均表现为恶性>良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肺部恶性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有明显的上升支,达峰值后走行平缓;良性肿块曲线走行平坦,无明显上升支。结论CT灌注成像能较全面地反映肺部病变的血流信息,可为肺部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头颈部病变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组33例、良性病变组17例行CT灌注成像扫描,盲法分析两组病例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良恶性病变组间的TDC形态不同,恶性肿瘤组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和表面通透性(PS)值高于良性病变组,平均通过时间(MTT)值短于良性病变组,其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CT征象及早期MS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三种类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CT征象,74例患者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扫描,比较良性、炎性、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之间的差异。结果恶性结节:37例恶性结节中31例边界清晰,占83.78%,分叶征27例,占72.97%,毛刺征22例,占59.46%,胸膜凹陷征17例,占45.95%,10例棘状突起,2例出现钙化,无卫星病灶表现;良性结节:16例良性结节患者均表现为边界清晰,15例有钙化灶,占93.75%,少见结节内亮影,棘状突起及分叶,且仅有1例有胸膜凹陷征及毛刺;炎性结节:炎性结节21例内卫星病灶12例,占57.14%,11例可见棘状突起,占52.38%,以上两者为主要征象,少见空洞、钙化及分叶征象。BV、PS、BF、MTT值四项指标中,恶性患者PS值较炎性患者显著较高(P0.05),其他灌注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良性结节患者比较BV、PS、BF、MT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立性肺结节不同病理类型的CT征象存在显著差异,且炎性、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比较CT灌注参数差异明显,而PS值可作为炎性与恶性鉴别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的血流特征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灌注特点并评价其在鉴别诊断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行灌注扫描,分别测得结节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值及拟合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的基础上,测定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后的CT值、增强峰值、增强净增值、达峰时间等形态学指标。结果肺恶性结节的BF、BV、PS值及增强峰值、增强净增值、达峰时间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良,恶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净增值25Hu可作为恶性结节的诊断阈值。结论CT灌注成像可反映孤立性肺结节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可用于无创性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SCT灌注测量对乳腺肿块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者(28个)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使用Dynamic CT perfusion system软件包,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血流量(BF):(36.34±15.28)ml/(min·100g),血容量(BV):(14.56±8.43)ml/100g,平均通过时间(MTT):(28.58±13.45)s;血管表面通透性(PS):(17.23±11.54)ml/(min·100g),良性肿块组BF:(16.63±9.76)ml/(min·100g);BV:(4.95±3.14)ml/100 g;MTT:(26.12±10.18)s;PS:(4.15±2.38)ml/(min·100g),2组BF、BV、P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恶性肿块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良性肿块,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喉癌CT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喉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经临床活检证实的喉癌病例23例,行术前CT灌注检查并计算各灌注参数(BF、BV、MTT、PS)值,术后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证实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VEGF积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别对喉癌组织和正常肌肉组CT灌注参数以及喉癌组织CT灌注参数和喉癌术后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积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各CT灌注参数值与VEGF积分的相关性。 结果 喉癌组织和相应区域正常肌肉间各灌注参数BF值、BV值、MTT值及PS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喉癌的灌注参数明显高于正常肌肉(P<0.05)。喉癌的灌注参数的BF值和BV值与其VEGF积分呈正相关(r=0.502,0.327,P<0.05),MTT值与其VEGF积分呈负相关(r=-0.511,P<0.05),而PS值与其VEGF积分无相关性(r=0.275,P>0.05)。 结论 喉癌CT灌注参数BV、BF值与其VEGF积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血供情况,术前通过CT灌注成像观察其参数值可以明显提高术前喉癌检查的准确性以及对指导临床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建伟 《当代医学》2011,17(25):108-111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评价孤立性肺结节,探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SPN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C),统计分析CT灌注参数和强化指标,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系数(PS)、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小肺癌、炎性结节、结核瘤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TAC);小肺癌与炎性结节的BV、PS值均明显高于结核瘤组P〈0.001,小肺癌组和炎性组之间的BF、BV、MTT值无明显差别P〉0.05。但小肺癌组的PS明显高于炎性组。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螺旋CT灌注成像与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64 Detector Row CT,64DCT)容积灌注在肺孤立结节(S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64-DCT首过期容积灌注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SPN患者60例。其中恶性结节组(35例)、急性炎性结节组(9例)、慢性炎性结节组(16例),先比较3组的血流量(blood f10W,BF)、血容量(bloo Volume,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 time,MTT)、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均数,再评价灌注参数的诊断试验效能。结果恶性结节组的BF低于急性炎性结节组(P=0.024);恶性结节组的BF、BV及PS大于慢性炎性结节组(P均〈0001)。BF值鉴别恶性结节组与急性炎性结节组的最佳临界点为118.57ml·min^-1·100g^-1,敏感性、特异性为829%、666%。BV、BF及Ps值可鉴别恶性结节组与慢性炎性结节组,BV值最佳临界点为2.62ml/100g,敏感性、特异性为94.3%、81.3%;PS值最佳临界点为10.5ml·min^-1·100g^-1,敏感性、特异性为886%、769%;BF值最佳临界点为4955ml·min^-1·100g^-1,敏感性、特异性为9I4%、687%。BV值及PS值系列实验的联合特异性为938%。结论64-DCT肺容积灌注有助于SPN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尤其有助于恶性结节与慢性炎性结节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钟进  乔辉  郝彩仙  宫毅  刘筠 《当代医学》2009,15(20):91-93
目的研究不同CT灌注采样方法对甲状腺病变评价的影响,以及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灌注参数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和10例甲状腺恶性肿瘤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采用两种不同的采样方法,比较其灌注参数的差异性,并分析比较良、恶性肿瘤的灌注参数特点及其差异。采样方法Ⅰ:对所有病变进行整体采样(采样面积为各肿块面积的90%~100%);采样方法Ⅱ:对病变实性强化部分进行采样,兴趣区10mm^2~20mm^2。以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作为评价CT灌注的参数。结果方法Ⅰ、Ⅱ中病变区的BF分别为135.86±53.5/235.34±43.51;BV分别为56.71±13.42/75.89±22.15;MTT分别为46.74±13.42/23.56±13.34;TTP分别为33.57±15.45/22.16±13.36。方法Ⅰ与方法Ⅱ的CT灌注参数BF、BV、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Ⅰ中良、恶性病变的备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方法Ⅱ中MTT、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CT灌注采样方法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对明显不均匀强化的病变进行细致分析,采用方法Ⅱ更为适宜。MTT、TTP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Malignant tumors are commonly characterizedby neo-vascularity and increased angiogenic activi-ty.As a result,malignant tumors may have ahigher proportion of i mmature and hyper-permea-ble vessels than normal tissues and benigntumors[1].Bothfor the assessment of tumor malig-nancy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and for tumor monito-ring during treat ment and follow-up,there is aneed for noninvasive methods to assess tumor biol-ogy in vivo.Especially with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anti-angiogenic th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结节病累及纵隔淋巴结的增强多层螺旋CT (MDCT)强化特征及解剖分布,提高对结节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收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9例结节病增强MDCT表现,回顾性分析增大纵隔淋巴结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及解剖分布。结果 39例病例中,33例 (85%)增大淋巴结呈均匀强化,6例 (15%)呈均匀强化合并环形强化;增大淋巴结常优势累及纵隔10R区 (37例,95%),10L区 (35例,90%),2R区 (27例,69%), 7区 (27例,69%),5区 (23例,58%)。结论 增强MDCT能显示增大纵隔淋巴结强化特征及优势解剖分布,有助于对结节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6例肺癌结节进行CT灌注成像,记录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最高增强值(PEI),将各值分别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MVD)、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以及分化程度做相关性分析;将36例肺癌按灌注参数高低分为高灌注组与低灌注组,分析2组微血管管腔化程度和分化程度的差异。结果:36例肺癌结节灌注参数BF,BV和PEI的值分别为(39.7±11.5)mL/(100 mg·min),(8.6±3.8)mL/100 g 和(20.1±8.6)HU。PEI与MVD呈正相关(r=0.645,P<0.01),BF与MVD呈负相关(r=-0.280,P=0.048);BF,BV,PEI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均呈负相关(均P<0.05),其中BF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相关性最高(r=-0.882,P<0.01)。高灌注组中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低于低灌注组,2组MVD无明显差别。BF,BV,PEI与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其中BF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最高(r=-0.751,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判定肺癌分化程度与血管生成状态,其病理基础主要与病变微血管管腔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Peng ZM  Liu Q  Liu QW  Yao SZ  Meng L  Liu Q  Chen J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7):3317-3320
目的 探讨^11C-胆碱PET.CT双时相显像技术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普通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的35例中纵隔病灶患者4周内进行CT、PET-CT及电视纵隔镜检查。应用^11C-胆碱作为PET示踪剂,应用标准摄取值(SUV值)及两次显像的变化(ASUV)作为PET检测指标,并与电视纵隔镜活检病理结果对照。注射^11C-胆碱5~10min后初次采集发射图像,25~30min再次采集发射图像。结果35例纵隔病灶经电视纵隔镜活检,诊断为结节病的患者11例,结核6例,淋巴瘤5例,纵隔原发或转移癌11例(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8例,另3例无原发灶证据),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为反应性增生2例。根据良、恶性分类,19例良性病灶早期显像的SUV值为5.11(2.9~8.3),延迟显像后为4.99(2.2~9.3),ASUV为-0.12(-0.9~1.0)。16例恶性病灶早期显像的SUV值为6.17(3.2~9.8),延迟显像后为6.48(3.0~11.2),ASUV为0.31(-0.4~1.4)。良恶性病灶早期显像的SU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05,P:0.09);两者的ASU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9,P=0.04),ASUV为负值倾向于良性疾病,正值倾向于恶性疾病。CT、初次PET-CT、双时相PET显像及电视纵隔镜对纵隔肿物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4.3%(19/35)、74.3%(26/35)、82.9%(29/35)及100%(35/35)。纵隔镜检查优于双时相PET显像(χ^2=6.563,P=0.010);双时相PET显像优于CT(χ^2=6.629,P=0.010)。结论 对纵隔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电视纵隔镜准确可靠,单纯CT及单次PET(SUV值)显像有较高误诊率,PET-CT两次显像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对良、恶性病灶的鉴别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诊断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正常甲状腺、32例甲状腺癌、69例良性病变(甲状腺瘤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8例)行MSCT灌注成像,用CT perfusion2软件分析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的BF、BV、MTT和PS分别为(549.61±187.91)mL·100g^-1·min^-1、(9.34±3.41)mL/100g、(2.65±0.97)s、(36.07±25.11)mL·100g^-1·min^-1;甲状腺癌组分别为(326.81±139.14)mL·100g^-1·min^-1、(7。95±5.65)mL/100g、(3.90±2.60)S、(54.06±22.95)mL·100g^-1·min^-1;良性病变组分别为(330.53±144.02)mL·100g^-1·min^-1、(8.14±5.33)mL/100g、(3.87±2.56)S、(41.84±24.54)mL·100g^-1·min^-1。3组间比较,BF、PS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性(P=0.001,0.018),BV、MT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86,0.093)。各组BF值两两比较。正常组与良恶性组BF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良恶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000)。PS值恶性组与正常组、良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20),正常组与良性组差别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41)。结论MSCT灌注成像中灌注参数PS值对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常价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三期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肾肿瘤样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良、恶性病变均行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其中12例还接受了CT灌注扫描,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29例为恶性肿瘤;12例为良性病变。大部分肾细胞癌呈典型“快进快出”的动态增强表现。肾癌与正常肾皮质的灌注参数有显著性差异,其BF、BV、PS值低于正常肾皮质.而MTT值高于正常皮质;而肾癌的BF、PS值高于良性病变。结论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肾脏肿瘤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灌注成像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方法.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32例正常胰腺组织、12例慢性胰腺炎组织和16例胰腺癌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胰腺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的胰腺组织的BF、BV、PS和MTT的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胰腺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BV、BF高于胰腺癌组织,Ps低于胰腺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胰腺炎患者BV、PS与正常胰腺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F低于正常胰腺,M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对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